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6: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宜衡
研究生(外文):Yi-Heng Shie
論文名稱:以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溪流整治影響評估各指標加權設定差異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Fuzzy Assessment Model of different Indexes Weight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Stream Ecological Evaluation
指導教授:楊錫麒楊錫麒引用關係朱達仁朱達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is-Chi YangTa-Jen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營建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溪流綜合評估因子分析權重估計模糊理論
外文關鍵詞:Stream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actor analysisWeighting estimationFuzzy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國內過去如火如荼的進行以棲地復育為目標的野溪整治工程,然而卻很少有工程會同時進行溪流生態影響評估的監測。進年來,溪流評估無論是工程整治或自然狀態,評估生態品質多以單指標評估為主,少有綜合性的評估,同時由於不同評估指標其評估內涵之不同而有評估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來估求溪流綜合評估中各因子變數權重,並探討設定的評估差異,且進一步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綜合性的評估。本研究評估模式因子之使用包含河川污染指標(RPI)、生物整合性指標(IBI)、定性棲地評價指標(QHEI)、Hilsenhoff科級生物指標(FBI)、快速生物評估法III (RBP III)指標、藻屬指數(GI)及腐水指數(SI)等七因子運用模糊演算以評估不同野溪生態評價。經由分析結果顯示,在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案例中,以科級生物指標(FBI)、快速生物評估法III(RBPIII)及定性棲地評估指標(QHEI)之權數為最高。在湳仔溝溪案例中,則以快速生物評估法III(RBPIII)之權數值最高。而在后番子坑溪案例中,則以河川污染指標(RPI)與科級生物指標(FBI)之權數值最高。由綜合評估之結果顯示,案例一除呈現季節性的變化,且區分出自然環境區與人為干擾的區域的差異;案例二及案例三呈現著工程期間的影響變化,並區分出施工區與非施工區的差異。
Restoration projects attempt to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wild streams; however, few engineering have quantified improvements to stream ecology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aiwan. Quantifying and interpreting habitat for the rise of the metric approach. In recent year,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stream status usually use single index for doing this work, and the same time it also lack of a whole evaluation combined different indexes. so this research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to estimate and ask every factor parameter weight in stream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be into the assessment difference established , and us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ssessment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urther. Using River Pollution Index (RPI),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 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 (QHET), Family-level Biotc Index (FBI), 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 III (RBP III), Generic index (GI) and Saprobity index (SI) indexes into logic models evaluated for wild stream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clude (1)in the Shihmen Reservoir, with the FBI, RBP III and QHEI while these weighting it is highest. (2)In Nanzaigou Stream case, the RBP III is highest. (3)It is in Hofangi Stream case, by RPI and FBI is the getting higher. (4) the seasonal change appears in case І, and distinguish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district and area of artificial disturbance. (5) the influence change during the project appears in case Ⅱ and case Ш, distinguish appear the difference of the works area and non- works area.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動機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環境型評估指標
2.2 生物型評估指標
2.3 綜合型評估指標
2.4 模糊理論應用於生態環境之評估
2.5 權重設置
2.6 小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3.2評估指標
3.2.1定性棲地評價指數(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QHEI
3.2.2 河川污染指標(River Pollution Index, RPI)
3.2.3 生物整合性指標法(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IBI)
3.2.4 科級生物指標(Family-level Biotic Index,FBI)
3.2.5 快速生物評估法III (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 III,RBP III)3.2.6 藻屬指數(Generic index,GI)
3.2.7 腐水度指數(Saprobity index,SI)
3.3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FA)
3.3.1 因子分析原理
3.3.2 因子分析主要方法與步驟
3.4 模糊綜合評價
3.4.1 選擇評估指標
3.4.2 建立評估等級集合
3.4.3 建立隸屬函數
3.4.4 權數建立
3.4.5 建立模糊關係矩陣
3.4.6 模糊合成
3.4.7 解模糊化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案例一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
4.1.1 環境介紹
4.1.2 選定指標及計算模糊矩陣
4.1.3 權數估計
4.1.4 綜合評價
4.2 案例二石門水庫上游湳仔溝溪整治工程
4.2.1 環境介紹
4.2.2 選定指標及計算模糊矩陣
4.2.3 權數估計
4.2.4 綜合評價
4.3 案例三臺北縣后番子坑溪整治工程
4.3.1 環境介紹
4.3.2 選定指標及計算模糊矩陣
4.3.3 權數估計
4.3.4 綜合評價
4.4 權重模擬分析
4.5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建議
參考文獻
1.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2004。
2.生態工法網頁,http://eem.pcc.gov.tw/natural/index.php
3.朱達仁,「臺北縣后番仔坑溪應用生態工法整治之生態評估」,台灣水利,53卷,第3期,第90-101頁,2005。
4.李宗儒,「模糊化複合式溪流評估模式之建構與評估-以后番仔坑溪生態工程為例」,私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朱達仁,「臺北縣雙溪鄉后番仔坑溪應用生態工法整治影響及生態監測評估之研究」,第十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D91-D98頁,2004。
6.Ladson, A. R., L. J. White, J. A. Doolan, B. L. Finlayson, B. T. Hart. P. S. Lake, and J. W. Tilleard.,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for waterway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Freshwater Biology, 41, pp.453-468, 1999.
7.Dep.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victoria),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Catchment Manang er’s Manual”,1999.
8.周正明,「河川生態工法評估程序建立-溪流狀況指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朱達仁、李宗儒,「以不同指標評估生態工法溪流整治之生態效益比較-以后番仔坑溪為例」,2005國際生態工程及水利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193~p.203,2005。
10.朱達仁,「溪流複合式指標評估模式之建構」,特有生物研究,第八卷第ㄧ期,35-56頁,2006。
11.藎壚,「實用模糊數學」,凡異出版社(凡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竹市,2003。
12.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ttp://cfpub.epa.gov/ncer_abstracts/index.cfm/fuseaction/display.abstractDetail/abstract/273/report/F
13.吳富春、胡通哲、李國昇、李德旺,「應用棲地模式估算台灣河川之生態流量」,第九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C21~C29頁,1998。
14.吳富春、王琪芳,「流況及底質粒徑之改變對河川物理棲地之影響」,第11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G47~G50頁,2000。
15.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 http://tycho.knowlton.ohio-state.edu/qhei.html
16.Gordon, S.I., “Come explore experience Ohio’s watersheds.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ogra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1.
17.朱達仁、汪淑慧、張睿昇、陳有祺,「一種新方法用來評價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之研究」,水資源管理2005研討會論文集(光碟),水文與水質模擬主題,P95,2005。
18.Karr, J. R. and Chu. E. W., “Restoring life in running waters: better biological monitoring”,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1999.
19.謝森和,「環境生物指標 - 以河流生物監測為例」,第二屆中區國民中小學教師環境教育研習會。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教育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2000。
20.行政院環保署網頁:http://ivy2.epa.gov.tw/out_web/monitoring/wmd/2005/internalwq.htm#a4
21.朱達仁,「臺北縣雙溪鄉后番仔坑溪應用生態工法整治影響及生態監測評估之研究」,第十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D91-D98頁,2004。
22.郭一羽,「水域生態工程」,滄海書局,台中市,2003。
23.孫建平、曹先紹、Edwin E. Herricks,「魚類生態矩陣之建立及其於生態工程之應用」,台灣水利,第53卷,第2期,p.86~p.93,2005。
24.Karr, J. R., “Assessment of biotic integrity using fish communities”, Fisheries,Vol.6, No.6, pp.21-27, 1981.
25.Karr, J. R., “A long-neglected aspect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 Vol.1, pp.661-84, 1991.
26.朱達仁、施君翰、汪淑慧、張睿昇,「溪流環境評估常使用的量化生態指標簡介」(台灣林業期刊已接受),2006。
27.林信輝、李明儒、孫明德、黃俊仁,「生物整合指標(IBI)之應用探討」,水土保持學報,35(1),p.81~p.96,2003。
28.汪淑慧、朱達仁、施君翰、賴旻佑,「石門水庫上游湳仔溝溪流整治對水生昆蟲生態影響之研究」,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4。
29.朱達仁、汪淑惠、賴旻佑、任傳民,「在自然的水棲環境發展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指南」,水資源管理2005研討會,光碟,水質與水文模擬,2005。
30.郭美華、邱明智、謝易霖,「以水棲昆蟲監測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溪流水質」,台灣昆蟲,第24卷第四期,339-352頁,2004。
31.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淡水河系生物相調查及生物指標手冊建立」,5-1頁,1998。
3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淡水河系污染整治對生物相群聚動態影響」, 1998。
33.林斯正,「水生大型無脊椎動物與棲地監測」,自然保育季刊,第11期,6-9頁,1995。
34.李漢鏗、辛國榮,「烏溪河川水質指標機率分布」,逢甲學報,第28期,221-238頁,1995。
35.徐崇斌、楊平世,「應用水棲昆蟲生物指標評估基隆河水質之研究」,中華昆蟲,第17期,152-162頁,1997。
36.楊雅梅,「台灣水庫集水區水質指標與管理系統建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7.潘俊逸,「旗山溪水棲昆蟲生態及生物指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8.朱達仁、施君翰、徐笑情、張睿昇、陳有棋,「以水生昆蟲生物指標法評估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之研究」,水資源管理2003研討會論文集,4-75~4-86頁,2004。
39.朱達仁、呂宗儒、施君翰、郭一羽,「應用生物整合指標法評估臺北縣雙溪鄉后番仔坑溪整治影響之研究」,水資源管理2003研討會論文集,第4-87~4-97頁,2004。
40.陳宜清、何宗翰,「探討以健康河川及棲地評價概念應用於野溪治理生態工法之評估」,第十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Vol.1,D-71~D79,2004。
41.田志仁、吳承恩、黃顯宗、汪碧涵,「以水棲昆蟲為指標生物評估台北外雙溪水質」,自然保育季刊,第45期,38-46頁,2004。
42.張睿昇、朱達仁、施君翰、鄭安盛,「利用藻屬指數與腐水度指數評價水質品質-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為例」,水資源管理2005研討會,光碟,水質與水文模擬,2005。
43.汪靜明,「生態教室-台灣溪流生態保育教材」,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2004。
44.游進裕、賴弘智、施志昀、劉正川,「河川復育整合模式(5S model)於八掌溪河川情勢調查之研究」,2005國際生態工程及水利技術研討會論文集,Voi.2,第63~78頁,2005。
45.Verdonschot, P.F.M., J.M.C. Driessen, H.G. Mosterdijk, &J.A. Schot, “The 5-S-Mod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tream rehabilitation. In: H.O. Hansen & B.L. (Eds),Madsen River Restoration ’96. European Centre for RiverRestoration, Denmark:36-44,1998.
46.陳莉、徐家盛、黃雲和、魏曉萍,「探討農水路生態品質以模糊理論方法之評估」,農業工程學報,第49卷第3期,92-105頁,2003。
47.張揚祺,「模糊聚類方法於海洋環境監測資料分析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3。
48.劉炳宏、魏秋建,「決策權重方法之分析比較」,永達學報,第2卷第1期,第97-113頁,2001。
49.陳國任、林雅惠、吳伯林、謝邦昌,「模糊統計分類及其在茶葉品質評定的應用」,台灣茶葉研究彙報,7,19-37頁,1998。
50.劉佳鑫,「模糊多屬性決策方法之模擬分析比較」,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1.林大振,「應用模糊理論於水利灌溉設施規劃方案評選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52.羅紹麟、黃有傑、「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社會經濟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以AHP法分析指標權重」,林業研究季刊,第26卷第3期,19-32頁,2004。
53.盧彥旭,「資訊系統委外選商評選準則及權重建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
54.黃建中,「生命週期衝擊評估之客觀權重方法」,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55.張益誠,「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法展趨勢評估系統」,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56.蔡琬英,「台灣地區社會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7.劉怡廷,「因子水質指數模型與模糊空間水質指數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58.林道輝、楊坤、周榮美、朱利中、沈學優,「可持續發展的定量評價與限制因子分析」,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第28卷第1期,76-81頁,2001。
59.Rankin, E. T., “The 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 (QHEI), rational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hio EPA, Division of Water Quality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Ecological Assessment Section, Columbus, Ohio., 1989.
60.王漢泉,「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卷9,第207~236頁,2002。
61.朱達仁、汪淑慧、徐笑情、謝宜衡,「利用魚類群聚評價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之研究」,水資源管理2005 研討會論文集(光碟),水文與水質模擬主題,P99,2005。
62.Hilsenhoff, W. L., “An improved biotic index of organic stream pollution”, The Great Lakes Entomol., Vol. 20, pp. 31-39, 1987.
63.Hilsenhoff, W. L., “Rapid field assessment of organic pollution with a family-level biotic index”, J. N. Am. Benthol. Soc., Vol. 7, pp. 68-68, 1988.
64.Plafkin, J.L, et al.,”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s for Use in Streams and Rivers;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Fish”. U.S. E.P.A., Cincinnati, OH, EPA/440/4-89/001, 1989.
65.Zelinka, M. and P. Marvan., “Zur Prazisierung der biologischen Klassifikation der Reinheit fliessender Gewasser. Arch”, Hydrobiol. 57: 387-498, 1962.
66.張堯庭、方開泰,「多元統計分析引論」,科學出版社,北京市,1999。
67.羅積玉,「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0。
68.Kaiser, H. F., “A Second Generation Little Jiffy”, Psychometrika,35(December), 401-415 ,1970.
69.Zadeh L.A. , “Fuzzy set”, Inf. Control, 8, p338-353,1965.
70.Sanchez E. , “Resolution of composite fuzzy erlation equation”, Inf. Control, 30, p38-48,1976.
71.陳有祺、溫清光、朱達仁、張睿昇、陳筱華、周文杰,「石門水庫水質監測、水域生態環境及非點源污染之調查研究」(第二年)報告,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4。
72.陳有祺、溫清光、朱達仁、張睿昇、陳筱華、周文杰,「石門水庫水質監測、水域生態環境及非點源污染之調查研究」(第一年)報告;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3。
73.中華大學水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石門水庫集水區湳仔溝溪整治第一期、第二期工程」生態環境監測九十三、九十四年度期末報告,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5。
74.陳有棋、汪靜明、朱達仁、周文杰,「上林村后番子坑溪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研究計劃」,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03。
75.朱達仁、施君翰、莊志宏、鐘廷峰、賴旻佑,「應用水生昆蟲指標法評估臺北縣雙溪鄉后番仔坑溪整治影響之研究」,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下冊),水利生態環境主題,H29-H35,2006。
76.陳順宇,「多變量分析」(四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5.徐崇斌、楊平世,「應用水棲昆蟲生物指標評估基隆河水質之研究」,中華昆蟲,第17期,152-162頁,1997。
2. 34.李漢鏗、辛國榮,「烏溪河川水質指標機率分布」,逢甲學報,第28期,221-238頁,1995。
3. 33.林斯正,「水生大型無脊椎動物與棲地監測」,自然保育季刊,第11期,6-9頁,1995。
4. 27.林信輝、李明儒、孫明德、黃俊仁,「生物整合指標(IBI)之應用探討」,水土保持學報,35(1),p.81~p.96,2003。
5. 10.朱達仁,「溪流複合式指標評估模式之建構」,特有生物研究,第八卷第ㄧ期,35-56頁,2006。
6. 41.田志仁、吳承恩、黃顯宗、汪碧涵,「以水棲昆蟲為指標生物評估台北外雙溪水質」,自然保育季刊,第45期,38-46頁,2004。
7. 46.陳莉、徐家盛、黃雲和、魏曉萍,「探討農水路生態品質以模糊理論方法之評估」,農業工程學報,第49卷第3期,92-105頁,2003。
8. 52.羅紹麟、黃有傑、「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社會經濟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以AHP法分析指標權重」,林業研究季刊,第26卷第3期,19-32頁,2004。
9. 60.王漢泉,「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卷9,第207~236頁,2002。
10.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5 (1),
11. 陳淑敏(1995)。Vygotsl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