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國慶,2002,<從政策網絡理論看台南市老人福利政策>,國立成奶j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史美強、蔡武軒,2000 <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學報》,第10卷第1期,頁33-74。
台南縣政府,2002a,《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往設置村里關懷中心業務座談會會議資料》,台南:台南縣政府。
台南縣政府,2002b,《台南縣社區照顧工作手冊》,台南:台南縣政府。
台南縣政府,2005a,《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推展成效簡報》,台南:台南縣政府。
台南縣政府,2005b,《村里關懷中心工作手冊》,台南:台南縣政府。
台南縣政府,2005c,《台南縣統計要覽》,台南:台南縣政府。
江明修,1998,<再造社群性政府>,收錄於中國政治學會八十七年度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第十七卷第三期,pp37-58。江亮寅,2002,<日本高齡者照護社區化之現況>,《社區發展季刊》,100期,頁251-269。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應用與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心理學叢書。
吳淑瓊,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戶政策研究》,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淑瓊,2004,<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的執行看我國社區式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88-96。吳淑瓊、江東亮,,199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的問題與對策>,《中華衛誌》;14(3),頁246-55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頁173-220。
呂亞力,1991,《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宋興洲,2004<從政府到治理:神力或幻滅?>,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允傑、邱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明寰,1998,<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我國醫藥分業政策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千清,2004,<農村地區地區獨居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評估-以台南縣新大同社會照顧網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班論文。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玉華,1999,<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一期,頁135-184。林鍾沂、林文斌譯 , 2003 ,《公共管理的世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胡國堅,1996,<政策網絡理論與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6期,頁289-302。徐立忠,1996,<老人福利政策之探討與建構>,《社區發展季刊》,74期,頁68-78。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中的概念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期,頁24-32。
高誓男,2004,<從全球化探討我國政經發展-國家治理或民主化>,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世賢,1995,<中央與地方政策網絡之研究>,《行政管理論文集》,9輯,頁681-699。
野@雨,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
陳恆鈞,2003,<社會資本對政策執行的影響>,《行政管理論選輯》,第17輯,頁147-171,銓敘部。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卷第1期,頁183-215。陳靜怡,2003,,<社區犯罪防治網絡之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傅岳邦,2002,<1990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辨證思考>,《行政管理論選輯》,第16輯,頁337-355,銓敘部。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曾華源,2002,<推動志願服務以增進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0期,頁137-147。曾嬰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弁鉣僁E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
游培珍,2002,<總務主任辦理採購其行政因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楊智文化出版社。
黃源協,2001,<台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台大社工學刊》,第5期,頁53-101。
黃源協,2004,<從「全控機構」到「最佳價值」-英國社區照顧發展的脈絡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董安琪譯,1989,《Mancur Olson著,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六期,頁163-189。劉宜君,2001,<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分析:國家機關自主性與政策網絡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一期,頁161-211。劉宜君,2003,<全球化趨勢下公共網絡管理發展之探討>,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未w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煒仁,2004,<歐洲國家的治理-傳統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力之研究>,《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 209-240。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1捲第二期,頁47-76。蔡允棟,2002,<夥伴治理與治安維護:台灣都會區第一線警察和保全人員有關 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比較研究>,發表於2002年台政會上。
蔡允棟,2004,<網絡治理研究的問題與發展:歐美各國政策網絡模式的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 三民書局。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期,頁21-26。鄭興弟,2004,<國家治理:誇國指標建構兼論台灣治理問題與對策>,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蕭新煌,1983,《我國老人福利社會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宗學,1997,《我國殘障政策發展之分析-國家、公民政策網絡》,國立成奶j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eecham, F. Hallam, A. Knapp, M., Baines, B., Feyno, A. & Asbury, M. 1997. “Costing Care in Hospital and in the Community. ” In J. Leff(ed.) Care in the Community-Illusion or Reality ?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pp.93-109.
Borzel, T. A. 1998. Org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pp.253-273.
DoH. 1989. Caring for People-Community care in the next and Beyond .London:HMSO.
DoH. 1998. Moderning Social Services-Promoting Independence,Improving Projection, Raising Standards. London:TSO.
Henwood, M., Wistow,G..&Robinson,J. 1996. “Half there?Policy, Politics and Outcomes in Community Care.”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30(1),pp.39-53.
Hoyes, L. & Means, R. 1997. “The impact of quasi-markets on community care. ” In J.Bornat, C. Pereira, D. Pilgrim & F. Williams(eds.) Community Care:A Reader, London:Macmillan , pp.293-303.
Kenis, P. and Schneider, V. 1989. Policy Networks as an Analytical Tool for Policy Analysis. Paper for Conference at Max Planck-Institute, Cologne, 4-5 December 1989.
Laumann, E.O.,L. Galskeiwicz, and P.V. Marsden. 1978. “ Ci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Annual Review of Society 4, Methods. 2 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p.455-84.
Morgan, B. 1996. “Cimmunity Care and social work with adults.” In A.A. Vass(ed.)Social work Competence-Ca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London:SAGE.
Osborne, D. and T. Gaebler. 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from Schoolhouse to State House. City Hall to Penagon, MA.:Addison Wesley.
Ostrom, V. 1974.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atton, Micheal Quin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 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tnam, R.D. 1993. Making Democracy: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1988. Beyond Westminster and Whitehall:The Sub-Central Governments of Britain. London:Unwin and Hyman.
Rhodes, R.A.W. 1988. Beyond Westminster and Whitehall:The Sub-Central Governments of Britain. London:Unwin and Hyman.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Ref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2000. “The Governance Narrative :Key Finding and Lessons From the ESRCS Whitehall Programme. ”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8,No.4,.pp.345-363.
Rhodes, R.A.W. and D. Marsh. 1992. “ New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Policy Network.”European Journal of Poitical Research 21,pp.181-205.
Richardson, J. and Jordan. 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martin Roberstin.
Robert, B. Denhardt and Janet Vinzant Denhardt. 2000. “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6),pp.549-559.
Savas, E.S. 1987. Privatization: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Chatham:Chatham House.
Tendler, J. 1997. Good Government in Tropics.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A. 1997. “Community care policy:from consensus to conflict.” In j. Bornat, C. Pereira, D. Pilgrim & F. Williams(eds.) Community Care:A Reade , London:Macmillan, pp.196-220
Wistow, G. ,Knapp, M. ,Hardy, B. ,& Allen, C. 1994. Social care in a Mixed Economy. Bucku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