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宇,1998,<政府、民間、與法律>,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頁2-3。
江明修,1994,<我國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之評估:公共行政的觀點>,經社法制論叢,第13期。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文化,頁149。
江明修、姜誌貞、陳定銘,1997,<台灣行政倫理之初探:台北市政府政策規劃人員決策價值之質的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1期,頁1-56。沙依仁,1998,<獨居老人照顧及福利服務輸送體系>,台灣地區老人服務輸送體系及網絡的建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頁293-306。
林紀東,1994,<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2期,頁1-17。林萬億,2000,<社會福利民營化:停看聽>,台灣社會福利發展—過去、現在、未來學術研討會,台大社會系與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學會。
林萬億、陳毓文、秦文力、黃錦堂,1997,<社會福利公設民營模式與法制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台北:智勝出版社,頁420。
官有垣,2000,<台灣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不情願伙伴關係>,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吳庚,1998,<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邱瑜瑾,1999,<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非營利組織與社福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邱華君,1996,<倫理的理論與實踐>,行政倫理,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輔導叢書之七十五,頁15-42。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第48期,頁127-135。卓春英,1997,<迎接2000年高雄縣社會福利新紀元高雄縣社會福利白皮書>,高雄縣政府編印。
范祥偉,2002,<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之理論與政策>,人事月刊,第201期,頁55。孫健忠,1991,<私有化與社會服務:執行面的理念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第4卷第1期,頁203。
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登記有案之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為對象>,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韋淑娟,1998,<公私部門委託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公設民營兒童福利機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釩n雄,2000,<行政學概論>,增訂四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黃源協,2001a,<非營利社會福利機構的公關行銷—契約關係下的責信 觀點之分析> 新世紀、新人類、新希望:展望二十一世紀社會福策劃與管理研討會,文化大學社會學系舉辦,頁4-5。
黃源協,2001b,<社會福利民營化--發展脈絡、實踐省思與出路>,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黃源協,2002,<從社會政策到社會工作-社會福利體系的挑戰與回應>,社區發展季刊,第98期,頁22-39。黃錦堂,2000,<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行政法2000(上冊),翁岳生 編,翰蘆。
陳武雄,1997,<我國推行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做法與政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4-9。陳志章,2001,<我國現行身心障礙福機構服務之省思及未來發展-以台北市為例>,新世紀、新人類、新希望:展望二十一世紀社會福策劃與管理研討會,文化大學社會學系舉辦,頁5-6。
郭登聰,1998,<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再造:「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草案)與社會福利民營化實施要點」的比較論述>,思與言,第36卷,第4期。詹中原,1998,<政府再造:革新「行政革新」之理論建構>,文官制度及國家發展研討會。
福家俊朗、濱川清、晴山一穗,2000,<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評論社,頁85-86。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政府機關(構)法人化研討會論文集,頁5。
廖靜芝,2000,<公設民營社會福利機構的契約監督>,2000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3-472。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蔣耀賢,1998,<社區營造總體營造與鄉鎮文化藝術發展--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成奶j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宏昭,1990,<社會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蔡珊珊,2002,<博物館公辦民營以委託基金會營運模式之研究─以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例>,國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謝美娥,1991,<美國社會福利的私有化爭議>,政治大學學報,第62期。
蘇咻p,2003,<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113-129。劉淑瓊,1998,<社會福利『公設民營』制度之回溯與前瞻—以台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學刊,第26期,頁215-224。
劉春堂,1998,<國家賠償法>,台北:三民書局。
盧政春,1999,<社會權保障與原住民就業補助>,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195-221。台南市政府內部文件,2001,<T機構公辦民營會議記錄>。
台南市政府內部文件,2004,<T機構公辦民營績效評估>。
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
行政院經建會網頁: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網頁:http://www.oldpeople.org.tw/
二、英文部分:
Cooper, T. L., 1984, “citizen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AR), Vol. 44 (special issue), pp. 143-149.
Denhardt, R. B. and Denhardt, J. S., 2003,”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Hood, C. C.
Dinsdale, G., 1997,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Public Service: Push, Pull, Balance and Beyond”,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40, No. 2, pp. 370-386.
Esping-Anderse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uy, M. E., 1989, “Minnowbrook Ⅱ: Changing 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AR), Vol. 49, No. 2, pp.219-220.
Harloe, M., 1995, “The People’s Home: 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Oxford, Blackwell.
Marshall, T. H., 1950,”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noque, M., Polidano, C., and Hulme, D., 1998, “Introduction: the Analysis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pp. 1-14, in Minoque, Martin etc. (eds.),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dward Elgar.Caiden, Gerald E
Minoque, M., Polidano, C., and Hulme, D., 1994, “Administrative Reform--American Sty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AR), Vol. 54, No. 2, pp. 123-128.
Hart, D. K., 1984, “The Virtuous Citizen, the Honorable Bureaucra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AR), Vol. 44, March (special issue), pp. 111-120.
Samson, J. A., 1994, “The three Faces of Privatization”, Sociology, Vol. 28, No. 1, pp. 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