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宏鎮
研究生(外文):Hung-Chen Chu
論文名稱:具有高速大小電流電荷幫浦之鎖相迴路製作
論文名稱(外文):A High-speed Charge Pump with Two Charge Currents for PLL
指導教授:林國珍
指導教授(外文):Kuo-J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鎖相迴路相位頻率偵器電荷幫浦
外文關鍵詞:PLLPFDCharge Pum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篇論文是在設計一個高速的鎖相迴路電路,此電路採用TSMC 0.18μm CMOS Mixed Signal RF General Purpose MIM AI 1P6M CMOS製程,並使用Hspice來做模擬與驗證。
鎖相迴路主要是由相位頻率偵測器、電荷幫浦、迴路濾波器、壓控振盪器及除頻器所構成。在相位頻率偵測器的部份,使用一個新型的架構來消除突波,而且此架構為完全對稱的電路。在電荷幫浦的部份,使用二組電流源來加快鎖定的速度。在迴路濾波器的部份,使用二階的RC濾波器組成。在壓控振盪器的部份,使用具有低功率特性的傳統互補式交錯耦合LC-tank所組成。而除頻電路是使用TSPC所構成的D型正反器電路。
最後,我們所設計的鎖相迴路系統之工作頻率可操作在2.4GHz的系統,其鎖定時間為 6us~8us。
In this thesis, we design a high speed phase-locked loop (PLL).The circuit is simulated and verified by Hspice with TSMC 0.18μm technology.A PLL consists of a phase frequency detector (PFD), a charge pump (CP), a loop filter (LF), a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VCO) and a divider.
In PFD, we use a novel structure with symmetrical circuits to delete jitter. In CP , we use two charge currents to speed up lock time. In LF, we use a second order RC filter to make up. In VCO, we use the complementary cross-couple LC-tank to make up. In divider, the D flip-flop circuit is made by TSPC circuit.
Finally, the PLL could be operated at 2.4GHz, and the lock time is between 6us~8us.
目錄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2
1.3 內容大綱 3
第二章 鎖相迴路簡介 4
2.1 鎖相迴路的基本架構與原理 4
2.2 相位頻率偵測器基本原理 6
2.3 電荷幫浦基本原理 10
2.4 壓控振盪器基本原理 12
2.5 除頻器的基本原理 14
2.6 鎖相迴路系統的分析 15
2.7 迴路濾波器設計原理 17
2.7.1 二階鎖相迴路(second-order PLL) 17
2.7.2 三階鎖相迴路(third-order PLL) 19
第三章 電路設計 23
3.1 相位頻率偵測器的非理想性 23
3.1.1 相位頻率偵測器設計 25
3.1.2 相位頻率偵測器電路的實現 26
3.2 電荷幫浦(CP)設計 33
3.3 壓控振盪器(VCO) 38
3.3.1 品質因素之定義 41
3.3.2 電感 42
3.3.3 可變電容器(Varactor) 44
3.3.4 負電阻振盪器 47
3.4 除頻器 50
第四章 模擬結果 51
4.1 相位頻率偵測器模擬結果 51
4.2 電荷幫浦模擬結果 55
4.3 壓控振盪器模擬結果 57
4.4 整體電路模擬結果與佈局打線 59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62
5.1 結論 62
5.2 未來展望 63
參考文獻 64












圖目錄
圖 1.2.1 研究流程圖 2
圖 2.1.1 鎖相迴路的基本架構圖 4
圖 2.1.2 傳統鎖相迴路架構 5
圖 2.2.1 相位偵測器的理想特性圖 6
圖 2.2.2 相位頻率偵測器波形圖 (a) Fref 領先 Fvco (b) Fref 落後 Fvco 7
圖 2.2.3 相位頻率偵測器的狀態圖 9
圖 2.2.4 理想相位頻率偵測器的特性圖 9
圖 2.3.1 相位頻率偵測器與電荷幫浦示意圖 10
圖 2.3.2 相位頻率偵測器控制電荷幫浦充放電示意圖 (a)訊號Fref 領先 Fvco (b) 訊號Fref 落後 Fvco 11
圖 2.4.1 相位雜訊 12
圖 2.5.1 D型正反器組成的除二電路 14
圖 2.6.1 鎖相迴路的線性模型 15
圖 2.7.1.1 一階迴路濾波器 17
圖 2.7.2.1 電荷注入現像 19
圖 2.7.2.2 二階迴路濾波器 20
圖 2.7.2.3 二階迴路濾波器開迴路響應 20
圖 3.1.1 傳統的相位頻率偵測器 23
圖 3.1.2 傳統的相位頻率偵測器時序圖 24
圖 3.13 相位頻率偵測器的非理想特性 24
圖 3.1.1.1 期望設計的相位頻率偵測器理想波形圖 25
圖 3.1.2.1 無突波之相位頻率偵測器 26
圖 3.1.2.2 無突波之相位頻率偵測器之波形示意圖 27
圖 3.1.2.3 減少脈波寬度電路 28
圖 3.1.2.4 第二次改良之相位頻率偵測器電路 28
圖 3.1.2.5 考濾訊號延遲之相位頻率偵測器電路 29
圖 3.1.2.6 (a)傳統的D型正反器架構 (b) 傳統的D型正反器架構的時序 30
圖 3.1.2.7 pseudo-NMOS 30
圖 3.1.2.8 使用pseudo-NMOS 的D型正反器 31
圖 3.1.2.9 最後完成的相位頻率偵測器電路 32
圖 3.2.1 大小電流充放電示意圖 33
圖 3.2.2 (a)改變脈波寬度的電路 (b)當延遲時間短所產生的結果 (c) 當延遲時間長所產生的結果 34
圖 3.2.3 可變延遲時間的控制機制 (a)訊號UP端的大電流控制電路 (b) 訊號DN端的大電流控制電路 35
圖 3.2.4 包含大小電流的電荷幫浦電路圖 37
圖3.3.1 振盪器電路的正迴授網路示意圖 39
圖 3.3.2 LC-tank 振盪器的基本架構 40
圖 3.3.3 Wheeler 方程式幾何圖形 43
圖 3.3.4 PMOS 可變電容器 (a) 橫截面圖 (b) C-V特性圖 44
圖 3.3.5 反轉模式可變電容器 (a) 接線 (b) 特性曲線 45
圖 3.3.6 累增模式可變電容器(a) 接線 (b) 特性曲線 46
圖 3.3.7 二極體可變電容器元件模型 46
圖 3.3.5 傳統阻抗轉換電路 47
圖 3.3.6 簡單差動負阻抗振盪器 48
圖 3.3.7 為互補式交錯耦合LC-tank壓控振盪器之電路圖 49
圖 3.3.8 (a) TSPC 的除2電路 (b)用TSPC合成的除128的除頻電路 50
圖 4.1.1 第一次改良後相位頻率偵測器 (a) 相位差在 之間 (b) 相位差大於 或小於 51
圖 4.1.2 D型正反器做重置所需時間 (a) 傳統D型正反器 (b) 使用pseudo-NMOS 的D型正反器 52
圖 4.1.3 操作頻率為100 MHz 之相位頻率偵測器波形 (a) Fref 領先Fvco 的情形 (b) Fref 落後Fvco 的情形 53
圖 4.2.1 UP端的脈波寬度調整 (a) 在控制電壓 為低電壓 (b) 在控制電壓 為高電壓 55
圖 4.2.2 DN端的脈波寬度調整 (a) 在控制電壓 為高電壓 (b) 在控制電壓 為低電壓 56
圖 4.3.1壓控振盪器之振盪頻率範圍 57
圖 4.3.2 工作於2.4GHz時之相位雜訊表現 58
圖 4.4.1 SS,SF,TT,FS及FF不同狀態之鎖相迴路系統模擬結果圖 59
圖 4.4.2 佈局平面圖 60
圖 4.4.3 佈局打線圖 61

表目錄

表 3.3 Wheeler 方程式佈局形狀修正係數 43
表 4.1 相位頻率偵測器的規格表 54
表 5.1.1 鎖相迴路系統整體規格 62
[1]G. Hsieh and J. Hung, “Phase-Locked Loop Techniques - A Survey,”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43, no. 6, pp. 609–615, 1996.
[2]Michael Heiss, “Error-Minimizing Dead Zone for Basis Function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ol. 7, No. 6, pp.1503 -1506, Nov. 1996.
[3]Neil H. E Weste and David Harris, “CMOS VLSI design : A Circuits and Systems Perspective,” 3rd Ed. , BostonPearson/Addison-Wesleyc,2005.
[4]R.E Best, “Phase-Locked Loops :Design, Simulation, And Applcation,” 5th Ed. , New York: McGraw-Hillc, 2003
[5]Xiaopin Zhang,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on side effect of anti-backlash delay in phase-frequency detector,” in Proc. of 2003 IEEE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Symposium, 8-10 June 2003, pp.531 - 534
[6]William O. Keese, “An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Passive Filter Design Technique for Charge Pump Phase-Locked Loops,” National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 Note 1001, May 1996
[7]Behzad Razavi,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1
[8]Kuo-Hsing Cheng, Wei-Bin Yang and Cheng-Ming Ying, “A Dual-slope Phase Frequency Detector and Charge Pump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Fast Locking of Phase-Locked Loop,”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I,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 50, pp. 892-896, Nov. 2003.
[9]Kuo-Hsing Cheng ,Wei-Bin Yang and Shu-Chang Kuo, “A Dual-slope Phase Frequency Detector and Charge Pump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Fast Locking of Phase-Locked Loop,” in Proc. of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1, May 23-26, 2004, pp. 777-780.
[10]Sunderarajan S. Mohan, Maria del Mar Hershenson, Stephen P. Boyd and Thomas H. Lee, “Simple Accurate Expressions for Planar Spiral Inductance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 vol. 34 No. 10, pp. 1419-1424, October 1999.
[11]Andreani, P.; Mattisson, S., “On the use of MOS varactors in RF VCO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5 No. 6, pp. 905 -910, June 2000.
[12]A. Hajimiri and T. H. Lee, “A general theory of phase noise in electrical oscillator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3, pp. 179-194,Feb. 1998
[13]H. Wang, A. Hajimiri, and T. H. Lee, “Correspondence: Comments on "Design Issues in CMOS Differential LC Oscillator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5, pp. 286-287, Feb. 2000.
[14]Donhee Ham, and Ali Hajimiri,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LC VCOs ,”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6, No. 6,pp.896-909, June 2001.
[15]P. Andreani and S. Mattisson, “A 2.4-GHz CMOS monolithic VCO based on an MOS varactor,” in Pro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II, May/June 1999, pp. 557-560.
[16]J. Bhattacharjee et al., “A 5.8 GHz fully integrated low power low phase noise CMOS LC VCO for WLAN applications,” in Proc. IEEE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 vol. 1, 2-7 June 2002, pp. 585-588
[17]Djemouai, A. and Sawan, M., “Fast-Locking Low-Jitter Integrated CMOS Phase-Locked Loop,” in Pro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1, 6-9 May 2001, pp. 264-26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佐藤考一,〈南中國海的國際關係:中國威脅論與東協〉,《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2期,民 86.4,頁30-44。
2. 向駿,〈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第11卷,第5期,民85.5,頁25-38。
3. 李文志,〈中國威脅與美國的對策:介入?圍堵?〉,《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29期,民85.1,頁12-16。
4.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民92,頁12-27。
5. 宋興洲,〈中國崛起:修正型強權或現狀行國家?〉,《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民94.7,頁19-60。
6. 周祉元,〈蠡測2005年的中共外交取向〉,《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民94.3,頁99-106。
7. 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民86.5,頁40-51。
8.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卷,第8期,民84.8,頁67-75。
9.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之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55期,民86,頁1-11。
10.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民94.12,頁37-53。
11.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2期,民88.2,頁71-89。
12.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民90.12,頁83-94。
13.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88.8,頁37-49。
14. 翁松燃,〈中國威脅論芻議〉,《二十一世紀評論》,第34期,民85.4,頁18-24。
15.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民93.9,頁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