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90c8:68ff:e28a:b3d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昀穎
研究生(外文):Yun-Ying Lin
論文名稱:嘉義市志工教育訓練實施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Volunteers in Chiayi City
指導教授:官有垣官有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Yuan K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志願性組織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教育訓練
外文關鍵詞:Education and Trainingvolunteer Service UnitVoluntary Organ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以嘉義市政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備有案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為研究對象,欲瞭解這些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具有哪些特性及其對所運用的志願服務人員施予教育訓練之現況與內涵為何?並欲瞭解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與政府主管機關間的互動情形。透過本研究有如下之發現:

一、 在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的特性方面

目前嘉義市志願服務體系以公部門的運用單位所占的比例較高,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運用單位(包括財團法人、社團法人、一般未登記法人的社會團體)僅占約三成五;目前並無企業或民營之機構運用志願服務人力投入公共服務工作。各領域普遍都有運用志工人力,教育、社會福利及衛生保健這三個領域無論在運用單位數量或志工人數方面都占居前三名。目前這些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有九成左右係以成立志工團隊的方式運作,志工團隊之人數以20人至60人之間者最多。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並有指定專人負責指導志工及協調相關工作,較傾向於行政方面的督導工作。

二、在志工教育訓練的實施情形方面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以根據志工所從事的「工作職務要求」來決定訓練需求的比例最高。其中以基於「志願服務法令要求」而辦理志工教育訓練者為最多,但不同機構屬性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在志工教育訓練需求上有些差異。

在教育訓練的規劃上,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以「增進工作技能與熟練度」為教育訓練目標所佔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灌輸正確的知識或服務觀念」。但是不同機構屬性的運用單位在訓練課程的設計各有所偏重,政府機關以「志願服務專業知能」的課程最多;學校單位則以有關「志工自我成長的內容」所佔的比例較高;民間非營利組織以有關「組織遞送的業務方案內容」及「志工自我成長的內容」為主要。

在實際執行教育訓練上,大多數的運用單位並未訂年度的志工教育訓練計畫,但是會視需求隨時規劃辦理志工教育訓練。約有九成的政府機關係由年度預算來支應教育訓練經費,但民間非營利組織卻需要仰賴政府挹注經費或以收取費用的方式來籌措經費。至於訓練師資來源以邀請外界專家學者擔任講師者最多。訓練方式以採用「課堂講授」的所佔的比例最高。在訓練時間的安排則以採取密集式的訓練,一次完成所需的訓練時數者最多。在訓練地點的選擇則以在自己的機構內進行訓練者所占的比例最高。

在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上,多數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係採用「由幹部觀察受訓後的日常表現」為評估方法。至於評估的內容則以評估學員對教育訓練過程的滿意度及是否能夠學以致用所占的比例較高。

三、在與政府機關之互動情形方面

有八成五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表示在過去一年內曾經為了辦理志工教育訓練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有聯繫;有七成七與地方主管機關有進行聯繫。較多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可以感受到地方主管機關對於推動志工教育訓練工作的重視程度。至於志願服務運用單位與政府機關在辦理志工教育訓練時的聯繫內容以行政上的督導為最主要;其次是在經費方面的協助;其他則都是協助輔導的弁遄C

針對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亦對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提出建議,包括:針對每次的志工教育訓練要有明確而特定的目標、寬列志工教育訓練經費並決定訓練的優先順序、加強年度志工教育訓練計畫的訂定、建立激勵志工參加教育訓練的制度、廣納民間從事志願服務工作的團體加入志願服務體系、加強辦理志工督導的訓練,以及成立志工教育訓練專責中心等建議。
This thesis targets the Chiayi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registered in each controlling governmental agency,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the training of volunteers implemented by these unit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and the controlling governmental agencies. This thesis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in public sector account for a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overall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in Chiayi City, while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in private sector account for about 35%. Volunteer service is present in all domains, among which the three domains---education, social welfare, and public hygiene---have the majority of volunteers.
2. 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volunteers:
(1) In terms of the demand of the training, most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take “job requirement” as the guideline to decide their training demand. Among these units, most conduct the training according to “volunteer service regulation requirement”.
(2) In terms of the planning of the training, most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take “improving working skill and adeptness” as there training goal, while “instilling correct knowledge or service attitude” is the second most concern.
(3) 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most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don’t have annual training plans, but will conduc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About 90% of volunteer training in public sector is funded by annual budgets, wherea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private sector need to ask for funds from the government or to collect funds by charging the volunteers.
(4) In term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ining, most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take “observing the volunteers’ performance after training by managers” as the way to evaluate the traine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effect of training.
3.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al agencies: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is the primary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and the governmental agencies when conducting training for volunteers. The secondary association is funding; the other is assistance and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volunteer service units and the related local governmental agencies, such as making clear goals for each training course, listing budgets for volunteer training and arrange priority, enhancing the planning of annual volunteer training, creating policies to stimul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volunteer training, widely accepting volunteer service groups in private sect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reinforcing the training for supervising and guiding the volunteers, and setting up a volunteer service training center.

Keywords: Voluntary Organ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 Uni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誌謝……………………………………………………………………………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志願服務內涵及相關的議題……………………………… 10
第二節 人力資源發展與教育訓練的概念………………………… 14
第三節 教育訓練實施的理論……………………………………… 23
第四節 小結…………………………………………………………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章 國內志工教育訓練的發展與現況
第一節 「祥和計畫」志工教育訓練的省思 …………………… 43
第二節 志願服務法制化以後之志工教育訓練現況……………… 48
第三節 嘉義市志願服務主管機關推動志工教育訓練之情形…… 51
第五章 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意涵
第一節 嘉義市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的特色 ………………………… 53
第二節 嘉義市志願務運用單位實施志工教育訓練之情形分析……59
第三節 志願務運用單位實施志工教育訓練與政府之互動關係……66
第四節 小結……………………………………………………………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81
參考書目 …………………………………………………………………… 83
附錄 …………………………………………………………………………… 91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
2000 《台閩地區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推展志願服務績效評 鑑報告》。 台北:內政部。
2003a 《九十二年度志願服務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及中華 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2003b 《九十二年度推動志願服務成果報告彙編》。台北:內政部。
2004a 《93年推動志願服務成果報告彙編》。台北:內政部。
2004b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度中央對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社會福利績效實地考核報 告及附冊》。台北:內政部。
2005a 《94年度推動志願服務成果報告彙編》。台北:內政部。
2005b 《中華民國93年社政年報》。台北:內政部。
2005c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中央對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社會福利績效實地考核報告及附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社會司
1997 《台閩地區八十六年度志願服務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訊網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volunteer,2005/05/09,15:46)。
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
http://vol.moi.gov.tw/Statistics.aspx,2005/01/15,09:50)。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1988 《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王冠智
2004 《台北市立圖書館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徒賢達
1999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行政院主計處
2000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 ﹥。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朱湘吉
1992 ﹤教學設計於在職訓練上的應用﹥,《教育資料集刊》,第17集,頁269-288。
李淑珺譯,S.McCurley&R.Lynch著
2003 《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李聲吼
2000 《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李嵩賢
2001 《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李誠等著
2002 《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余佩珊譯,Peter F.Drucker著
1994 《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岑士麟
1991 《社會工作辭典-第二次增修版》。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宋世雯
2001 《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恩
1996 《企業教育訓練策略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組織學習觀點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2 《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吳復新
1996 《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中大學。
吳美蓮、林俊毅
2001 《人力資源與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聖文化出版
邱宏益
1996 《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
2001 ﹤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之評鑑 ﹥,《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211-215。
2005 ﹤志工台灣的理念及其實現 ﹥,2005社會福利論壇會議手冊,《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林萬億、林振春
1992 《現行公務機關志(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萬億
1992 《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洪榮昭
1996 《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台北:師大書苑。
孫 煒
2002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教育與訓練規劃﹥,行政暨政策學報,35,103-135。
陸 光
1994 ﹤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 ﹥,《社區發展季刊》,第65期,頁4-40。
陸宛蘋
2000 ﹤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規劃與管理﹥,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莊福清
2002 《公部門知識工作者對接受資訊教育訓練動機之研究-以高 雄市區公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陣
2003 《世界各主要國家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策略之研究》。內政部 委託研究報告。
2004 ﹤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 ﹥,《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 材》。台北:內政部及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共同編印。
張美美
2005 ﹤台北市執行志願服務法之情形及修法建議 ﹥,2005社會福利論壇會議手冊《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張火燦
1996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曾騰光
1997 ﹤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35-47。
曾騰光、曾華源
2001 ﹤我國志願服務潛在問題與應有的走向-兼論新通過之志願服務法 ﹥,《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6-18。
曾華源、郭靜晃
2000 《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曾華源、曾騰光
2003 《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
1998 《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黃源協、釦茯?
1997 ﹤福利服務民營化趨勢下的志願服務部門 ﹥,《社區發展季 刊》,第80期,頁88-102。
黃英忠
1990 《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1993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英忠、溫金豐
1995 ﹤外在經營環境與企業教育訓練實施及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Vol.5,PP.41-60。
鄧欣怡
1999 《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勝分
2003 ﹤志工之法制議題 ﹥,江明修主編,《志工管理》。台北:智勝。
陳國嘉
1991 《如何做好員工訓練》。台北:遠流。
陳金貴
1994 《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2004 ﹤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 ﹥,《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及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共同編印。
陳玉樹
2002 ﹤全球化對企業之挑戰及其人力資源發展之因應﹥。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定銘
2003 ﹤志工之人力發展﹥,江明修主編,《志工管理》。台北:智勝。
陳明漢
1992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陳武雄
1997 ﹤我國志願服務工作推展之回顧與前瞻 ﹥,《社區發展季刊》, 第78期, 頁5-13。
2004 ﹤志工團體的運作及成長 ﹥,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及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共同編印。
賴兩陽
2005 ﹤志願服務法之檢討與建議 ﹥,2005社會福利論壇會議手冊,《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蔡漢賢
1991 ﹤志願服務的涵義由來範疇與原則 ﹥,《志願服務論見彙編》,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12-30。
簡建忠
1994 《績效需求評析》。台北:五南書局。
1995 《人力資源發展》。臺北:五南。
謝文亮
2002 《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癸玲
1997 《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rker,R.L.
1988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ew Y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irnbrauer, H.
1987 “Evaluation Techniques That work,”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1(7), Pp.53-55.
Cascio, W.F.
1998 “Workplace Training,”Managing Human Resource: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Profits, 5th ed., Boston:Irwin/McGraw-Hill,pp.261-295.
Dessler, Gary
1997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p.249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Dunn, P.C.
1995 “Volunteer management.”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
Ellis,S.J.&Noyes,K.K.
1990 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 (revise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Goldstein, I.L.
1974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C.A.Wadsworth.
1986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2rd ed.Monterey,CA:Brooks/Cole.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3rd ed.,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21
Gutowski,M., Salamon, L.M.&Pittman, K.
1984 The Pittsburgh Non-profit Sector in A Time of Government Retrenchment. Washington:Urban Institute.
Govaart, M. M.&other,
2001 Volunteering Worldwide.Amsterdam:NIZW.
DeSimone, L. R.& Harris, M.D.
1998 Huma 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rlando,FL:The Dryden Press.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re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Kaufman, R. A.
1986 “Obtaining functional results:Relating needs assessment, needs analysis, and objectiv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26(1),24-26.
Kirkpatrick, D.L.
1994 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s:The Four Levels.,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Knowles, M.S.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Lewis, J.
1996 “What does Contracting do to Voluntary Agencies?”In D. Bills&Harris, M.(eds.), Voluntary Agencies :Challenges of Organisation & Management.(Pp.98-112). London:Macmillan.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Martin, M.&Jackson, T.
2000 Personnel Practice, 2nd ed., UK:Beekman,p.80
Newstrom, J.W.,&lilyquist, J.M.
1979 “Selecting needs analysis method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3(10), 52-56.
Noe R.A.
2000 Employee Training &Development, Irwin:McGraw-Hill.
Noe R.A., Hollenbeck, J.R., Gerhart, B.&Wright, R.A.
2000 “Training”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3 nd ed., Boston:Irwin/McGraw-Hill,pp.208-269.
Robbins, S.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
Rothwell, W.J.
1983 “The life cycle of HRD department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7(11), Pp.74-76.
Sharper, L. J.
1970 “Theories and Values of Local Goverment”,Political Studies .18(2):153-174。
Smith, J.D.
1996 “Should Volunteer be Managed?”In D. Bills&Harris, M.(eds.), Voluntary Agencies:Challenges of Organsation&Management(pp.187-199). London:Macmillan.
Weisbrod, B.A.
1988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ley, K.N. and Latham, G.P.
1981 Devel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In Organizations,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Wilson, M.
1976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Volunteer Program. Boulder,Colorado: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
Miller, V.A.
1987 “The History of Training in R.L.Craig(ED)”,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 book, 3rd New York:Macmillan
McGehee,W. and Thayer, P.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 N.Y.:Wile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