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1: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英齊
研究生(外文):Ying-Chi Chen
論文名稱:績效評估模式的比較--以台亞加油站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 A Case of Formosa Gas Stations
指導教授:王勝本王勝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庚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加油站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平衡計分卡分析層級程序法
外文關鍵詞:gas st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Balanced Score Car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加油站業務自民國七十六年六月開放民營以來,民營加油站數量迅速擴充,為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制定出一套合宜的分析績效工具,為本研究亟於探討之主題。
本研究利用個案公司所提供的資料,從其擁有的加油站中隨機抽取14家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93年度四個季的季資料為本研究的研究時間。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以總員工人數、總成本、總資產、加油站面積等四項投入要素及顧客數量、發油量等兩項產出要素,衡量該個案公司所擁有加油站之經營績效。同時利用平衡計分卡之四構面:財務構面、顧客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學習成長構面,選定各構面所包含的因子,並將實際的數值轉換成為實際的評核分數。同時利用分析層級程序法輔助BSC法決定各構面之權重、及各構面所包含因子之權重。並同時比較DEA及BSC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顯示在DEA及BSC兩套模式上,找到極高的一致性。結論可供各加油站及該個案公司經營管理上之參考。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gas station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vere at present. How to set up an appropriate tool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as station is the topic which we want to confer.
We se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in 2004 to be our material. First, we use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let the following items become the input factors: the number of the staff, total cost, total assets, the square of each petrol station; and the following items become the output factors: the number of the customers, the number of the petrol being sold. Second, we use the method of balanced score card (BSC) and select the following items being introduced in the main text of the four aspects: Financial aspect; Customers aspect; Internal Process aspect; Learning and Growing aspect, and we give each item a score from 0 to 100 according its individual perform. Simultaneously, we use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method of BSC, and compare the relation between DEA and BSC.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ranking measured by BSC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at by DEA.
第一章 緒論……………………………………………………… - 1 -
1.1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
1.2 研究範圍及目的………………………………………… - 3 –
1.3 研究結構及流程………………………………………… - 4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
2.1 資料包絡分析相關文獻………………………………… - 9 –
2.1.1 DEA應用研究範圍………………………………… - 9 –
2.1.2 DEA運用於產業的相關文獻……………………… - 10 –
2.2 平衡計分卡相關文獻…………………………………… - 12 –
2.2.1 BSC運用於產業的相關文獻……………………… - 13 –
2.3 石油產業相關文獻……………………………………… - 16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9 –
3.1 DEA模型介紹………………………………………… - 19 –
3.1.1 CCR 模式…………………………………………… - 19 –
3.1.2 BCC 模式…………………………………………… - 20 –
3.1.3 DEA研究方法……………………………………… - 20–
3.1.4 DEA分析模式特性及限制之整理………………… - 22–
3.2 AHP研究方法………………………………………… - 23 –
3.3 BSC研究方法………………………………………… - 27 –
3.3.1 BSC指標…………………………………………… - 29 –
3.4 因子的選取…………………………………………… - 39–
3.4.1 BSC因子的選取…………………………………… - 39 –
3.4.2 DEA因子的選取…………………………………… - 42 –
3.5 分析工具………………………………………………… - 44 –
第四章 個案及結果分析……………………………………… - 45 –
4.1 個案公司介紹…………………………………………… - 45 –
4.1.1 訪談企業的經營項目……………………………… - 45 –
4.1.2 訪談企業的經營理念……………………………… - 46 –
4.1.3 訪談企業的組織架構……………………………… - 46 –
4.1.4 訪談企業的經營現況……………………………… - 47 –
4.2 研究結果分析…………………………………………… - 48 –
4.2.1 DEA結果分析……………………………………… - 48 –
4.2.2 AHP結果分析……………………………………… - 53 –
4.2.3 BSC結果分析……………………………………… - 59 –
4.2.4 綜合比較…………………………………………… - 70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6 –
5.1 結論……………………………………………………… - 77 –
5.2 後續研究及建議………………………………………… - 79 –
參考文獻………………………………………………………… - 81 –
一、中文文獻………………………………………………… - 81 –
二、網站資料………………………………………………… - 85 –
三、英文文獻………………………………………………… - 85 –
附錄一…………………………………………………………… - 87 –
附表一至附表二十一…………………………………………… - 90 –
一、中文文獻
1.于泳泓(2002),「平衡計分卡之應用」,91年度平衡計分卡研討會,24-32頁,台 北。
2.王自明(2000),「影響民營加油站經營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3.王振華(2005),「大陸石油市場及貿易系統」,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4.白維文(1995),「分公司績效評估-個案公司之實證研究」,長庚大學,碩士論文。
5.朱學文(1997),「自由化對台灣石油產業影響之系統動態模式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6.江志坤(1995),「時報鷹職業棒球隊員績效評估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DEA)法」,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7.呂理瑒(2000),「台灣地區民營加油站之相對經營績效評估」,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8.李君屏(1994),「壽險公司經營效率之衡量---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9.李書行(2005),「務實創新的策略性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113期,15-23頁。
10.周明輝(1999),「加油站設置評選模式之探討─應用多架構分析層級法分析」,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11.周啟文(2004),「影響台灣TFT-LCD產業經營績效之關鍵因素分析」,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2.周漢熙(2002),「從平衡計分卡顧客構面探討通路商之服務策略─以半導體原材料通路商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13.林嘉玲(1998),「台電公司經營績效之研究--DEA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14.洪明暉(2001),「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廠之經營效率與購併分析-DEA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15.施昶任(1997),「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技術與分配效率於台灣地區銀行業之運用」,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6.高強, 黃旭男, Toshiyuki Sueyoshi(2003),資料包絡分析法,華泰出版。
17.徐孟詩(2002),「我國新興科技產業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光電產業為例及財務分析之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18.連峻慶(2000),「主機板廠商經營效率分析及改善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19.馬裕豐(1993),「銀行分支單位經營績效衡量模式之構建-資料包絡分析模式(DEA)的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20.張政楠(2002),「筆記型電腦業管理評估系統」,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21.張家鳳(2002),「企業建立平衡計分卡以落實策略管理之個案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22.張淑玲(2004),「併購動機、整合機制與績效評估-以平衡計分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23.郭政宏(1994),「超級市場產業相對經營效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4.郭鈞偉(2001),「結合層級分析法與資料包絡法求解設施佈置設計問題」,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5.陳正雄(1994),「加油站選址模式建立之研究--以地理資訊系統為輔助工具」,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26.陳志修(2003),「以平衡計分卡角度構建軍工廠國有民營化後經營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27.陳宗義(2004),「全民健保之總額支付制度下醫院經營效率之研究─DEA之應用」,義守大學,碩士論文。
28.陳盈彰(2003),「以AHP輔助平衡計分卡建立指標及策略分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29.陳淑華(2001),「銀行業策略與績效評估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30.黃芸珊(2002),「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臺灣地區加油站之經營效率」,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31.游聲裕(2000),「我國電腦及週邊產業企業經營績效剖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32.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中國統計學報,25-38頁。
33.蔡秀華(2002),「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4.劉任(2004),企業經營績效綜合指標研究說明,中華徵信社,台北。
35.劉武泰(2004),「印刷電路板產業實施平衡計分卡之績效評估─以個案研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36.魏悅容(1996),「臺北市聯營公車經營績效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37.謝嘉峰(2003),「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業之經營效率評估」,真理大學,碩士論文。
38.蘇進祿(2004),「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鋼鐵產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二、網站資料
1.經濟部能源局 http://www.moeaboe.gov.tw/ (民國94年10月)
2.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http://www.ftc.gov.tw/ (民國88年)

三、英文文獻
1.Ali A.I. (1993), “Streamlined computation fo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64, pp.61-67.
2.Ali A.I., Lerme C.S. and Seiford L.M. (1995), “Components of efficiency evaluation a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80, pp.462-473.
3.Banker R.D., Charnes A. and W.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0, pp.1078-1092.
4.Charnes A., W.W.Cooper and E.Rhodes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 pp.545-551.
5.Eccles R.G. and Pyburn P.J. (1992),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74, pp.41-44.
6.Farrell M.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Vol.120, pp.253-281.
7.Hadad Y., Friedman L., Sinuany-Stern Z. and Mehres A.(2003), “DEA supper efficiency multistage ranking,” Computer Modelling & New Technologies, 7, pp.37-46.
8.Hoffecker J. and Goldenberg C. (1994),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develop companywide performance measure,”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Sep, pp.5-17.
9.Kaplan R.S. and Norton D.P.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a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pp.75-85.
10.Kaplan R.S. and Norton D.P. (2001), “The strategy –focused organization 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Jan, pp.27-37.
11.Lee and John Y. (1987), “Management accounting changes for the 1990s,” McKay Business Systems, 5, pp.70-72.
12.Lewin A.Y., Morey R.C. and Cook T. J. (1982), “Evaluat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courts,” OMEGA, Vol.10, pp.401-411.
13.Niven P.R. (2002), “Balanced scirecard step-by-step: Maximizing performance and maintaining results,” John Wiley & Sons, Inc.
14.Saaty T.L. (1980),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48, pp.9-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施宜煌(民93)。一位國小原住民女學童同儕關係發展之探討。國教學報,16,279-306。
2. 周新富(民88)。增進低社經地位學生學習成功的策略。教育資料文摘,43(4),126-144。
3. 李瑞金、張美智(民93)。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4. 何東墀(民92)。特殊教育發展中家長參與的催化功能。特教園丁,19(2),1-7。
5. 陳麗華、劉美慧(民88)。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6. 莫藜藜、賴珮玲(民93)。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7. 王瑞壎(民93)。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
8. 32.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中國統計學報,25-38頁。
9. 簡茂發(民72)。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 16,71-88。
10. 黃富廷(民89)。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華醫學報,12,53-80。
11. 黃木蘭(民93)。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月刊,441,20-25。
12. 夏曉鵑(民86)。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13. 王柏壽(民7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14. 王光宗(民92)。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