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中文部份:
于若蓉:〈人力資源調查合併資料-樣本流失問題初探〉,《調查研究》,2002,第11期,頁5-30。于若蓉:〈樣本流失與勞動參與: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的分析〉,《調查研究》,2005,第18期,頁45-72。王鼎銘、蘇俊斌、黃紀、郭銘峰:〈日本自民黨之選票穩定度研究:1993、1996及2000年眾議院選舉之定群追蹤分析〉,《選舉研究》,2004,第11卷第2期,頁81-109。朱敬一、章英華、蔡淑玲:《家庭動態資料庫的建立:第一年計畫》,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C88-2415-H001-016,1999。
朱雲漢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民國九十二年民主化與政治變遷民調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4。
杜素豪:〈第三者在場情境與訪答歷程〉,《調查研究》,2002,第11期,頁133-138。
李唯君:〈收支動態長期追蹤研究的起源與發展〉,《調查研究》,1996,第2期,頁159-178。林季平、章英華:〈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的產生過程、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調查研究》,2003,第13期,頁39-69。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147-171。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
吳重禮、王宏忠:〈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裡〉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003,第10卷第1期,頁81-144。胡克威:〈個人追蹤調查中流失樣本的探討—以華人家庭動態調查為例〉,發表於「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2002年8月29日。
洪永泰:〈抽樣調查中訪問調查失敗的問題〉,《思與言》,1986,第23期第6期,頁65-71。
洪永泰:〈抽樣調查中訪問調查失敗問題的處理〉,《社會科學論叢》,1989,第37期,頁33-52。洪永泰:〈抽樣調查中樣本代表性的問題〉,《調查研究》,1994,第1期,頁7-37。洪永泰:〈抽樣調查中樣本代表性的問題〉,載 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頁7-30。
洪永泰:〈原始樣本、替代樣本、與追蹤樣本的比較:「2001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訪問失敗問題的探討〉,《選舉研究》,2003,第10卷第2期,頁37-58。洪永泰:〈台灣地區抽樣調查各種母體定義、抽樣底冊和涵輔v的比較〉,《調查研究》,2005,第18期,頁9-43。梁雙蓮等:〈婦女與政治參與〉,《婦女與政治參與》,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89,頁5-46。
徐永明:〈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989,第2卷第4期,頁5-46。郭秋永:《政治參與》,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3。
彭 芸:〈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選舉參與及投票對象〉,《選舉研究》,2001,第7卷第1期,頁21-52。
黃秀端:〈1994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1期,頁51-76。
黃秀端:〈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1996,第5期,頁27-50。黃秀端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民國九十三年總統大選民調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5。
黃 紀:〈質變數的計量分析〉,《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黃 紀:〈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計畫申請書〉,2001。
黃 紀:〈投票穩定與變遷之分析方法:定群類別資料之馬可夫鍊模型〉,《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1-37。
黃 紀,吳重禮:〈「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規劃與展望〉,《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01,第3卷第3期,頁40-50。
黃紀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民國九十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2。
黃 紀,張佑宗:〈樣本代表性檢定與最小差異加權:以2001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為例〉,《選舉研究》,2003,第10卷第2期,頁1-35。
黃紀、劉從葦:《2005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全國電話訪問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5。
黃朗文:〈美國『國民收支動態追蹤調查研究』〉,《調查研究》,1996,第1期,頁183-189。
黃毅志:〈抽樣調查中訪問失敗的問題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為例作說明〉,《調查研究》,1997,第4期,頁113-129。陳陸輝:〈固定樣本連續訪談法(panel studies)樣本流失問題之探討〉,《選舉研究》,1999,第6卷第1期,頁175-206。陳光輝、劉從葦:〈電話調查訪問中單位無反應與項目無反應之成因〉,「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工作坊:質與量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一館115教室,2004。
陳光輝、劉從葦:〈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固定樣本(panel study)之代表性探討〉,《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1-23。
張新儀、林明珠、洪永泰、林淑慧:〈台灣地區「常住人口」與「移動人口」的比較: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2003,第14期,頁5-29。廖彩杏:〈民意調查中「項目無反應」成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劉義周:〈調查研究中「不知道」選項問題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85,第52期,頁65-90。瞿海源:〈受訪者合作與可靠程度對問卷調查結果之影響〉,《調查研究》,1994,頁37-56。鄭夙芬、陳陸輝:〈臺灣地區民眾參與調查研究態度的變遷:1986-1998〉,《選舉研究》,2001,第7卷第1期,頁115-138。鍾蔚文、羅文輝:〈假意見:一個初探性的研究〉,《民意學術專刊》,1989,頁47-54。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選舉研究》,1995,頁77-92。羅啟洪:〈台灣省均衡地方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Ⅱ.英文部份
Babbie, Earl.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cketti, S. Gould, W., Lillard, L., and Welch, F. 1988. “The PSID After Fourteen Years:An Evaluation.”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6(4):472-492.
Brehm, John. 1993. The Phantom Respondent: Opinion Surveys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nn Arbor,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elli Carpini, Michael X., and Scott Keeter. 1996. What Americans Know about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llman, Don A., John L. Eltinge, Robert M. Groves, and Roderick J. A. Little.2002. ”Survey Nonresponse in Desig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In Survey Nonresponse, eds. Robert M. Groves, Don A. Dillman, John L. Eltinge, and Roderick J. A. Littl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uncan, Greg J., and Graham Kalton. 1987. “Issues of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urveys Across Tim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 55(1): 97-117.
Groves, Robert M. and Mick P. Couper. 1998. Nonresponse in Household Interview Surveys.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s.
Johnson, Weldon T. and John D. Delamater. 1976. “Response Effects in Sex Survey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2):165-181.
Jennings, M. Kent. 1996. “Political Knowledge Over Time And Across Generation.” Political Opinion Quarterly 30:228-252.
Long, J. Scott.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Fadden, D. 1973. “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 Frontiers of Econometr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ilbrath, Lester W., and M. L. Goel. 1976.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Oksenberg, L. and C. Cannell. 1988. “Effects of Interviewer Vocal Characteristics on Nonresponse. “ In Telephone Survey Methodology, Eds. R.M. Groves, P.P. Biemer, L.E. Lyberg, J.T. Massey, W.L. Nicholls, II, J. Waksberg. New York: Wiley.
Peracchi, Franco and Finis Welch. 1995. “How Representative and Matched Cross-Sec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68(1):153-179.
Singer, Eleanor and Luane Kohnke-Aguirre. 1979. “Interviewer Expectation Effect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3(2):245-260.
Tourangeau, Roger, Lance J. Rips and Kenneth Rasinski. 2002. The Psychology of Survey Respon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rba, Sidney and Norman H. Nie.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Ⅲ.資料庫與網站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九十一年台灣地區國內遷徙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2002,網址:www.dgbas.gov.tw/public/Data/4121512343071.doc,查詢日期2006/06/23。
台灣擬追蹤調查資料庫,網址:http://tqlda.sinica.edu.tw/modules/news/,查詢日期2006/05/05。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網址:http://srda.sinica.edu.tw/TEPS/index.aspx,查詢日期2006/05/05。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網址:http://psfd.sinica.edu.tw/,查詢日期200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