參考書目
壹、中文資料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王政彥(1997)。回流教育的理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頁33-64)。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現代、後現代的論辯。台北:心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何青蓉(2002)。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高等成人教育。通識教育季刊,9:3,147-150。
吳明烈(1997)。回流教育與學習社會。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頁133-178)。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烈(2003)。「終身學習」指標的範疇與內涵。成人教育雙月刊,75,45-51。吳明烈(200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新人文主義取向。社教雙月刊,123,18-29。吳奇乘(2000)。環境變遷下大學推廣教育部門及人員因應之研究 -以中部私立大學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慎慎(2005)。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吳紋青(2005)。國小家長風險社會知覺與學習動機取向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玲(2005)。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決定因素之研究:以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在職專班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武文瑛(2000)。我國企業實施帶薪教育假可行性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武文瑛(2004)。我國回流教育政策實施之評析。成人及終身教育,2,14-24。武文瑛(2006)。我國高等回流教育發展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周桂田(1997)。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在風險社會下的建構意義。搜尋日期:94年11月5日。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5.htm
周桂田(1998a)。現代性與風險社會。台灣社會學刊,21,89-129。
周桂田(1998b)。「風險社會」中結構與行動的轉轍。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6,99 & 101-150。
周桂田(2000a)。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154,36-49。周桂田(2000b)。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239-274。
周桂田(2001)。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在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47-75)。台北:巨流。
周桂田(2002)。基因科技的全球化與在地社會風險。科學發展,354,32-39。
周桂田(2004)。 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段俊憲(2005)。第二現代理論對成人教育的啟示—貝克與紀登斯的觀點分析。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正光(2003)。風險社會中的正義問題:對「風險」與「風險社會」之批判。哲學與文化,30:1,147-163。胡夢鯨(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胡夢鯨、鄧進權(1997)。回流教育與終身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頁97-131)。台北:師大書苑。胡夢鯨(2003)。全球化變遷下成人教育學研究的方向與省思。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咱i平(2003)。全球治理引論。李惠斌主編。全球化與公民社會。廣西:師範大學。
夏天倫(2003)。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淑蕙(2002)。台灣北區美容師參與回流教育學習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治本(2001a)。學習型理性─與貝克談第二現代。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127-140)。台北:巨流。
孫治本(2001b)。個人主義化與第二現代。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99-126)。台北:巨流。
釧儔M(2004)。一九八五—二○○三年我國教育部推展成人教育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頃z卿(2000)。我國大學回流教育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5)。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a)。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作者。
張維安(1993)。古典社會學思想:馬克思、珘虞F、韋伯。台北:幼獅。
梁福鎮(2003)。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21-238)。高雄:麗文。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陳進元(2003)。公務人員參與回流教育之決定因素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君(2001)。貝克(Ulrich Beck)風險社會理論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欣白(2003)。對話與溝通。台北:揚智。
陳雪雲(2002)。全球風險、知識與終身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1,19-36。傅祥(2001)。從工業社會的的救贖烏托邦到風險社會的責任倫理。搜尋日期:94年11月5日。http://guancha.gmw.cn/wj/fuxiang.htm.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冠富(2005)。歐盟召開識字教育會議~聯合國識字教育十年計畫的展望。社教雙月刊,127,58-59。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3)。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1-20)。台北:師大書苑。黃富順(2004)。我國大學回流教育的困境與突破。成人及終身教育,2,2-6。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瑞祺(1997)。現代或後現代性─紀登斯論現代性。東吳社會學報,6,287-311。黃金花(2002)。高屏地區辦理成年婦女高等回流教育可行途徑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嵇慶生(2004)。文教行政人員參與回流教育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習滿意度知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閔秀芳(2002)。已婚婦女參與回流教育經驗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敏松(1998)。我國技職回流教育體系之建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鄧進權(1998)。瑞典回流教育之社會政策分析。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德(1996)。資訊世紀贏的策略:以回流教育培養學習社會的人才。成人教育,31,8-16。楊國德(2004)。新世紀回流教育的機制與策略。成人及終身教育,2,7-13。楊國德(2004)。新型態社會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77,23-31。蔡秀美(1997)。回流教育與推廣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頁179-201)。台北:師大書苑。
蔡美華(1998)。我國大學推廣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翟芳怡(2000)。當代社會的風險與科技的震撼─理論的省思與實際之考察。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區域發展研究院(2000)。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建立高等回流教育制度。台北:作者。
鄭瓊月(2002)。變遷社會中的高等回流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81-106)。台北:師大書苑。
鄭美華(2004),災害風險之主觀、客觀評估與風險倫理之研究,「現代政府與企業風險治理之新視野與新知識」研討會論文集。
劉維公(2000)。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介紹貝克與季登斯的現代性分析。當代,154,10-19。魏惠娟(1998)。從終身學習的觀點反思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及未來行動。教育政策論壇,1:2,50-80。魏惠娟(2000)。對於臺灣地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現況的一些省思,成人高等教育,57,28-34。
顧忠華(1999)。風險、社會與倫理。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37。顧忠華主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當代, 194,54-61。貳、外文中譯資料
Babbie, Earl(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
Beck, U. & Willms, J.(2004)。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話。路國林(譯)。台北:先覺。
Beck, U.(2004)。風險社會—邁向現代化之路。汪浩(譯)。台北:巨流。
Beck, Ulrich . (1998)。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孫治本(譯)。台北:商務出版。
Coser, Lewis(1990)。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珘虞F與韋伯,黃瑞祺,張維安(譯)。台北:桂冠。
Dychtwald, M(2003)。C型人生,陳正芬(譯)。台北:商智文化。
Giddens, A(2000)。超越左派右派,李惠斌、楊雪冬(譯)。台北:聯經。
Luhmann,(2005)。對現代的觀察。魯貴顯(譯)。台北:左岸。
Swingewood, Alan.(2000)。社會學思想史。彭懷恩(譯)。台北:風雲論壇。
參、外文資料
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 edited.(2000).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eck, Ulrich. (1986). 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1992).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eck, Ulrich. (1998). Democracy without Enemi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Beck-Gernsheim, Elisabeth.(2001).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eck & E. Beck-Gernsheim(2002).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learn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ltedge.
Beck, Ulrich; Giddens, Anthony; and Lash, Scott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1999a).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 (1999b). Knowledge or unawareness? Two perspectives on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In U.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pp.109-132). Cambridge: Polity Press.
Dodd, Nigel.(1999).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 Malden, Mass : Polity Press.
Edwards, Richard; Ranson, Stewart; Strain, Michael. (2002).Reflexivity:
towards a theory of lifelong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vol.21,no.6, 2002, pp.525-536.
Finger, M & Asun, J. M. (2001). Adult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learning our way out. London : Zed Books Ltd.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Policy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cy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99).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London: Polity Press.
Jarvis, P.(1995).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nsen, T. & van der Veen, R. (1992). Reflexive modernity, self-reflective biographies: Adult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risk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1(4), 275-286.
Lash, Scott. (1992). “Preface”, In U. Beck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ash, Scott. (2001). “Individualization is a Non-Linear Mode”, In U. Beck & E. Beck-Gernsheim(2002). Individu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vii- xiii.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Urry, John (1998).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Peter Scott (ed.),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1-17.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Usher, R. (1999). Identity, risk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P. Oliver (Ed.), Lifelo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What is a learning society (pp. 65-81). Aldershot, Brookfield U.S.A., Singapore Sydney: Ashgate/ Arena.
Cohen, Maurie J. (ed.).(2000). Risk in the Modern Age: Social Theory,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London: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