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刁曼蓬,1998,〈信合社農漁會兵家必爭金樁腳〉,《自省台灣》,133-140,台北:天下雜誌。
尤元奎,2004,〈訂定合理肥料價格照顧農民〉,《國政評論》,科經(析)093-002號,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3/TE-B-093-002.htm visited on 2006/6/8。
王明輝,1993,〈從網路關係探討農會信用部之運作-以大雅鄉農會為例〉,《思與言》,31(2):115-140。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 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2:3-62。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
王業立,2001,〈談農會選舉罷免辦法第十八條修改〉,《自由時報》,2月5日:15版。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吳文星,198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國光,1998,〈為什麼在農村?為什麼是農民?〉,收錄在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pp. 423-36,台北:月旦出版社。
李忠義,1991,〈主從關係-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展臺,1981,〈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臺大社工學刊》,4:163-201。
林爵士,1994,〈農會選舉與農會發展之研究-以雲林縣東勢鄉為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湧忠,1998,〈從組織分析論農會法修法〉,「農會經營策略與管理變革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公共事務與政策研究會。
施昭顯,1983,〈台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佛等,1993,《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盛光,1992,《農會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大偉書局。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
狺@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張世熒、蘇俊豪,2005,〈雲林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與動員系統之研究〉,「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政治學會及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
張金城,2005,〈台灣化學肥料穩定供需措施〉,《農政與農情》:154期。張炳文,1991,〈台灣鄉村選舉與派系運作對鄉村建設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致源,1996,〈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1986 年冬季號:7-27。
莊姿鈴,2004,〈台灣農會選舉制度與決策過程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四鄉鎮農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郭石吉,2003,《健全農業金融體系之改革方向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
郭敏學,1984,《台灣農會發展軌跡》,台北:台灣商務。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地方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永琦,2001,〈農會信用部改進方案比較及未來願景〉,《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7(11):66-74。
陳希煌,1985,〈台灣農家負債與資金需求之分析〉,《農業金融論叢》,14:1-37。陳希煌等,1997,《健全農會信用部體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陳明通,1989,《台灣地區政治菁英的參選行為:歷屆省議員候選人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97。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收錄於《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頁:21-69。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澄社。
陳璿仁,2002,〈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緒寧,1993,〈人情關係的運用與經濟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
黃東益,2001,〈政黨政治發展與地方派系運作〉,「民主與地方統治: 第二波台灣地方菁英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高雄:蔣經國國際學術 文流基金會、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黃建森,2001,〈台灣地區農業發展與信用部管理問題〉,《信用合作》。黃桃芳,2004,〈台灣選民選舉參與之研究:總體與個體資料的結合〉,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晶瑩,1995,〈台灣農業與相關機構間關係探討〉,「改進農會組織與弁酮蒺Q會」論文集,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215-220。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75-92。黃德福,200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1):84-96。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2(2):63-82。楊重信,2004,〈收購、補貼與多吃米食解決不了稻米生產過剩問題〉,自由時報澄社評論,2004年1月1日:15版。http://ts.yam.org.tw/documents/critical/040101.htm visited on 2006/6/5。
雷立芬,傅祖壇,張靜貞,1996,〈農會信用部對台灣農村經濟發展之影響〉,《基層金融》,32:117-151。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4-187。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4(3)。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1(1):85-117。
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1970-1990 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3:165-200。趙永茂等,1988,《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劉兆隆,1996,〈台灣奇蹟下的農業部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清榕,1992,《台灣農會選舉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華宗,1995,〈臺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之變遷:M鄉農會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文化。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25-156。鄭昆山等,2000,《我國賄選犯罪之成因分析與防制賄選犯罪對策之研究》,台北:法務部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顏建賢,1994,〈臺灣基層農會的組織間關係及其對組織績效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顏建賢,2001,〈台灣農會組織研究與發展願景〉,《農民組織學刊》,3:117-134。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台北:政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錦章,2001,《諸羅春秋》,作者自版。
薄慶玖等,1991,《競選經費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台灣省農會編,2005,《台灣區各級農會年報》,台北:台灣省農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2004,《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嘉義縣政府,1997,《嘉義縣綜合發展計畫》。
貳、報紙資料
中央日報,2004,〈農漁會信用部抄家記事-假金改真抄家扁政強盜〉, 11月30日:3版。
中時晚報,2005,〈查帳 翁重鈞槓上農委會?農委會高層官員疲於奔命 同僚傳與嘉義竹蘭農會改選有關〉,8月14日:2版。
中國時報,2005a,〈改選有爭議 竹蘭農會陳情議會〉,3月24日:C3版。
中國時報,2005b,〈竹蘭農會改選爭議 兩人送辦〉,4月28日:C3版。
中國時報,2005c,〈農會理事林正停職兩年〉,6月28日:C5版。
中國時報,2005d,〈嘉南兩鎮長選將 一起訴一收押〉,10月20日:A18版。
中國時報,2005e,〈民進黨嘉縣內鬥 同志檢舉違紀助選 陳明文被轟〉,12月16日:C3版。
台灣日報,2006,〈杯葛農委會翁重鈞公報私仇?〉,1月7日:4版。
聯合報,1994,〈變調的選舉文化 賣面子 攀交情 選票還能換鈔票〉,11月27日:10版。
聯合晚報,2005,〈陳明文掌舵 提名25人 當選23席〉,12月6日:4版。
聯合報,2005a,〈竹蘭農會改選認定無效 縣府抗議〉,4月28日:C1版。
聯合報,2005b,〈農會改選 縣長態度舉足輕重〉,1月1日:C2版。
聯合報,2005c,〈竹蘭農會理事長改選 縣府:無效〉,3月12日:C2版。
聯合報,2005d,〈竹蘭農會政治生態 又變盤〉,3月24日:C1版。
聯合報,2005e,〈竹蘭農會風波 府會各說各話〉,3月31日:C1版。
聯合報,2005f,〈竹蘭農會理事 林正停職2年〉,6月28日:C2版。
聯合報,2005g,〈竹蘭農會選舉 縣府:塵埃落定〉,6月29日:C2版。
聯合報,2005h,〈年底選舉 嘉縣綠色團隊成軍〉,9月20日:C2版。
聯合報,2006,〈涉賄選 竹蘭鄉長林美判刑〉,4月1日:C2版。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瀏覽時間:2006/1/16
參、西文資料
Beller, Dennis C. and Frank P. Belloni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ABC-Clio, Inc.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 157-83.
Eisenstadt, S. N. & Louis Roninger. 1980.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January): 43-77.
Eisenstadt, S. N. & Louis Roninger. 1984. 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rust in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th, Raymond. 1957.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ies, Part 1: Introduc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 No.4: 291-95.
Jacobs, Bruce J. 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 237-73.
Laumann, E. O., J. Galaskiewicz, and P. V. Marsden. 1978. “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455-84.
Nicholas, Raleph W. 1977. “Faction: A compartive analysis.” In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eds. Steffen W. Schmidt, Laure Guasti, Carl H. Lande and James C. Scott., Berkeley: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Oelgeschlager: Gunn and Hain, Publishers, Ins.
Scott, James C. 1972.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1): 91-113.
Wang, Chin-shou, 2001. The Dilemmas of Clientelism: Electoral Mobilization of Clientelism in Taiwan.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