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江明修 1992 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整合,臺北:民主基金會公共事務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洪永泰、林錫興 1993 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國科會專題研究劃成果報告。 洪永泰 1988 傳統與現代:八十六年桃園縣長選舉的選後評估,選舉研究,六卷二期:1-22。 施正鋒 1999a《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徐火炎 2001 一九九八年二屆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三期:77–127。 高瑞松 1996 《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蔡明惠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資料中心。 陳義彥 2003 台灣選舉行為調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VEDS2001」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講詞,選舉研究,十卷一期:1-4。 陳義彥、黃麗秋 1992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陳明通、朱雲漢 1998 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市:月旦。 1992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2卷,第1期,96。 陳陸輝、周應龍 2003 十年來台灣民眾政治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台北:東吳大學。 陳彥龍 2001《電視媒介與台灣的民主化:民間全民電視台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 1994 「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民俗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收錄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彭睿仁 2001 「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間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1999年雲林縣長補選與2000年總統選舉雲林縣選舉結果的比較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 2003 政治學新論,臺北市:風雲論壇。 黃順星 2000 《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梁世武 1996 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驗證,臺北市:華泰。 游清鑫 1996 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三卷一期:137-177。 傅恆德 1996 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八十五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三卷二期:157-186。 楊孟麗 2003 投票意願與經濟不景氣:台灣的情形,選舉研究,十卷二期:162。 雷飛龍 1991 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CS79-0301-H00412。 潘明宏、陳志瑋 2003 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蔡明惠 1998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台北:洪葉。 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 2003 〈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第74期,p19-44 蘇俊豪 2004 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Horowitz, E. 1993. Talk Show Politics: The match that rekindles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for the AEJ Annual Convention in Kansa City. Jacobs, B.J. 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 237-273. Kinder, Donald R., and D. Roderick Kiewiet 1981 Iotropic Politics: the American Cas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1:129-161. Lau, Richard R. 1982 “Negativity in Political Perceptions.”Political Behauior, 4:353-378. Lemarchand, Renne 1981 “Comparative Political Clientelism: Structure, Process, and Optic.”in S. N. Eisenstadt & Rene Lemarchand, eds.,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7-32. Malloy, James M 1977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The Modal Pattern.”in James M. Malloy, ed.,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Lond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 3-22 Mckuen, Michael B. , Robert S. Erikson, and James A. Stimson 1992 “Peasants or Bankers? The American Electorate and the U.S. Econom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uiew, 86(3):597-611. Schlozman, Kay Lehman, and Sidney Verba 1979 Injury to Insul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well, Priscilla L. 1988 “The Mobilization Hypothesis and Vpter Turnout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Western Political Qurarterly, 41(2):173-188. Scott, J . C. 1972b “The Erosion of Patron-Client Bonds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2(1):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