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4: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秉耕
研究生(外文):li bing keng
論文名稱:以消費者立場探討綠建築之居住使用滿意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Housing Satisfaction In Terms of Customer Live In Green Building
指導教授:石晉方石晉方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營建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綠建築使用後評估模式住宅滿意度綠建築標章
外文關鍵詞:Green Buildingcustomer satisfaction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18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行政院於1996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來,綠建築政策已成為台灣營建業追求永續發展之重點,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1999年開始推廣綠建築標章制度以利於綠建築之發展,在政府全面推廣之下,綠建築在台灣已邁向蓬勃發展之階段。至2005年為止台灣已有920件公私有建築物獲得綠建築標章(79件綠建築標章、841件候選綠建築證書),而住宅綠建築佔綠建築20.3%,與營建署核發住宅建照的比例64.8%相較明顯偏低,除了政府主要推廣於公有建築物的原因之外,目前沒有住宅綠建築居民對於住宅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無法供給政府與業界來修正目前綠建築之政策與規範,而經由本研究得知居民較為滿意之綠建築設計,可供政府及業界推廣住宅綠建築之參考。
藉由次級資料分析,瞭解國內外綠建築發展現況,包括綠建築之技術、發展情形、相關法規等。並以2001年至2005年,通過綠建築標章之台北縣市住宅建築為研究對象,運用建築物使用後評估模式(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以問卷訪談檢視住宅綠建築設備效能與居民滿意度,並運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統計軟體分析獲得相關數據,藉以得到研究結論。
本研究建立綠建築使用後評估模式,並根據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資料,在十三件住宅綠建築中,選擇三件符合相同綠建築指標(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之案例,分別位於台北市內湖區、台北縣淡水鎮與台北縣永和市,以及依據綠建築評估手冊綠建築簡易查核要項設計問卷,滿意度由低到高分為1至5分。由100位受訪居民得知以下結果:
一、台北市內湖區案例:居民對於「中庭綠地面積」(4.36)、「綠化景觀」(4.32)以及「室內自然採光」(4.32)之設計較為滿意。
二、台北縣淡水鎮案例:居民對於「室內自然通風」(4.35)、「室內自然採光」(4.16)以及「綠化景觀」(4.15) 之設計較為滿意。
三、台北縣永和市案例:居民對於「垃圾堆置場空間」(4.26)、「中庭綠地面積」(4.22)、「廚餘與資源回收場」(4.17) 之設計較為滿意。
並由問卷統計得知,有86%之受訪民眾有購屋之需要時,願意再選擇綠建築,可得知建築物在符合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水資源以及污水垃圾改善等指標情形之下,居民滿意度甚高。而居民對於較重視之前三項項目為「廚餘堆置空間與景觀」、「綠地面積」、「綠地分佈」,可見得居民對於居住環境之衛生與景觀之重視。未來政府與業界可優先針對廚餘及垃圾堆置場之設計加以改良,以及創造更優質之綠化環境,並可參考本研究居民較為滿意之住宅綠建築設計手法,增加居民購買住宅綠建築之意願,加速住宅綠建築的發展。
Execute Yuan established National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1996, Green building polic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aiw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cha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ABRI) started to popularize Green Building Logo system from 1999. After government make efforts in popularization of green building, it had advanced to the flourishing state.
There are 920 public and private buildings have gained Green Building Logo until 2005. There are 64.8 % of construction license for housing be approbated, but only 20.3 % buildings for housing gained the logo. The reason is not only government popularized it in public buildings but there is no associated study research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building customer and surrounding satisfaction can provid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to correct policy and stander. The research discover in habitant feel more satisfied to green building than normal ones.
The study analyses secondary data to comprehend the state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cludes skill, develop history, related law and so on. And takes the building got Green Building Logo during 2001 to 2005 in case, use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buildings and questionnaire to check the facility performanc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f green building of housing group by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oftware application.
The study establish POE of green building, and choose three case from thirteen green building for housing correspond to the same green building index. These cases locate at Neihu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Danshuei Township in Taipei County, and Yonghe City in Taipei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purview in Green Building Estimate Manual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Satisfaction expressed from 1 to 5 degree means weak to strong. The conclusions followed .
1. In the case of Neihu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Inhabitants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design of “virescent atrium area” (4.36), “virescent landscape” (4.32), and “light-taking” (4.32).
2. In the case of Danshuei Township in Taipei County. Inhabitants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design of “aeration” (4.35), “light-taking” (4.16), and “Virescent landscape”(4.15).
3. In the case of Yonghe City in Taipei County. Inhabitants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design of “stack place” (4.26), “virescent atrium area” (4.22), and “recycle place” (4.17).
According to compiled statistic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86% people pleasure to choose green building when they have need to buy new house in future. Inhabitants have high satisfaction to the building correspond to Green Building Index. And the three most concerned index are “stack place”, “virescent area”, “virescent area distribution”. It can be acknowledged that inhabitants care about the sanitary surrounding and landscape very much.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can improve the design of stack place first to create better virescent surrounding. And refer to the design concepts of the cases in this study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方法 3
1.5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綠建築相關理論回顧 6
2.1.1 國內外綠建築之定義 6
2.1.2 國內外綠建築評估系統 7
2.2 住宅綠建築特性之探討 15
2.2.1 住宅定義 15
2.2.2 住宅建築類型 16
2.2.3 住宅綠建築之定義 17
2.2.4 住宅綠建築之目標 18
2.3 使用後評估相關理論 19
2.3.1 使用後評估之定義 19
2.3.2 使用後評估之功能與效益 22
2.3.3 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層級 23
2.4 滿意度之相關理論 24
2.4.1 滿意度之定義 24
2.4.2滿意度之衡量尺度 25
2.5 相關綠建築研究文獻探討 26
第三章 國內外綠建築發展概況介紹 27
3.1 國內綠建築發展概況 27
3.1.1 綠建築標章發展歷程 27
3.1.2 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涵義與適用範圍 29
3.1.3 台灣建築物通過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之概況 31
3.2 綠建築相關技術介紹 32
3.2.1 環保署國家檢驗大樓 32
3.2.2台灣大學「綠房子」 36
3.2.3 國外綠建築案例介紹 40
3.3 住宅綠建築之相關法規彙整 43
第四章 使用後評估模式建立與分析方式介紹 47
4.1住宅綠建築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建立 47
4.2 住宅綠建築調查 48
4.3 調查工作內容介紹 50
4.3.1 調查工作實質內容 50
4.3.2 調查方式 51
4.3.3 問卷設計 51
4.4 問卷分析方式 52
第五章 住宅綠建築案例分析 54
5.1 台北市案例分析 54
5.2淡水鎮案例分析 57
5.3 永和市案例分析 60
第六章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4
6.1使用者基本屬性分析 64
6.2 使用者滿意度分析 69
6.2.1案例一滿意度分析 69
6.2.2案例二滿意度分析 70
6.2.3案例三滿意度分析 71
6.2.4滿意度相關性分析 73
6.3 使用者意見分析 78
6.3.1使用者重視之綠建築指標項目 78
6.3.2使用者改善意見 79
6.3.3使用者再購買意願 79
6.4小結 8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80
7.1結論 80
7.2後續研究之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綠建築指標簡易查核表 86
附錄二 訪談問卷 90
1.溫雅貴,「綠建築標章應用在住宅類建築接受態度之研究-以綠色消費觀點探討」,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2003.6。
2.江哲銘,「永續建築導論」,建築情報,2004.6。
3.「公有建築物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推動使用作業要點」,內政部,2005修訂。
4.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網站,http://www.cabc.org.tw/。
5.「營建統計月報」,內政部營建署,2006.1。
6.張世典,「綠建築技術現況調查與未來發展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7。
7.林憲德,「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5.3。
8.江哲銘,「開創綠色、健康及永續的建築環境」,建築週報,NO732-E138,2002.2。
9.美國綠建築協會網站, http://www.usgbc.org/。
10.日本建設省住宅生產課,「環境共生住宅A-Z」,環境共生住宅推進協議會,1998.11
11.林憲德,「綠建築綜合分及評估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報告,2004.12。
12.GBC '98,Confrance Proceedings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98 Canada,1998.
13.Jack Avery,,「美國綠建築標準將引導未來住宅之走勢」,美國住宅建材簡訊電子期刊第三期。
14.CASBEE建築物總和環境性能評價系統網,http://www.ibec.or.jp/CASBEE/。
15.林政賢,「綠建築評估指標適用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2003.06。
16.營建署常用專業用語網站,http://www.cpami.gov.tw/lawdata/l6_list.php。
17.楊珮珩,「住宅綠建築設計技術之研究-以都市地區集合住宅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1。
18.Kazuo Iwamura,「實踐永續建築的設計過程」,邁向永續建築環境國際研討會,2000。
19.湯志民,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九輯。
20.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1980.
21.Preiser, W. F. E., Rabinowitz, H. Z., & White, E. 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8.
22.Preiser, W. F. E..The evoluation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Toward building performance and universal design evaluation. In Federal Facilities Council,Learning from our buildings: A state-of-the-practice summary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1.
23.Mason, L.,“POE of Barney-Davis Hall,” Environment Studies Capstone Seminar, spring.1999.
24.Federal Facilities Council. Learning from our buildings: A state-of-the-practice summary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Federal Facilities Council Technical Report No.14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1.
25.Marans, Robert W. and Kent F. Spreckelmeyer.“Evaluating Built Environment: A Behavioral Approach.Ann Arbor: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p11,1981.
26.陳格理,「現階段建築環境用後評估研究工作的檢討」,建成環境用後評估研究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991。
27.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捷太出版社,1993。
28.Wolfgang F.E. Preiser, Harvey Z. Rabinowitz and Edward T. White.“Post – 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p53-74,1988.
29.Cardozo,R.N.,“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Effort,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2,August,pp.244-249.1965.
30.Oliver,R.L.,“Mear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gress in Retail Settings”,Journal of Customer Research,Vol.14,March,pp.495-507.1981.
31.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網站 http://www.abri.gov.tw/。
32.陳瑞鈴 「綠建築評估及標章制度」,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2.10。
33.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網站,http://www.niea.gov.tw/。
34.台灣大學綠房子,http://www.drinfosys.com.tw/。
35.農業易遊網,http://ezgo.coa.gov.tw。
36.美國建築研究所年度十大優秀建築網站,http://aiatopten.org/hpb/。
37.環境共生住宅推動協議會,http://www.kkj.or.jp/。
38.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39.經濟部能源局,http://www.moeaboe.gov.tw/。
40.「綠建築在台灣-第一屆優良綠建築設計獎作品專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
41.「綠建築在台灣-第二屆優良綠建築設計獎作品專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
42.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網站,http://www.dbas.taipei.gov.tw/。
43.楊世瑩,「SPSS統計分析實務」,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俊憲(2001)。爲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的誕生做準備-社會科相關意涵分析。國教輔導,40(4),32-37。
2. 吳文星(2000)。「認識台灣(歷史篇)」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社會變遷之編纂。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35-43。
3. 王明珂(2001)。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述事與展演。近代中國,143,6-13。
4. 何蕙琪(2005)。大眾文化與青少年-以漫畫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16-126。
5. 吳文星(1997)。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36-41。
6. 王和安(2003)。論台灣之歷史分期-以1624年之後為討論。史匯,7,241-248。
7. 任育德(2001)。「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學術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43,90-112。
8. 王嘉陵(2003)。批判教育學的教學實踐:以社會科台灣開發史為例。國教輔導,42(4),28-33。
9. 19. 湯志民,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九輯。
10. 王淑芬(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
11. 27. 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捷太出版社,1993。
12. 王崇峻(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本第九、十、十一冊中歷史部份的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99-108。
13. 王為國(1998)。全球化觀點的教育政策。國教輔導,37(4),44-47。
14. 吳密察(1994)。台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78-97。
15. 江碧貞(2000)。我國國小課本的地圖教材-橫向聯繫與縱向銜接之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8,34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