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庭宇、林財丁(1986),台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文崇一(1981),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社,頁23-77。
王振輝、張家麟譯(2000),Ken Brownc 著,社會學入門,頁459-468,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孔令嘉(1996),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晝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加工出口區管理處(2005),加工出口區各園區營業額統計。
網址:http://offi-doc.epza.gov.tw/upload/report/09501/Industry-9501_14110239.xls
加工出口區管理處(2005),加工出口區各園區事業分類統計(受雇員工統計表)。
網址:http://offi-doc.epza.gov.tw/upload/report/09501/rpt61_13104449.xls
彭德中譯(1989),加藤秀俊著,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公司。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頁1-10。
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吳承典(2003),雲林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吳國銑、李再立、廖尹華合著(1998),勞工休閒活動實務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31。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第2卷,第33期,頁21-28。李誠(2001),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李宜靜(1993),由工作與遊憩態度探討勞工之休閒生活。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釋義,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頁5-7。台北市:地景。
李英弘、王惠珊、何姿萱、陳祖琚B張美珙、鄒儀、謝佳君(2001),女性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以靜宜大學女性教職員為例,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頁220-251。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頁43-68。李晶審譯,Kathleen A. Cordes,Hilmim. Ibrahim著,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
李國華(1994),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報,第26期,頁313-332。
杜三財(2003),我國舉重選手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周勝方(2003),影響警察工作疏離和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以台中市警察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林禹良(2003),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姚靜婉(1995),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公園綠地休閒遊憩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研究生碩士論文,高雄。修慧蘭、陳彰儀(1987),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頁141-169。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高俊雄(1996),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頁43-61。珩Q芳譯(1996),C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Bammel 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文摘,第15卷,第1655期,頁129-163。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碩士論文,彰化。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釦蚑憛]2003),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陬蛃e(2001),員工福利措施對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雪諡癒]1994),女性公務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雩q雄(1993),體育教學需要更多的思考,體育學報,3,頁4-5。
雩q雄、張清龍(1979)。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研究,體育學報,第1期,頁124-167。
雩q雄、張清龍(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傢ㄓ憛]1992),休閒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臺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頁158-178。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霧峰。
陳姿萍(2005),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憲兵司令部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教育與心理研究,8,頁191-210。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頁9-10。台北:淑馨出版社。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842,頁1-6。
黃庭芳(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號,頁545-694。黃意文(2003),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劉明德、鄭伯壎譯,Edmund R. Gray、Larry R. Smeltzer合著(1993)。管理學競爭優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528。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盧慧怡(1990),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業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薛銘卿(1992),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戶外游憩研究,5(3/4),頁71-89。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台北:勞工行政,80 : 頁68-71。謝堂益(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頁63-84。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顏妙桂(1992),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藍科正、吳惠林、林嘉慧(1996),台灣地區青年時間配置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二、英文部分
Alexandris, K. & B. Carroll (1997),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Results From a Study in Greece, Leisure Studies, 16, 107-125.
Alexandris, K. & C. Tsorbatzoudis (2002), Perceived Constraints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 A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3), 233-252.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1992), Leisure & human behavior, Time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Burch, W, Jr. (1969)﹐The Social Circle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48-125.
Burnett﹐Lynn A. (1988) , Research about Leisure: Past﹐Present & Future, State, Country: Sagamore Publishing.
Barr, O. (1995), Job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Nurses Working with People with a Mental Handicap,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6), 1046-1055.
Brent﹐J.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 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C.(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Dattilo, J. & Murphy, W. D.(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17(1), State, Country: Pennsyvania Venture Publications.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Amsterdam: Elsevier.
Duncan, D. J., (1978), Leisure Type: Factor Analysis of Leisure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2), 113-125.
Ellis, G. D., & Witt, P. A.,(1991),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3), 110-123.
Fleischer, A. & A. Pizam, (2002), Tourism Constraints among Israeli Senio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1), 106-123.
Harper, W., (1981), Freedom in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8, 115-130
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 (1985), Leisure and Boredom,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 356-364
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 (1987),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17
Jackson, E.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or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5(2) , 129-149.
Jackson, E. L., (2000), Will Research on Leisure Constraints Still Be Releva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62-68.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Society: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Kay, T. & G. Jackson, (1991), 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s: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301-313.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ckenchnie, G. E.,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 Past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1), 27-45.
Nash, J. B, (1960),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 Leisure, Dubaque, Iowa:Willia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R,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 Leisure, London: Mac Gibbon &Kee.
Ragheb, M.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8-149.
Searle, M. S. & E. L. Jachson,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Delivery Systems, Journal of Park &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7(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