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22: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錢運財
研究生(外文):Chien Yun Tsai
論文名稱:傳統聚落發展觀光之遊憩衝突研究-以新竹縣內灣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Recreational Conflicts of Tourism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Illustrated by Nei-wa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天佑陳天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觀光旅遊遊憩衝突傳統聚落調適行為內灣地區
外文關鍵詞:tourismrecreation conflicttraditional settlementsbehavior adjustmentNei-w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12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論文摘要:
遊憩衝突議題在台灣仍屬萌芽階段,由於不同活動類型參與者共用同一遊憩區域而引發遊憩衝突,其中對於影響同一活動類型參與者間產生遊憩衝突之研究引發高度興趣,故而本研究以生態觀光活動為例,並以內灣地區為研究場所,欲瞭解生態觀光活動參與者間遊憩衝突之多種變異關係。本研究目的除瞭解影響生態觀光活動參與者間遊憩衝突之因素外,並欲探討生態觀光活動參與者間對於遊憩衝突之認知,以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減少生態觀光者間之遊憩衝突。
本研究調查方法採結構性問卷直接訪談法進行問卷調查,並定義母體為所有至內灣地區從事生態觀光活動者,共計回收323 份有效問卷。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生態觀光內部衝突之影響因素包括團體干擾、空間干擾;而經驗模式及調適行為兩因素成為影響生態觀光活動參與者間產生遊憩衝突最主要因素。
本研究建議可將內灣地區遊憩動線,在空間上做一區隔,可有效降低不同活動型態之生態觀光者之交互作用,進而降低遊憩衝突;在對遊憩衝突調適行為方面,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可透過教育宣導之方式,潛移默化生態觀光者,以避免遊憩衝突發生,如提高調適行為來降低遊憩衝突產生,可供日後規劃管理者納入考慮的重點。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aimed to analyze the recreation conflict of eco-tourism. The topic of recreation conflict was seldom conducted in the field of eco-tourism wher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as targeted. The author is highly interested in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conflict of eco-tourism,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behavior of adjustment after the conflict. The author is thus determined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auses which would effect the behavior of visitors. Restricted by the time and resources, Nei-wan community, an area with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i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target place. A structured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visitors within whom 31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omly completed. The survey data were processed with SPSS software and the analysis result was reported and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and marketing/promotion are encouraged to keep off the sensitive visitors being disappointed which would in part reduce the time of being stay and the intentions of revisit. To make the inclusion effectiv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eparation of field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be pursued for the sake of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Ⅳ
表目錄 Ⅳ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02
第三節 內灣現況分析………………………………………..………... 0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09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P13
第一節 觀光與遊憩……………………………………………………. 13
第二節 生態觀光定義…………………………………………………. 16
第三節 遊憩衝擊相關理論……………………………………………. 19
第四節 傳統聚落………………………………………………………. 29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P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三節 問卷形式與內容………………………………………………. 40
第四章 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P42
第一節 遊客背景及旅遊型態分析……………………………………. 43
第二節 發展滿意度與遊憩知覺分析…………………………………. 46
第三節 信度分析………………………………………………. 49
第四節 影響遊憩衝突知覺之檢定……………………………………. 51
第五節 遊憩衝突知覺為與調適行為之相關性………………………. 59
第六節 旅遊特性分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P63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7

中文參考書目 71
英文參考書目 72

附錄一、問卷格式 74


表 目 錄
表一 研究進度表 11
表二 問卷內容 41
表三 遊客背景分析表 43
表四 遊客旅遊型態分析表 44
表五 內灣整體發展滿意度分析表 46
表六 發展滿意度個別選項分析表 46
表七 內灣整體遊憩衝突知覺分析表 47
表八 遊憩衝突知覺個別選項分析表 47
表九 內灣整體遊憩衝突調適行為分析表 48
表十 內灣整體遊憩衝突調適行為分析表 48
表十一 社經背景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1
表十二 社經背景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2
表十三 遊憩性質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3
表十四 遊憩性質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十五 參與活動的型式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5
表十六 參與活動的型式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十七 社會互動強度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6
表十八 社會互動強度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十九 參與活動的滿意度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7
表二十 參與活動的滿意度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二十一 環境因素與遊憩衝突知覺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58
表二十二 環境因素與遊憩衝突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二十三 遊憩衝突調適行為的認同程度 59
表二十四 研究假設之驗證 64
圖 目 錄
圖一 研究分區訪談 02
圖二 內灣地區研究範圍圖 03
圖三 研究流程圖 10
圖四 增加遊憩使用將造成使用者體驗上之改變 27
圖五 社會衝突參數之相互關係 28
圖六 研究架構圖 35
圖七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流程 37
中文參考書目
1.F. Stuart Chapin,Jr., Edward Kaiser 著,李瑞麟譯(1994),《都市土地使用規劃》,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2.李晶 著(2001),《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3.楊明賢 著(2002),《觀光學概論》,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4.林建三 編著(2003),《環境規劃與管理》,台北︰文笙書局。
5.內政部營建署(2003),《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文化加值計畫》,典翰文化工作室。
6.王小文(1998),《遊客對遊憩衝突知覺之研究-以大屯自然公園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7.賴柏欣(2002),生態旅遊,載於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編),生態旅遊導覽詞彙。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8.顏家芝、薛雅菁、徐慧蓉、趙又萱、廖梨棉(2002),<都會公園單車活動與直排輪活動/散步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5 卷第1期。
9.楊宏志(1995),<何去何從:森林遊樂區遊憩容納量>,《戶外遊憩研究》,第8 卷第4期。
10.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 世紀新新主張》,臺北:揚智。
11.鍾文玲(1993),《遊客對遊憩衝突認知之研究-以北勢溪黃櫸皮寮之釣魚者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12.鍾文玲(1993),<釣魚者遊憩衝突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6 卷第1/2 期。
13.楊萃萍、王正平(2003),《直排輪活動參與者間遊憩衝突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14.游仁君(2003),《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與空間行為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15.游安君、林晏州(1995),<傳統聚落觀光發展容許量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8 卷第2期。
16.侯錦雄、郭彰仁(1998),<香客與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探討-以松柏領宗教觀光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1 卷第2期。
17.張俊彥(1986),《遊憩規劃中遊客擁擠知覺之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18.吳瑞瑜(2003),《森林遊樂區遊客擁擠知覺之研究-以東勢林場為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揚智文化。
20.謝淑芬(2003),《遊憩利益、遊憩滿意度與遊客忠誠度之研究-以北投溫泉遊憩區為例》,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戶外遊憩學會。
21.羅國瑜(2002),《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22.李奕樵、陳麗紅(2002),《以建置生態博物館作為傳統聚落再發展策略之研究》,2002年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
英文參考書目
1.Adelman, B. J. E., Heberlein, T. A., & Bonnicksen, T. M. (1982). Social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persistence of a conflict between paddling canoest and motorcraft users in Boundary waters canoe area. Leisure Science, 5(1).
2.Bryan, H. (1979),”Conflict in the great outdoors”.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labama, US.
3.Clare A. Gunn, (1994) Tourism Planning--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iton.
4.Devall B. and Harry J.(1981),“Who hates whom in the great outdoors: The impact of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technologies of play”. Leisure Sciences, Vol.4.
5.Gibbons, S. and Ruddell, E.J.(1995),“The effect of goal orientations and place dependance on select goal interferences among winter back country users”. Leisure Science, Vol.17.
6.Herdrick B., Ruddell E. J., Bullis C. (1993). Direct and indirect park and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a concep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1(2).
7.Jackson, E.L. and Wong, A.G. (1982), ”Perceived conflict between urban cross country skiers and snow mobilers in Albert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1.
8.Jacob, G. R., & Schreyer, R. (1980). Conflict in outdoor recrea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4).
9.Lindsay, J.(1980), ”Trends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y confli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 Trends Symposium.
10.Kutay, K. (1989). New ethics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 Worm, 1, pp.31–36.
11.Kyle, G. T., Absher, J. D., & Graefe A. R. (2003).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 fees and spending preferences. Leisure Science, 22.
12.Lindsay, J. L. (1980). Trends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y conflicts. 1980 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 Trends Symposium Proceedings (pp.221), PA,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13.Ross, S., & Wall, G. (1999). 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2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