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少筱
研究生(外文):Shao-hsiao Cheng
論文名稱: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ober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service in two day care centers for elders with dementia
指導教授:王國羽王國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失智症日間照顧照顧負荷
外文關鍵詞:dementiaday carecaregiver's burd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8
  • 點閱點閱:50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本研究是對二家失智老人日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探討醫療模式與社會模式日間照顧服務內容之差異性及其對失智老人家屬減輕照顧負荷的情形。共訪問失智老人家屬6位,日照中心行政人員2位與直接照顧務人員2位,並參與醫療模式日照中心實際運作與照顧工作三週。

訪談收集之資料經編碼歸類的過程,可分成「家屬之照顧負荷」、「使用日照中心之過程」、「日照中心提供之服務(家屬觀點)」、「日照中心服務之使用結果」、「工作人員之照顧經驗」及「日照中心之服務內容(機構觀點)」等六大類,研究發現如下:
(1)家屬負荷反應,在生理方面如影響睡眠、身體不適等;心理情緒方面,如生氣憤怒、煩躁、無奈及無助等;在社會方面,如縮減社會活動、外出亦會擔心個案在家之狀況、忽略與其他家庭成員的相處、照顧分配影響照顧者親友間的關係等。
(2)二種模式家屬知悉日照中心主要訊息來源均為醫療院所,個案使用日照中心主要因素均為個案疾病因素致生活需人照顧。
(3)日照中心提供個案之服務(家屬觀點)包括醫療服務、護理服務與生活照顧、身體弁鉭龤B心理情緒的支持(繼續擁有家庭生活、維持自我價值感、情感表達)及社會互動(人際互動、社會參與),二種模式的差異在於醫療模式有較多的醫療服務與提供技術性護理服務,但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較低。此外二種模式可使家屬在白天時段專心工作没有牽掛、增加白天時間安排的彈性,但在家屬團體與照顧課程的提供方面,家屬的參與度就較低;家屬對於未來服務的期待,醫療模式關注活動內容及照顧課程,社會模式關注服務人力的提高,但二種模式家屬均期待日照中心本身的服務時間能更有彈性,並非僅於白天開放,而在夜間或假日亦能開放。
(4)日照中心能否維持或延緩個案弁鄋滌h化,二種模式家屬的主觀態度部分都呈現無法測量或無法具體說出使用日照中心是否對症狀有幫助。日照服務可減輕身體症狀、心理情緒負荷,並有助於工作的維持,增加社會活動及家庭活動,但未感到經濟負荷增加,二種模式無明顯差異。對於日照中心服務的整體觀感,二種模式家屬均給予正面的評價,特別是對工作人員的服務方面感到滿意。
(5)工作人員對失智個案的感受,包括行為表現的多樣性、傳染性,產生憐憫之情;對照顧工作感到珊磭妘活B沮喪無奈、無力感、挫折感,甚至身心過度負荷,正向感受則有溫馨感動與對個案如親人般的想念。在服務態度強調耐心、溫和尊重,允陵伅〞瑤w衝;要探求個案問題行為背後因素,多瞭解其習性與喜好,處理的方式則有持續的關注、適當地轉移注意力;最後,照顧人員亦要能自我保護,注意自身的身體安全。工作人員是藉由書籍、摸索等融入照顧工作,未來期野[強疾病知識,發展出希望帶給長輩快樂的工作價值觀。
(6)日照中心服務內容(機構觀點)包括醫療服務、護理服務與生活照顧、身體弁鄋犖龤B提供一個安全的照顧環境、心理情緒支持(主要為家庭生活的維持)及社會互動(人際互動、擴大社會參),且給予家庭照顧者喘息的機會,減輕照顧負荷,藉由家屬團體與照顧課程給予支持與成長。

未來台灣因應人口老化之趨勢,失智症的照顧將是目前服務體制的最大負擔與挑戰。本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具體結論:
(1)失智老人專門收托之必要性
(2)個案弁鉞{度為服務模式區隔依據
(3)日照中心經營型態應多元化發展
(4)加強工作人員專業知能與服務人力比之合理性
(5)日間照顧服務對象的普及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失智症……………………………………………………………6
第二節 照顧負荷…………………………………………………………12
第三節 日間照顧之發展與演變…………………………………………16
第四節 失智症與日間照顧服務…………………………………………21
第五節 台灣日間照顧服務模式…………………………………………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機構與訪談對象……………………………………………33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訪談大綱……………………………………………35
第三節 研究場域…………………………………………………………37
第四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48
第四章 失智老人家屬對日間照顧之回應
第一節 家屬之照顧負荷…………………………………………………54
第二節 使用日照中心之過程……………………………………………62
第三節 日照中心提供之服務……………………………………………65
第四節 日照中心服務之使用結果………………………………………71
第五章 提供照顧者之分析
第一節 工作人員之照顧經驗……………………………………………76
第二節 日照中心之服務內容……………………………………………81
第三節 研究者實地觀察紀錄……………………………………………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與研究限制…………………………………………………94
參考文獻……………………………………………………………………97
附錄一………………………………………………………………………105
附錄二………………………………………………………………………107
表目次
表1-1 台灣地區社區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流行率…………………………2
表2-1 失智症各階段照顧服務與方案計畫表………………………………11
表2-2 混合與分開收容失智症的優缺點……………………………………19
表2-3 1990年美國成人日間照顧協會失智老人日間照顧服務標準………22
表2-4 日間照顧(護)單位成立情形與服務概況…………………………27
表2-5 日間照顧(護)機構設置標準………………………………………29
表3-1 研究場域人力配置表…………………………………………………40
表3-2 研究場域硬體設施表…………………………………………………41
表3-3 受訪家屬基本資料……………………………………………………42
表3-4 失智老人基本資料……………………………………………………44
表3-5 機構受訪人員基本資料………………………………………………47
表3-6 部分原始資料及編碼歸類示例………………………………………48
圖目次
圖2-1 失智症退化過程與一般正常發展軌道曲線對照圖…………………10
圖3-1 研究進度甘梯圖………………………………………………………34
中文部分

于漱等(2003)。失智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長期照護雜誌,7(3),251-264。
內政部(2005a)。內政國際指標:世界各大洲人口變動及結構估計、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05年3月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5b)。近年我國老年人口數一覽表。2005年2月2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1997)。中華民國85年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0)。中華民國89年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5)。中華民國91年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行政院衛生署(2003)。失智症日間照護服務營運手冊。台北: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
王永金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王培寧等(2004)。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阿茲海默氏症之療效及安全性。臨床醫學,53(6),409-414。
王增勇(1997)。台北巿老人日間照顧。台北巿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台北:台北巿政府社會局。
王增勇(1998)。西方日間照顧的歷史與重要議題。社區發展季刊,83期,168-190。
王潔媛(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巿為例。台大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台灣失智症協會(2005)。日間照護中心。2005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tada/
任麗華、鄧光銳(1997)。老人痴呆症患者照顧模式與措施之探討。內政部委託研究,台北:內政部。
李世代(2000)。失智症治療與照護的後續研究議題。應用心理研究,8期,11-19。
李世代(2003a)。老年失智症之異常行為。常春月刊,240期,166-170。
李世代(2003b)。老年失智症—高齡社會夢魘。常春月刊,239期,142-145。
李孟芬(1993)。老人痴呆疾病家庭照顧者的負擔與調適。健康教育,72期,20-25。
李宗海、陳獻宗(2000)。失智症簡介。當代醫學,27(6),12-16。

李淑霞(1994)。照護失能老人對家庭照護者的負面響影。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李臨鳳(2003)。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談老人福利政策之展望。2005年2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1.htm
余佩郁(1998)。居家痴呆症老人家庭照護品質與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呂寶靜(1997)。台灣地區老人日間照護方案弁鄐妒麇插G從老人使用者及其家屬的觀點出發。政大學報,27期,89-119。
呂寶靜(1998)。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託中心工作員協助項目的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3-38。
呂寶靜(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工學刊,1期,183-229。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新店:桂冠。
吳淑瓊等(1997)。老人健康及長期照護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6年度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期,19-31。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吳瓊滿(1999)。居家照顧者的負荷。美和專校學報,17期,1-14。
阮玉梅等(1999)。長期照護。盧洲:空大。
阮慧沁等(1997)。失智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系執行。
邱啟潤等(2004)。長期照護的願景—以家庭為中心的老人照護。長期照護雜誌,7(4),386-398。
林岳鋒(1999)。日間照護病人利用服務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林欣緯(2001)。失智老人家庭福利服務使用情況影響照顧負荷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彥良(2003)。台灣失智老人照護設施之個案比較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巿。
林敬程(2000)。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之負荷與支持性服務需求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
周麗芳等(2000)。探究台灣地區老人失智症經濟成本。政治大學學報,82期,1-25。
胡幼慧等(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2),99-113。
徐文俊(2004)。簡介阿茲海默氏症之治療。長期照護雜誌7(4),305-316。
徐亞瑛(1994)。痴呆病人的照顧者如何自處。於葉炳強等著,痴呆症患者的認識與照顧。台北:健康世界。
徐宗福(1995)。某醫院日間照護室的成本分析。醫院,28(4),46-53。
徐畢卿(1996)。阿滋海默氏癡呆症之探討。護理雜誌,43(4),67-73。
孫得雄(1999)。台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於胡勝正主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孫瑜(2000)。認識老人失智症。健康世界,170期,39-42。
莊秀美(2000)。對失智症老人之照護服務:以日本型團體家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90期,292-302。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005)。失智長者照護宣言四部曲。2005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cfad.org.tw/
釣婸T(2003)。居住型態對照護機構內失智症患者記憶與行為問題之可能影響。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芷如、徐亞瑛(1997)。台灣西部地區老人日間照顧機構的現況與困境。長庚護理,8(2),1-15。
陳昱名(2004)。社會福利資源與需求的落差:以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荷、需求與困難為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惠姿、李孟芬(2000)。台灣失智者的照護現況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7期,191-199。
陳俊榮(1995)。失智症的分類與診斷。於邱浩彰編著,失智症(癡呆)的認識與頭腦保健。台北:正中。
陳榮基(1994)。向晚人生、諸病侵擾。於葉炳強等著,痴呆症患者的認識與照顧。台北:健康世界。
陳榮基(2002)。第十八屆國際失智症協會參加心得分享。台灣失智症協會會訊,創刊號。
黃柏青、黃信得(1999)。失智症患者的照護。基層醫學,14(7),134-136。
黃敏鳳(1999)。失智症患者接受日間照護服務之評價: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照護需求滿足情形之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敏鳳等(2004)。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照顧者接受日間照護之服務需求情形探討。長期照護雜誌,7(4),355-370。
張祐瑞(2004)。照護環境設計對失智症問題行為改善之影響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鳳琴等(1995)。日間照護服務的成本及效果初探。公共衛生,22(3),163-175。
湯麗玉等(1992)。癡呆症老人照顧者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39期,89-98。
湯麗玉等(1995)。老人失智症對家庭之衝擊。老人失智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創世基金會。
湯麗玉等(2000)。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應用心理研究,7期,171-190。
萬育維、王春雅(1998)。政策規劃與需求的落差—失智老人與家屬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3期,92-114。
葉炳強(1995)。失智症是什麼?老人失智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創世基金會。
葉炳強(1999)。台灣地區失智老人的醫療照護。台灣醫學,3(6),721-727。
葉炳強、劉珣瑛(1994)。腦血管疾病與癡呆症。於葉炳強等著,痴呆症患者的認識與照顧。台北:健康世界。
葉建宏(1995)。可治療性失智症。於邱浩彰編著,失智症(癡呆)的認識與頭腦保健。台北:正中。
經建會(2004)。台灣地區工作與依賴年齡人口推計數及結構(低估計)-民國93年至140年。2005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upload/MANP/Plan/987137.7154883945.report_table1.pdf
楊至雄(1995)。老人失智症患者的機構式照顧。老人失智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創世基金會。
楊佩琪(1990)。老年痴呆症病患家屬之壓力與需求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巿。
楊培珊譯(1996)。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台北:遠流。
楊培珊(2000)。機構式失智症照顧中社會工作的執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199-235。
熊曉芳等(2001)。台灣地區日間照護機構現況調查。長期照護雜誌,5(1),26-40。
劉景寬等(2000)。台灣失智症的流行病學。應用心理研究,7期,157-169。
劉嘉逸、劉秀枝(2000)。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7期,89-103。
鄧世雄(2004)。失智症社區照顧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6期,237-244。
衛生署(1998)。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2005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newdoh/90-org/org-1/0229-1.htm
衛生署(2004a)。台灣地區老年人口主要死亡原因。2005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年/表9.xls
衛生署(2004b)。台灣地區護產機構及精神復健機構家數、病床數暨人員數。2005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醫療服務量現況及服務結果摘要/92摘要表/表17.xls
蕭金菊(1995)。家屬長期照顧慢性病老人對支持性服務需求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巿。
羅雅玲(1997)。日間照護對於病人及其主要照護者健康狀況與服務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英文部分

Acton, G. J., & Kang, J.(2001).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caregiving for an adult with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24,349-360.
Almberg, B., Jansson, W., Grafstrom, M., & Winblad, M. (1998).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within genders in caregiving strain: a comparison between caregivers of demented and non-caregivers of non-demented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4), 849-858.
Bellelli, G., Frisoni, G. B., Bianchetti, A., Boffelli, S., Guerrini, G. B., Scotuzzi, A., Ranieri, P., Ritondale, G., Guglielmi, L., Fusari, A., Raggi, G., Gasparotti, A., Gheza, A., Nobili, G., & Trabucchi, M.(1998). Special care units for demented patients: A multicenter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38(4), 456-462.
Berry, G.L., Zarit, S.H., & Rabatin,V.X.(1991). Caregiver activity on respite and nonrespite days : A comparison of two service . The Gerontologist,31(6), 830-835.
Browning, J. S., & Schwirian, P. M. (1994). Spousal caregivers’ burden impact of care recipient health problems and mental statu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0(3), 17-22.
Bull, M.J.(1990).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caregiver burden and health.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6),758-770.
Cefalu, C.A., & Heuser, M.(1993). Adult day care for the demented elderl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47(4),723-724.
Chappell, N.L., & Reid, R.C.(2002). Burden and well-being among caregivers: examining the distinction. The Gerontologist, 42(6),772-780.
Clipp, E.C., & George, L. K.(1990).Caregiver needs and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5(3),102-111.
Clipp, E.C., & George, L. K.(1993). Dementia and cancer:a comparison of spouse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 33(4),534-541.
Clyburn, L.D., Stones, M.J., Hadjistavropoulos, T., & Toukko, H.(2000). Predicting 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55(1), 2-13.
Conant-Arp C., & Robinson, J.(1997). Long-term care design: Life-enhancing design strategies at the Louis Feinstein Alzheimer’s Day Car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design, 9, 117-120.
Conrad, K.J., & Guttman, R.(1991). Characteristics of Alzheimer’s versus Non-Alzheimer’s adult day care centers. Research on Aging, 13,96-116.
Donaldson, C., Tarrier, N., & Burns, A. (1997). The impact of the symptoms of dementia on caregiv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 62-68.
Duakin, J. J., & Anderson, H.C. (1998). Dementia caregiver burd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guideline f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eurology, 51(11), 53-60.
Gaugler, J. E., Jarrott, S. E., Zarit, S. H., Stephens, M. A., Townsend, A., & Greene, R.(2003). Adult day service use and reductions in caregiving hours: Effects on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dementia caregi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8, 55-62.
George, L. K., & Gwyther, L. P.(1986).Caregiver well-being: A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demented adults. The Gerontologist,26, 253-259.
Given, C.W., Collins, C.E., & Given, B.A.(1988). Source of stress among families caring for relative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3(1),69-82.
Graham,N.(2001).World health day statement-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5, from the Web: http://www.alz.co.uk/adi/whdstatement.html
Griffin, L.W.(1993). Adult day care centers and adult protective service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1/2),115-133.
Gutheil, I. A., & Chernesky, R. H.(2001). Grantmaker support to caregivers of family member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35(3),17-31.
Gwyther, L. P. (1998). Social issues of the Alzheimer’s patient and famil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04(4), 17-21.
Haley, W. E. (1997). The family caregiver’s role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48(l 6),25-29.
Harder, W. P., Gornick, J.C., & Burt, M.R.(1986). Adult day care : substitute or supplement ? Milbank Quarterly,64,414-441.
Hasselkus,B.(1998). Occupation and well-being in dementia: The experience of day-care staff. The American Journal Occupation Therapy, 52(6),423-434.
Hinrichsen, G. A., & Niederehe, G. (1994). Dementia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djustment of family members of older patients. The Gerontologist, 34(1), 95-102.
Janicki, M. P.(2005). The basics of dementia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第一屆國際智能障礙科學研究學會亞太地區會議資料(Workshop—Dementia Care Models).
Judge, K. S., Camp, C. J., & Orsulic-Jeras, S.(2001). Use of Montessori-based activities for clients with dementia in adult day care: Effects on engag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15(1), 42-46.
Kaye, L., & Kirwin, P.(1990). Adult day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nd their families : Lessons form the Pennsylvania experienc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15,167-183.
Kosloski, K. & Montgomery, R.(1995). The impact of respite use on nursing home placement. The Gerontologist, 35(1), 67-74.
Lamden, R.S., Tynan, C.M., & Warnke, J.(1994). Essentials of long-term care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Li,L.W., & Fries,B.E.(2005). Elder disability as an explanation for raci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l home care. The Gerontologist,45(2),206-205.
Liu, H.C., Lin, K.N., Tsou, H.K., Lee, K.M., Yan, S.H., Wang, S.J., & Chiang, B.N.(1991). Impact of demented patients on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caregivers in Taiwan. Neuroepidemiology,10,143-149.
Montgomery, R.J.V., Gonyes, J. G., & Hoonyman, N.R.(1985). Caregiver and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urden. Family relations, 34, 19-26.
Nagatomo, I., Akasaki ,Y., Uchida, M., Tominaga, M., Hashiguchi, W., & Takigawa, M.(1999).Gender of demented patients and specific family relationship of caregiver to patients influence mental fatigue and burdens on relatives as caregi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4(8),618- 625.
Ory, M.G., Hoffman, R. R., Yee, J. L.,Tennstedt, S., & Schulz, R.(1999).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caregiving: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dementia and nondementia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39(2),177-185.
Russo, J. & Vitaliano, P.P.(1995). Life events as correlates of burden in spouse caregivers of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21,273-294.
Scazufca, M., Menezes, P.R., & Almeida, O.P.(2002). Caregiver burden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with depression in Sao Paulo, Brazil.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37,416-422.
Schmall, V. L., & Webb, L. C.(1994). Respite and adult day care for rural elders. In J. A. Krout(Eds.).Providing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to rural elders. Thousand Oaks: Sage.
Seltzer, B., Vasterling, J.J., & Yoder, J.(1997). Awareness of deficit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ion to caregiver burden. The gerontologist, 37(1), 20-24.
Skog, M., Negussie, B., & Grafstrom,M.(2000). Learning dementia care in three contexts : practical training in day-care, group dwelling and nursing hom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32,148-157.
Son, G.R., Wykle, M.L.,& Zauszniewski, J.A. (2003). Korean adult child caregivers of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Predictors of burde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 29(1),19-28.
Tedesco, J.(1996). Adutl day care. In Evashwick, C.J.(Ed.)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an integrated systems approach. Albany: Delmar.
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Working Group(2002). Patterns and health effects of caring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 The impact of changing cognitive and residential status. The Gerontologist,42(5),643-652.
Thoits, P.A.(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Health Social Behavior, 23,145-159.
Thompson, E.H, Futterman, A.M.& Gallagher-Thomposon, D.(1993). Social support and caregiving burden in family caregivers of frail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8(5), 245-254.
U.S. Census Bureau(2002).Global population profile:2002-The elderly around the globe.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5, from the Web: http://www.census.gov/ipc/prod/wp02/wp-02004.pdf
Vetter, P. H., Krauss, S., Steiner, O., Kropp, P., Moller, W. D., & Moises, H.W. (1999). Vascular dementia versus 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 Do they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caregivers’ burd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4(2), 93-98.
Weissert, W.(1977). ADC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and a survey of 10 centers. Public Health Reports,92,49-56.
Weissert, W., Elston, J., Bolda, E., Zelman,W., Mutran, E., & Magnum, A.(1990). Adult day care : Finding from a national survey.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Zandi, T.(1990).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of caring for dementia patients:The role of support group. In Zandi, T, & Ham, R.J.(eds.), New directions in understanding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w York:Plenum Press.
Zarit, S. H., Stephens, M. A., Townsend, A., & Greene, R.(1998). Stress reduction for family caregivers: Effects of adult day care us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53, 267-277.
Zarit S.H., Todd, P.A. & Zarit, J.M.(1986). Subjective burden of husbands and wives as caregiv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26,260-26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鄧世雄(2004)。失智症社區照顧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6期,237-244。
2. 劉嘉逸、劉秀枝(2000)。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7期,89-103。
3. 楊培珊(2000)。機構式失智症照顧中社會工作的執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199-235。
4. 葉炳強、劉珣瑛(1994)。腦血管疾病與癡呆症。於葉炳強等著,痴呆症患者的認識與照顧。台北:健康世界。
5. 萬育維、王春雅(1998)。政策規劃與需求的落差—失智老人與家屬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3期,92-114。
6. 黃柏青、黃信得(1999)。失智症患者的照護。基層醫學,14(7),134-136。
7. 陳惠姿、李孟芬(2000)。台灣失智者的照護現況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7期,191-199。
8. 陳芷如、徐亞瑛(1997)。台灣西部地區老人日間照顧機構的現況與困境。長庚護理,8(2),1-15。
9. 莊秀美(2000)。對失智症老人之照護服務:以日本型團體家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90期,292-302。
10. 孫瑜(2000)。認識老人失智症。健康世界,170期,39-42。
11. 徐畢卿(1996)。阿滋海默氏癡呆症之探討。護理雜誌,43(4),67-73。
12. 徐宗福(1995)。某醫院日間照護室的成本分析。醫院,28(4),46-53。
13. 徐文俊(2004)。簡介阿茲海默氏症之治療。長期照護雜誌7(4),305-316。
14. 吳瓊滿(1999)。居家照顧者的負荷。美和專校學報,17期,1-14。
15.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期,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