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五南。
方德隆(1998)。多元文化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載於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論文集,79-80。
王蘋(2006)。婚姻權利平等。載自94年4月1日自由時報。
王承斌(1993)。群性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教學法之探討。中學工藝教育,26(6),2-8。
王瑞賢(1988)。從角色扮演中學習。國教輔導,28(2),32-36。
王瑞琪(2005)。未成年懷孕不是世界末日。學生輔導季刊,99期,138-145。王行、鄭玉英(1994)。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
文星蘭(2002)。性教育的新思維。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月號,17-21。
文星蘭(2002)。E世代的青春心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月號,29-40。
左營高中、鹽埕國中合編(1999)。兩性平等教育單元活動設計彙編-高中職組。
江漢聲(1997)。青春期最常見的性問題。青春‧解性‧不留白。台北:性林文化。
江漢聲、晏涵文(1995)。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
余淑娟譯(2003)。和你做朋友:交朋友、維繫情誼的藝術 (Rita Robinson著)。台北:麥田。
余蕙玲譯(2005)。24個愛情必修學分--解開婚姻迷思(Anold A. Lazarus. Ph.D著)。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五南。
李咏吟、單文經(200 2)。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銀河(2003)。性愛與婚姻。台北:五南。
李奉儒(2004)。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台北:揚智。
李奉儒(1997)。自由與理性的正反論題:道德自律與道德教育的探究。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2期,p.52。教育部。李奉儒(2005)。美國品德教育、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之啟示。載於現代教育論壇—學校如何落實道德教育,63-64;71-72。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奉儒(1996)。四書倫理思想的後設研究。載於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主編)八十四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道德與健康科研習會專輯,181-195。
李琪明(2005)。我國學校道德教育之變革與方向—兼論美國品德教育之啟示。載於現代教育論壇—學校如何落實道德教育。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台北:師大學苑。
李坤崇、吳清鏞( 2001)。高級中學課程。教育部課程籌備會議簡報。
何志培(2000)。性學辭典。杏林天地月刊2000年八月號,41-42。
宋廣文譯(2000)。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Sigmund Freud著)。台北:知書房。
邱兆偉(1996)。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沈馨(2006)。新年新願望,告別家暴禁制令。張老師月刊,338期,4-5。
林燕卿(1995)。學校性教育。載於江漢聲、晏涵文等性教育,442-450。台北:性林文化。
林蕙瑛(2001)。婚前性行為。杏林天地月刊2001年十月號。
林淑貞譯(2003)。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Robert Wright著),116。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淑慧(2003)。小學鄉土教學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碧雲、莊明貞(2001)。一個兩性教育轉化課程的試煉-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為例。中等教育。
林永豐、詹盛如(2004)。從兩條國道政策的反省論我國的教育分流架構。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十二卷第六期,59-84。邵宗瑩譯(2003)。愛情的條件-親密關係的哲學(John Armstrong著),4-77。台北:麥田。
吳季如、全嘉莉(2000)。名醫談性。台北:商訊文化。
吳綿(1999)。約會強暴的預防。杏林天地月刊第八卷第三期,11-13。
吳清山(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庶深(2006)。摘自2006/2/15 http://www.mwr.org.tw/life_edu/book02-4.htm
吳庶深(2001)。真正的生命教育.選擇為生命而教育。載於劉小菁譯每個學生都能成央C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庶深、胥嘉芳(2003)。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88期,126-131。
吳書昀(2002)。同志諮商的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期,136-142。
吳麗娟(2000)。輔導活動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變革之道。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61期,3372。
吳正牧(2005)。教科書開放利未見弊已顯。九十四年四月二十日中央日報。
吳靜吉(1994)。害羞.寂寞.愛。台北:遠流。
吳武雄(2003)。推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建中學報,92年12月出版,1-9。台北:建國中學。吳思霈(2003)。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周麗玉(2001)。中小學兩性教育的困境與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期,120。
周增祥、馮榕譯(1991)。性.生活與學習(Dr.Jennifer Knopt & Dr.Michael Seller著)。台北:時報文化。
周怡敏(2001)。我能瞭解你的心—角色扮演法理論與實務。摘自2004/6/ 22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0/20--0.8.htm
洪有義(1995 )。婚前性行為。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191-205。台北:性林文化。
洪素珍(1997)。心中永遠的痛—談亂倫與性虐待。王瑞琪、江漢聲主編青春‧解性‧不留白。台北:性林文化。
柯志銘(2006)。教育系列報導。摘自2006/2/15
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2006/950110-1.htm
柯貴美(2000)。讓教育湧出活水。台北:聯經。
姜得勝(1992)。康德道德哲學之研究及其對道德教育之啟示。載於西方教育哲學論叢第一輯。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徐麗玲、林亞屏、江葵展譯(2003)。愛.被愛(Leo Buscaglia著)。台北:遠流。
韋淑娟(2000)。學習型家庭,73-79。台北:聯經。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文化。
晏涵文(1992)。浪漫的開始:婚前的約會、戀愛與擇偶。台北:張老師文化。
晏涵文等(1992)。愛與喜歡。行政院衛生署高中性教育教材,40。
晏涵文等(1992)。斷袖之癖。行政院衛生署高中性教育教材,63-65。
晏涵文等(1992)。現代青年的性。行政院衛生署高中性教育教材,74。
晏涵文(2002)。重新省視親密關係教學。杏林天地月刊2002年八月號,1。
秦夢群(1996)。如何享受親密的關係。載於吳靜吉、林邦傑等與年輕談心。台北:遠流。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Bridge Somekh著)。台北:遠流。
夏惠汶(2001)。如何培養有活力創造力的青少年。http://203.72.253.5/001/paper2.htm
狳q蕊(2001)。打是情,罵是愛?家庭暴力防治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期,67-73。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期,283-301。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5)。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作業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工作手冊,171-178。
高啟順(2006)。合作學習在班級經營上的運用。師說雙月刊,191期,51-53。黃富源(1998)。中小學生人身安全教育手冊,7。台北:臺灣書店。
黃富源(2000)。性侵害與性騷擾。兩性平等教育國中教師工作坊研習教材,97-120。教育部。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台北:冠學文化。
黃正鵠、黃有志( 2004)。青少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94期,8-25。黃馨慧、周麗端(2005)。高中家政下冊。龍騰文化。
黃以文(2000)。零與壹之間。輔導通訊,61期,13-19。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黃德祥、楊易儒(2000)。同性戀學生之問題與輔導。輔導通訊,61期,23-27。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Phil Erwin著)。台北:五南。
黃素菲、釦D楓譯(2004)。夫妻溝通成奶C律(Albert Ellis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建一(1987)。東原道德教育思想德的現代意義。高雄︰復文書局。
黃奏勝(2003)。哲學與教育。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如一(2000 )。校園販售保險套之我見。杏林天地月刊2000年六月號,4-5。
陳如一(2001 )。結婚前的準備。杏林天地月刊2001年七月號,4-7。
陳綠蓉、龔淑薰(1997)。青少年的SEX疑惑Q&A。台北:心理。
陳文瑟(1999)。約會強暴面面觀。杏林天地月刊第八卷,10期,11-14。
陳均姝(2000)。青少年性教育在班級中的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69期,36-43。陳文龍(2001)。亂倫悲劇的預防。揮別青澀健康成長性教育手冊,15-21。台北:遠流。
陳芬芬、周傑雄(2000)。性騷擾與性侵害的認知。兩性教育教學參考手冊,75-81。教育部。
陳在紳(2006)。性別法令不等同兩性平權。九十五年二月十五日中央日報。
陳若璋(1996)。狼人現形—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台北:性林文化。
陳奎彰(2000)。學校對中輟生的輔導。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61期,3388。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陳皎眉、孫旻韋(2000)。破解「同性戀恐懼」的迷思。兩性平等教育國中教師工作坊研習教材,162-165。教育部。
陳棟墀(2003)。婚內昏外。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增穎(2001)。青少年的情色世界。杏林天地月刊2001年十月號,4-6。
陳曼如(2006)。青春達人國中性學圖文並茂。http://www.cdn.com.tw/live/2006/03/06/text/950306e8.htm
郭娟娟((1992)。禁果—談婚前性行為。摘自晏涵文主編 浪漫的開始—婚前的約會、戀愛與擇偶,74-95。台北:張老師。
郭昭佑(2005)。學校本位評鑑理念在課程評鑑上的應用(轉載自國教學報12期)2005/9/19 載於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teach/23.htm釣q如(2006)。認識性別主流化。樂在家中月刊二月號,4。
傅a珠、黃玲蘭、丁介陶(2004)。中學階段的親職教育:創造三贏的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梁景忠(1997)。安全的性。青春‧解性‧不留白。台北:性林文化。
葉金源(2005)。對於同性戀者常有的疑問。成大精神科康復通訊月刊,41期,25-28。
傅佩榮(2005)。生活有哲學。台北:健行文化。
程為山、閉K梅、黃國峰(2005)。提昇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之行動研究。教育部94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報告。苗栗:國立苗栗高商。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文化。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
張添洲(2006)。落實適性教育。九十五年四月三十日中央日報。
張添洲(1994)。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淑慧(2005)。線上遊戲行為分析與對策。兒童及少年偏差行為防治月刊,12期,3。
張資寧(1992)。親情與關愛。幸福家庭手冊,52-53。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
張資寧(1992)。婚前需準備.婚後要成長。幸福家庭手冊,16-17。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
張淑勤( 2000)。性取向—同性戀。兩性教育教學參考手冊,20-29。教育部。
張珍麗、張海琳譯(1994)。父母效能訓練(Dr. Thomas Gordon著)。。台北:新雨。
馬永年、梁婉華譯(2004)。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台北:愛家文化基金會。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揚智。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台北:揚智。
鄔昆如(1997)。人生哲學。台北︰五南。
彭金鑾(2006)。整合高中職生命教育與校園安全中心機制之芻議。菁莪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24。單文經主譯(2003)。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台北:學富。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
過保錄、王志剛(2000)。加強青春期教育關注青少年性健康。杏陵天地月刊2000年6月號,32-38。
詹文凱(1989)。結婚與離婚。台北:書泉。
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台北:明文。
詹惠雪譯(2005)。以評鑑改進課程。台北:高等教育。
楊瑞珠(1998)。助人關係中的性別議題及處理。台灣省輔導工作輔導團兩性教育暨親職教育研習會實錄。
趙文琦譯(2005)。異國情色大不同-性愛人類學(De Wright R.Middleton著)。台北:書林。
劉秀娟譯(1998)。家庭暴力(Richard J. Gelles & Claire Pedrick Comell著)。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燁譯(2005)。叔本華的人生哲學智慧。台北:吉根。
劉瑞瓊(1998)。為生命評分。高中高職中心學校暨輔導團推廣生命教育研習會手冊,63。台中:曉明女中。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期,173-200。蔡清田(1998a)。行動研究理論與「教師即研究者」取向的課程發展。教育部指導。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院主辦。1998年4月24~25日。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164。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譯(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James McKerman著)。高雄:麗文。
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桂冠。
鄭石岩(2000)。身教的影響力。學生輔導月刊,53期,5-13。教育部發行。
鄭石岩 (2002)。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文教基金會會訊,64期。
鄭石岩(1994)。教師的大愛。台北:遠流。
鄭清榮譯(1997)。另類家庭。台北:天下。
鄭英耀(2002)。高中職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專案調查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
潘慧玲(2006)。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發展之基礎研究-普通高中課程必選修之研究(p15版)。教育部中教司委託。
鄧博仁(1998)。與青少年談「性」。輔導通訊,53期,39-41。閺肖蔓譯 (2000)。性教育的概念與主題。杏陵天地月刊2000年2月號,27-31。
歐用生(1999a)。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部指導。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院主辦。1999年5月19-23日。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謝臥龍 (2000)。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教育部。
謝小岑(1998)。校園反性騷擾行動手冊,3-58。台北:張老師文化。
薄慶容(2000)。親子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專業人員及義工研習教材。教育部。
鍾美芳( 2000 )。青少年兩性議題之校園檔案。輔導通訊,70期,16-23。
鍾思嘉(2003)。面對家庭型態轉變的親職諮詢。學生輔導雙月刊,88期,8-16。鍾思嘉(2000)。青少年的友情與愛情。兩性平等教育專業人員及義工研習教材,47-55。教育部。
鍾思嘉、陳皎眉(1987)。青少年的性教育。台北:啟蒙。
簡成熙譯(1995)。建立一個教師的個人哲學。台北︰五南。
簡春安(1992)。婚姻100。台北:宇宙光。
簡春安(1992)。親子溝通。幸福家庭手冊,56-57。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
蕭英勵(2001)。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中等教育雙月刊第52卷第5期生涯發展教育專號,102-1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
蕭鈺瑾(2002)。談高中校園內同性戀學生輔導。輔導通訊70期,43-46。羅燦瑛(1999)。變調的約會-青少年約會強暴之防治。高中教育,9期,12-15。
羅素(1995)。婚姻與道德。台北:水牛。
蘇晴譯(2004)。男女大不同(John Gray著)。台北︰生命潛能。
英文部分
Calhoun, E . F. (1993) Action Erasearch: Three Approach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62-65.
Eeath & Co.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2). Effective evaluation. (A: Joosey-Boss.)
Firestone, W. A. (1990). Accommodation Toward a paradigm-praxis dialectic. In E. G. Guba(Ed).The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CA: sage.
Glatthorn, A. A.(1987).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
Glesne , C. &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152-155.
N. Y. : Longman
Goetz, J. P., & Lecompte, M.D. (18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Orlando,FL: D. C.
Hansen , D. J. , Nangle, D. W. and Ellis, J. T. ( 1996 ). Reconsideration of the use of peer sociometrics for evaluating social skills training.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281-299.
Heath&Co.Guba,E.G.,& Lincoln, Y.S.(1982). Effective evaluation. (A: Joosey-Boss.)
Hirst,P.H.(1974a).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A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papers.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Julia Cole (2001). Loving Yourself , Loving Another.London : Vermilion
Cox&Wyman Ltd, Reading, Berkshire.
Levinger, G. and Levinger, A. C. (1986). The temporal course of close relationship :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ies. In: W.W. Hartup and Z.Rubin (eds),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Hillsdale, Nj: Erlbaum.
McClure, M. (2000) . Adolescence-the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69-80 . In P. Reder, M. McClure & A. Jolley (eds.), Family mtters: Interfaces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mental health.London: Routledge.
McKerman, J. (1991). 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Oja, S, N & Smulyan.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 approach. London: Falmer.
Shaftel,F.R., & Shaftel, G. (1982). Role Playing in the curriculu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ripp, D. (1993).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ement. London: Routledge.
Walker, R. (1985). Doing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London: Met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