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12.99.24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1/28 12:5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淑婷
研究生(外文):
Chen-Sue Ting
論文名稱:
嘉義八掌溪流域的開發與社會發展(1683--1945)
指導教授:
顏尚文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八掌溪 區域開發
相關次數:
被引用:
9
點閱:1836
評分:
下載:303
書目收藏:7
八掌溪出海口明末清初時魍港,在今嘉義縣布袋鎮與臺南縣北門鄉之間,魍港以前倒風內海未淤積時是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當時商船往來商業繁榮,船隻也可沿八掌溪深入臺灣內地漢人也隨之進入開墾,也造成八掌溪沿岸的河港聚落興起,例如:鹽水港、井水港,但因清朝乾隆時八掌溪淤積河道變遷與倒風內海陸化,所以八掌溪也就無法扮演臺灣南部對外的重要門戶了。再則就是八掌溪是臺灣南北交通必經之道,清時諸羅縣城與臺南府城的往來也需從這裡通過,因此常是政府重要派兵駐守的地方,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八掌溪在清康熙年間土地與水利建設就已完成甚至出現街市,且八掌溪對臺灣早期的對外與對內交通都有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以八掌溪為主軸來看早期漢人進入此區土地開墾的狀況與與漢人社會的組織發展。
將本文主要分為土地開發與聚落的形成、經濟發展、漢人社會整合,來看八掌溪流域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社會發展脈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與方法………………………...……..6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9
第二章 八掌溪流域的地理環境………………………..……. 1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1
第二節 八掌溪的河道變遷與倒風內海的形成…………….. 15
第三節 行政空間與沿革………………………………….…..22
第三章 漢人聚落的建立…………………………………….…28
第一節 漢人移民前的情形…………………………….…28
第二節 荷鄭時代的開墾………………………….……..36
第三節 清代移民與墾殖…………………………….……39
第四節 二次大戰前漢人聚落的形成與街庄發展…….…..55
第四章 八掌溪流域的經濟發展………………………….………61
第一節 水利建設…………………………………….………..61
第二節 產業……………………………………….………..74
第三節 交通………………………………………………...97
第五章 漢人社會文化的整合……………………………….110
第一節 社會的衝突與對立………………………………….110
第二節 文教的發展………………………………………….119
第三節宗教信仰…………………………………………...136
第六章 結論………………………………………………….144
參考書目………………………………………………………………149
附錄……………………………………………………………………159
表次
表1-1:臺灣地方區域史學位論文.................................................................................6
表2-1:八掌溪歷次河道變遷表...................................................................................16
表2-2:清初以來急水溪河道變遷表............................................................................21
表2-3:八掌溪流域日治行政區演變表..............................................................27
表3-1:八掌溪流域內番社戶口表...............................................................................35
表3-2:八掌溪流域鄭氏軍屯一覽表............................................................................39
表3-3:八掌溪流域社番所分得養贍埔地一覽表.......................................................47
表3-4:倒風內海濱外沙洲的淤積狀況.......................................................................49
表3-5:清代流域土地拓墾表.......................................................................................52
表3-6:清代諸羅縣田園面積增加指數表(1684-1755).............................................57
表4-1:清代八掌溪流域的水利建設...........................................................................63
表4-2:清代八掌溪流域水利建設年代(整理自表4-1)..............................................66
表4-3:1923年新營郡、嘉義郡水利組合......................................................................69
表4-4:道將圳之歷史沿革...........................................................................................70
表4-5:道將圳渠道分布概況........................................................................................70
表4-6:隆恩圳之歷史沿革.........................................................................................71
表4-7:隆恩圳分布概況...............................................................................................72
表4-8:農業戶數(昭和十一年版) .............................................................................74
表4-9:昭和十年到十五年鄒族佔有土地面積的統計...............................................75
表4-10:改良糖廍的原料採取區域......................................................................81
表4-11:新式工場原料採取區域.........................................................................83
表4-12:甲午戰爭以前台灣既存的主要鹽田..............................................................88
表4-13:臺灣分區鹽年產量.......................................................................................89
表4-14:北門鹽場變遷表...........................................................................................93
表4-15:北門鹽場鹽灘形成狀況表..............................................................................93
表4-16:自作、小作鹽田之副數、面積及製鹽者戶數...............................................95
表4-17:埔姜林四十九庄設置八掌溪義渡捐銀名冊表...........................................101
表4-18:新營庄鐵路預測線.....................................................................................106
表5-1:清代八掌溪流域的動亂................................................................................114
表5-2:清代八掌溪流域附近的書院設置(嘉義、臺南) ............................................122
表5-3:日治八掌溪流域內公學校.............................................................................126
表5-4:日治時期八掌溪流域的廟宇統計...............................................................131
圖次
圖1-1:八掌溪流域日治末期行政區域……………………………………………...3
圖1-2:八掌溪流域現今行政區域…………………………………………………...4
圖1-3:八掌溪流域水系圖………………………….……………………..…...5
圖2-1:嘉南平原地形圖………………………………………………………….....12
圖2-2:清初以來八掌溪河道變遷圖…………………………….……………..…..17
圖2-3:清初以來八掌溪改道下游沖積三角洲 …………………..………….……17
圖2-4:倒風內海的陸化範圍……………………………………..………………....20
圖3-1:八掌溪流域「施侯庄」分佈圖…………………………..……………..…..40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史料
《宮中檔雍正朝揍摺》,第8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78年。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銀文叢本,1955年。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0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1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91年。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銀文叢本,1960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吳新榮等主編,《臺南縣志‧教育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銀文叢本,1959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銀文叢本,1960年。
周璽,《彰化縣誌》,南投:臺銀文叢本,1962年。
周鐘瑄,《諸羅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4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熊祥編,《臺灣省通誌稿‧第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姚瑩,《東溟奏稿》,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9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銀文叢本,1960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0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銀文叢本,1958年。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銀文叢本,1960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
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南投: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陳盛韶,《問俗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志‧教育志》,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79年。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臺南縣志稿》,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臺南縣政府編,《臺南縣志》,臺南縣政府,198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8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鄭瑞明譯,《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8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8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劉良璧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鄧傳安,《蠡測彙鈔》,臺北:臺灣銀行文叢本,1958年。
賴子清,《嘉義縣志‧教育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銀文叢本,1960年。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二、日文史料
北門郡役所編,《北門郡概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白河庄,《白河庄勢一覽》,白河庄役場,1934年。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羽生國彥,《臺灣の交通を語る》,臺北:臺灣交通問題調查研究會,昭和12年。
佐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誌‧會社篇》,臺中:臺灣新聞社,1922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東石郡役所編,《東石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松下芳山郎編,《臺灣鹽場專賣誌》,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52年。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大通書局,2002年。
新營郡役所編,《新營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嘉義郡役所編,《嘉義郡概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臺灣製糖株氏會社,《臺灣製糖株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氏會社,1939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日新報社合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10年刊行。成文出版社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4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明治31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大正11年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明治32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總督府第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明治43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五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明治35年。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三、專書
井出季太和,郭輝再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管理委員會,《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簡介》,1999年。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8年。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年》,新竹縣文化局,2004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年。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香出版社,1990年。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 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王嵩山總編纂,《阿里山鄉志》,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2001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仲摩照久,《南臺灣風土探勘》,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全國佛煞道觀總攬—保生大帝專輯》,臺北:樺山出版社,1987年。
江慶林,《臺灣鐵路史‧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村上直次郎譯註,郭輝再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8年。
周一士、胡美璜、楊廷英、石中光,《中華公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林朝棨,《臺灣地形》,臺北:臺灣文獻會,1957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武內貞義,《臺灣‧上》,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洪東獄,《農田水利會圳路史》,臺中:臺灣省農田水利聯合會,1998年。
洪致文,《臺灣鐵道傳奇》,臺北:時報文化,1992年。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臺中: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學甲慈濟宮簡介》,臺南: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2003年。
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臺灣鹽業實錄》,臺南: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康陛A《臺灣的王爺與信仰》,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張溪南等,《白河鎮志撰稿》,臺南縣白河鎮公所,1998年。
張繡文,《臺灣鹽業史》,臺北:臺灣銀行,1955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資料彙編‧第三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3年。
郭政岩,《上白礁之鄉》,臺南縣政府,2001年。
陳丁林,《南瀛鹽業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年。
陳仁德,《臺灣中洲陳氏族譜》,臺南:中洲陳桂記祭祀公業,1970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明照等編纂,《鹽水鎮志》,臺南縣鹽水鎮公所,1998年。
陳政祥,《臺灣地誌‧上冊》,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60年。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年。
曾汪洋《臺灣之鹽》,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
黃文博,《南瀛刈香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黃文博,朱桂玉作,《魚鹽大地》,臺南縣政府,2001年。
黃永松,《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古地圖‧上、下冊》,臺北:漢生雜誌社,1997年。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編,《認識家鄉布袋鎮各里沿革簡介》,嘉義縣布袋鎮公所,199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河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史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之海埔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劉澤民,《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
劉還月,《南瀛平埔族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鄧憲卿,〈臺灣省行政區劃之沿革〉《臺灣歷史文化研習專輯》,臺中:臺中圖書館,1997年。
學甲慈濟宮,《學甲慈濟宮甲申年香科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臺南: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2004年。
賴海杉,《水上鄉志》,嘉義縣水上鄉公所,2002年。
謝石城,《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臺南:文獻出版社,1964年。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顏尚文、潘是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羅茂順編,《中埔鄉志》,嘉義縣中埔鄉公所,1997年。
四、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魚摨衝間A〈荷蘭時期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1994年。
尹章義,<嘉義發展史>,《漢聲》,第23期 ,1989年。
石再添,<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 ,1980年。
石萬壽,〈明鎮時期臺灣漢人的墾殖〉,《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政府,1990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97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年。
吳史民,〈南鯤鯓廟代天府沿革誌〉,《南瀛文獻》,第12卷,1967年。
李亦園,〈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臺灣史蹟源流》,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
李詩偉,〈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道路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第33卷2第期,1995年。
林美容,〈臺灣的名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3期,2004年。
林美容,〈臺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義〉,《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濟研究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淑華,〈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年〉,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聖欽,〈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林衡道,〈臺南縣西部的勝蹟〉,《臺灣勝蹟採訪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邱敏捷,<論日治時期臺灣語言政策>,《臺灣風物》,第48卷第3期,1998年。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民族所集刊》,第36期,1973年。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細,〈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孫鐵齋,〈臺灣嘉南大圳輪作制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8卷第4期,1957年。
徐方幹,〈清代臺灣之糖業〉,《臺灣糖業季刊》,第1卷第2期,1948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風物》,第33卷第1期,1983年。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第21卷1第期,1970年。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第26卷第2期,1975年。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8期,1998年。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1997年。
曹永和,<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臺北文獻》,第1期,1961年。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莊吉發,〈清代臺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2年。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平埔族調查報告〉,《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3卷第24期,2000年。
陶榆V,〈班兵與臺灣的治安〉,《臺灣風物》,第32卷第4期,1982年。
章F然,〈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
章觼A〈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期,1978年。
章觼A〈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民族所集刊》,第36期,1973年。
郭雲萍,〈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嘉南大圳—以日據時期為中心〉,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文達〈嘉義梅山乾隆民番界碑〉,《臺灣文獻》,第37卷第2期,1986年。
陳正美 ,<臺灣農田水利發達誌--嘉義地區埤圳篇 (2完) >,《農田水利》,第43卷第5期 ,1996年。
陳玟瑾,〈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國立成奶j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美玲,〈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臺灣師大地理博士論文,1998年。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變遷之研究〉,《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
陳靜琪,〈臺灣民間演劇活動之研究—以臺南縣鹽分地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鴻圖,〈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0年。
陳鴻圖,<日治時期臺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12期,2001年。
富田芳郎著,粵華譯,〈臺灣鄉鎮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1956年。
程俊南,〈北門鹽場史略〉,《南瀛文獻》,第1輯,2000年。
黃文博,〈八掌溪南岸的王船信仰〉,《鄉城生活雜誌》,第4卷第51期,1998年。
黃文博,〈北門鄉王船信仰初探〉,《南瀛文獻》,第42卷,1999年。
黃文博,<臺南地區「五大香」之現況比較研究>,《南瀛文獻》,第35期,1990年。
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第31卷第3期,1980年。
黃明德、蔡隆德,〈古魍港尋跡〉,《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1990年。
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國立臺灣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葉雅萍,〈臺南縣鹽分地帶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945)〉,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趙文榮,〈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945)〉,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1999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
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琇分,〈臺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間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南瀛文獻》,第1卷第1期,1954年。
盧嘉興,〈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臺南文化》,第5卷第1期,1956年。
盧嘉興,<八掌溪與青峰闕>,《南瀛文獻》,第9期,1963年。
薛化元、周志宏,<百年來臺灣教育法制史的考察-以國家權力與教育內部事項為中心>,《臺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臺北:臺灣法學會發行,1996年。
簡茂宏,〈荷鄭時期及清初魍港與笨港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顏義芳,<清代臺灣鹽業發展之脈絡>,《臺灣文獻》,第54卷第1期,2004年。
魏廉思著,吳育臻譯,〈日治時期的糖業移民聚落初探—以移民寮和農場寮為例〉,《環境與世界》,第4期,2000年。
五、英文書目
Berenard Gallin,Hsin Hsing,Taiwan: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California Uneversity Press,1966。
Johanna Menzel Meskill,A Chinese Pioneer Family:The Lins of Wu-feng,Taiwan,1729-1895,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
2.
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
3.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
4.
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
5.
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895)
6.
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
7.
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
8.
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
9.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
10.
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
11.
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嘉南大圳──以日據時期為中心
12.
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
13.
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
14.
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
15.
臺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間為例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魚摨衝間A〈荷蘭時期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1994年。
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97年。
3.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年。
4.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
5.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第33卷2第期,1995年。
6.
邱敏捷,<論日治時期臺灣語言政策>,《臺灣風物》,第48卷第3期,1998年。
7.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第21卷1第期,1970年。
8.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第26卷第2期,1975年。
9.
曹永和,<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臺北文獻》,第1期,1961年。
10.
莊吉發,〈清代臺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2年。
11.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平埔族調查報告〉,《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3卷第24期,2000年。
12.
陳文達〈嘉義梅山乾隆民番界碑〉,《臺灣文獻》,第37卷第2期,1986年。
13.
陳正美 ,<臺灣農田水利發達誌--嘉義地區埤圳篇 (2完) >,《農田水利》,第43卷第5期 ,1996年。
14.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變遷之研究〉,《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
15.
陳鴻圖,<日治時期臺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12期,2001年。
1.
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
2.
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
3.
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
4.
倒風內海區域的開發與變遷
5.
清代北嶽殿地藏庵與嘉義城寺廟信仰體系之研究
6.
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
7.
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
8.
臺南縣鹽分地帶社會發展之研究
9.
嘉義縣溪口鄉溪口聚落發展之研究
10.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
11.
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
12.
臺灣嘉義市空間變遷之研究:空間地方性想像之觀點
13.
嘉義市市街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清代至日治時期地圖為例
14.
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
15.
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