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e: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Campbell, Angus, P. E. Converse, W. E. Miller, and D. E. Stoc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 Y.: Harper and Row.
Inglehart, Ronald.(1977).The Silent Revolution: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1990).Cultural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1997).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lly Jr., Stanley.(1983).Interpreting Elec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王甫昌,2002a,〈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頁11-74。
王甫昌,2002b,〈邁向台灣族群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台灣社會學》,4,頁1-10。
王甫昌,2003,《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鼎銘,2005,〈負面競選對2002年高雄市選情影響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0,頁83-114。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1(1),頁143-161。
江宜樺,2003,《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何金銘,1996,〈後選人勝選因素分析:二屆立委選舉個案研究〉,國力中山大學博士論文。何思因,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頁39-50。何思因、吳釗燮,1996,〈台灣政黨體系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3(1),頁1-16。吳乃德,1993a,〈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收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27-51。
吳乃德,1993b,〈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3,頁53-85。
吳乃德,2001,〈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頁75-118。
吳明隆、猁鱁鞳A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重禮,1999,〈國民黨初選制度效應的再評估〉,《選舉研究》,5(2),頁129-160。吳重禮、王宏忠,2003,〈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0(1),頁81-114。吳重禮、酗撱哄A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頁101-140。
吳重禮、野阞漶A2005a,〈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台灣地區民眾後物質主義價值的實證分析〉,台灣-越南行政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
吳重禮、野阞漶A2005b,〈選民「垂直式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的實證分析〉,《台灣民主季刊》,2(2),頁1-30。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頁29-53。
呂啟元,2002,〈總統兼任黨主席不是政黨改革當務之急〉,《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
李柏光、林猛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原書 Robert A. Dahl On Democracy)。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ed)。
周聖平,2001,〈台灣民眾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治態度差異〉,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周應龍、盛杏湲,2005,〈選樣偏誤模型在選舉預測上的應用〉,《選舉研究》,12(2),頁01-44。林佳旻,2005,〈影響現任立法委員連任因素之事件史分析:1992-2004〉,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4,頁3-55。
林建宇,2005,〈民意調查中項目無反映之處理〉,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姜林青,2003,〈台灣選民的議題投票行為-空間理論的探討〉,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奕任,1998,〈1998年高雄市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中選民『分裂投票』行為〉,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洪永泰,2001,〈抽樣〉,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編,《民意調查》,台北:五南出版社,頁76-125。
胡 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選舉行爲》,台北:三民書局。
胡 佛、陳德禹、朱志宏,1978,〈權力的價值取向:概念架構的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論叢》,27,頁3-28。
胡 佛、陳德禹、陳明通、林佳龍等,1993,《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祖慶,2001,《比較政府與政治-從比較觀點看台灣政治困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革命實踐研究院,2000,〈從零出發,全面改造--中國國民黨改造案〉,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孫秀蕙,1996,〈選民的傳播形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3(2),頁71-106。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頁1-57。徐火炎,1995,〈「李登輝情結」與省市長選舉的投票行為:一項政治心理學的分析〉,《選舉研究》,2(2),頁1-36。徐火炎,1999,〈李登輝情結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5(2),頁35-71。徐火炎,2001,〈一九九八年二屆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13,頁77-127。徐火炎,2002,〈台灣政黨版圖的重畫: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政治學報》,14,頁83-134。徐永明,2001,〈九四、九八台北雙城記:不確定中大眾選擇的分流點〉,《東吳政治學報》,12,頁75-112。徐振國,2003,〈台灣民主時代的新文化論述和新意識型態〉,台北:台灣政治學會暨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舉辦,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月13-17日。
張茂桂,1993,〈省籍與民族主義〉,收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233-278。
張茂桂,1997,〈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91-116。
張茂桂、蕭新煌,1987,〈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和通婚觀念的分析〉,《中國論壇》,289,頁34-52。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頁41-80。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頁7-40。盛治仁,2000,〈統獨不再對決-從2000年總統選舉看台灣新社會分歧的興起及影響〉,《選舉研究》,14(2),頁119-139。
盛治仁,2003,〈理性抉擇理論在政治學運用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7,頁21-51。竟掑腹A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46,頁149-168。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昌,1997,〈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南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族群、國家認同與投票行為〉,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陳若蘭,2001,〈台北市選民投票變遷之研究-民國八十三年與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陳啟民,2000,〈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頁39-52。陳華昇,1992,〈政黨幹部產生方式〉,收錄於林嘉誠等著,《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09-135。
陳雅芬,2002,〈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陳義彥,1995,〈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報》,24,頁83-121。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陳義彥、蔡孟熹,1997,〈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首屆民選總統的分析〉,《政治學報》,29,頁63-92。傅明穎,1996,〈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傅恆德,1996,〈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八十五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3(2),頁157-185。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2005,《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話。
游盈隆,1984,〈投票行為研究的緣起與發展〉,《東吳政治與社會學報》,8,頁195-229。
游盈隆,1994,〈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二屆國大選民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3,頁219-254。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頁41-84。
游清鑫,1996,〈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25,頁181-206。游清鑫,2001a,〈民意調查的類型〉,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編,《民意調查》,台北:五南出版社,頁30-74。
游清鑫,2001b,〈競選策略效果的探討:兼論2000年總統選舉之興票案〉,收錄於徐永明、黃紀之《政治分析的層次》,台北:韋伯出版社,頁219-249。
游清鑫、蕭怡靖,2005,〈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新選民政治態度的分析〉,高雄:台灣政治學會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舉辦,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月10-11日。
黃 紀,2000,〈質變數之計量分析〉,收錄於謝復生、盛杏湲主編之《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頁389-411。
黃秀端,1994,〈經濟情況與選民投票抉擇〉,《東吳政治學報》,3,頁97-123。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3(1),頁103-135。黃秀端,2000,〈公元二千年總統大選選民投票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執行報告。
黃創夏,2005,〈主席選出日,奪產分家時〉,《新新聞》,958期,頁32-33。
黃源謀,1994,〈中國國民黨之轉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黃德福,1994,〈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1(2),頁199-220。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秉彰,2002,〈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廖坤榮,2001,〈後現代主義的政策分析〉,收錄於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出版社,頁119-144。
廖益興,1996,〈影響選民投票支持李登輝與否的因素〉,《選舉研究》,3(12),頁187-210。劉玉珍,2002,〈台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黨際及黨內及黨內民主之探討〉,國立成奶j學碩士論文。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頁53-74。劉義周,1995,〈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34(11),頁1-10。劉義周,2004,〈政黨民主與台灣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頁41-63。
歐陽晟,1994,〈台灣民主轉型期政黨競爭型態的社會基礎〉,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蔡秉錡,2002,〈高雄市選民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1994年與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之比較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台灣民主季刊》,2(2),頁31-70。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1995,〈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選舉研究》,2(1),頁77-92。簡玉珒,2003,〈2000年總統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分析-候選人評價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