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淑媛
研究生(外文):Shu-Yuan Chou
論文名稱:運算設計之於互動式碎形動態造形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A Creation of Computing Design for Interactive Fractal Dynamic Shape
指導教授:吳鼎武吳鼎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iing-Wuu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運算設計碎形動態造形互動式
外文關鍵詞:Computing DesignDynamic shFractalInteractive typ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碎形理論是近三十年來的新興科學,因為電腦的出現才能讓我們早些時候體驗碎形之美。它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種視覺上的驚喜,有別於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對稱、規矩呆板的感覺。碎形發展在複數平面空間裡,它具有自我相似性,可以無限延展自己,分數維度的特質讓碎形造形有難以捉摸之感,當碎形碰到運算設計激發出這個時代特有的美學觀。Adam Finkelstein(1998) 認為:「運算設計是有基礎規則的藝術,經常用電腦輔助設計。運算視覺藝術的思維及創作經常介於數學和電腦繪圖之間,運算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焦點著重於連續步驟過程的建立,而使用程式為工具,將概念以邏輯及結構的方式,把虛擬的思維透過電腦螢幕傳達出來」。
在電腦還未進入個人化及速度還未進化到能夠承載多媒體(結合靜態影像、聲音、文字資料及電腦動畫等)的時候,要達到「互動」效果是一種很奢侈的想法。需要有軟體及硬體的配合,才能夠達到互動效果,兩者缺一不可。它是藝術家和觀賞者溝通最直接的介面。互動藝術的出現,一時之間無法引起很多正面的回應,因為它完全和大家所習慣觀賞藝術的方式不同,展場由原本安安靜靜到熱鬧喧騰,由個人化欣賞到多人集體參與,這樣的改變的確顛覆了傳統的藝術表現方式。
本創作希望能夠將動態碎形造形以互動方式呈現,讓觀賞者在最自然的情況下「發現碎形」。「發現碎形」有兩層含意,一個是表象的碎形(展場上所看到的),另一個是內在的碎形(啟發自我的身心靈)。在做法上嘗試以跨領域整合的方式創作:結合碎形、運算設計、電子電路、程式及互動介面。在想法上以「人」在日常中的行為當作互動條件,例如:走路、心跳、手舞及足蹈等,彰顯出科技和人自然的互動關係。
Fractal theory is a new developing science at the recent 30 years. Because appearance of computer let us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fractal in early time. It brings us another kind of vision pleasantly surprised, different from symmetry, rule, and stiff feeling of Euclid geometry. The fractal is developed on complex variable space. It is self-similar, can extend by oneself limitlessly, and has the property of Fractal dimension lets the shape of fractal have the sense difficult to fathom. As fractal meets computing designs that excites out the peculiar aesthetic view of this era. Adam Finkelstein(1998) thinks: “Computer design is an art with foundation rules and is often used in the computer auxiliary. Algorithmic art is rule-based art, usually made with the aid of a computer. Algorithmic visual art sits somewhere between mathematical art and computer graphics. Algorithmic artists focus on process, the sequence of steps used to create the work. Programs are used as tool. The concept is come out by way of logic and structure. Thus thinking can be transmitted thinking through computer screen. ”
When computer didn’t yet enter personalize and evolve to be able to process the multimedia (Combine static image, sound, text and computer animation, etc.), people want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ve” is a very luxurious idea. In order to reach the interactive result, there should be cooper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none of the two can be dispensed with. Appearance of interactive art, it is unable to cause a lot of positive responses for the moment, because i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visual art way that everybody is used to. The exhibition field is from the originally quiet to noisy and from individual appreciation to many people to participate. Such a change has really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expression way.
This creation hopes to present the dynamic fractal shape by the way of interactive, let viewers find out fractal in most natural cases. Find out fractal contains two meaning, one is the representation fractal (Can be seen in exhibition field), and another is the inherent fractal (Inspire the body, mind and spirit). In physical it is implemented by to combine on the method: Combine fractal, computing design, electronic circuit, program and interactive interface. In concept it is by means of the daily behavior, for example: Walk, heartbeat, hand dance and foot step, of “human” as interactive condition to clear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people's natural interactive.
第1章 緒論 15
第1-1節 創作背景 15
第1-2節 創作動機 16
第1-3節 創作目的 19
第1-4節 創作方法與流程 22
第1-5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24
第2章 文獻探討 25
第2-0節 名詞釋義 25
第2-1節 何謂運算設計 (Computing Design) ? 27
第2-1.1節 運算設計之意涵為何 ? 27
第2-1.2節 運算設計美學 28
第2-1.3節 運算設計運用 38
第2-2節 碎形幾何 42
第2-2.1節 何謂碎形(Fractal) ? 42
第2-2.2節 碎形幾何介紹 43
第2-2.3節 改變人類思維的碎形幾何 45
第2-3節 視覺運算 46
第2-3.1節 用『眼睛看的迷思』 46
第2-3.2節 視覺是一種『創造的過程』 48
第2-4節 互動設計 (Interactive Design) 48
第2-4.1節 何謂互動設計 ? 48
第2-4.2節 互動設計之運用媒介 49
第2-4.3節 互動式運算設計之呈現 52
第3章 國內創作者對碎形創作之現況 55
第3-1節 國內外碎形研究創作 55
第3-2節 碎形視覺設計相關運用範籌 59
第3-3節 碎形運算設計互動性表現手法 66
第4章 運算設計之於互動式碎形動態造形創作 68
第4-1節 前言 68
第4-2節 創作理念 69
第4-3節 創作規劃 70
第4-4節 創作發想 71
第4-5節 創作內容 77
第5章 創作作品呈現及說明 106
第5-1節 前言 106
第5-2節 碎形動態造形─形變一 108
第5-3節 碎形動態造形─形變二 109
第5-4節 互動作品「心動碎形」 110
第5-5節 互動作品「樂動碎形」 113
第5-6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系列 117
第5-6.1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主畫面 120
第5-6.2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一 121
第5-6.3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二 122
第5-6.4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三 123
第5-6.5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四 124
第5-6.6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五 125
第5-6.7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六 126
第5-6.8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七 127
第5-6.9節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八 128
第5-7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系列 130
第5-7.1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一 132
第5-7.2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二 133
第5-7.3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三 134
第5-7.4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四 135
第5-7.5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五 136
第5-7.6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六 137
第5-7.7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七 138
第5-7.8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八 139
第5-7.9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九 140
第5-7.9節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十 141
第6章 結 論 143
第6-1節 創作作品之貢獻與價值 144
第6-2節 後續創作及展望 144
參考文獻 146
附錄一:廣義的Mandelbrot Set 152
附錄二:茱莉亞集 (Julia Set) 153
附錄三:心跳感測發光器電路圖 154
附錄四:焊電路工作情形 155
附錄五:展場位置配置圖 156
附錄六:海報設計 157
附錄七:展場內海報設計及創作理念說明 158
附錄八:展覽現場 159


表格目錄
表 ‎2 1 國內外運算設計創作內容分類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5
表 ‎2 2 國內外運算設計創作工具分類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7
表 ‎2 3 歐氏幾何及碎形維度概念。 45
表 ‎2 4 碎形幾何學與傳統歐氏幾何學的比較(張岑瑤,2000) 46
表 ‎3 1 國內外對於碎形研究現況一覽表。(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7
表 ‎4 1 兩種想法的優缺點比較,(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 76


圖目錄
圖 ‎1 1 碎形幾何與歐基理德幾何在維度上的比較,(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圖 ‎1 2 存在我們周圍的碎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圖 ‎1 3 M. C. Escher,Day and Night。 (圖片來源 : M. C. Escher ,http://www.mcescher.com/) 。 18
圖 ‎1 4 Arizona Desert。(資料來源 : Fractal Landscape,http://www.fractal-landscapes.co.uk/images.html) 18
圖 ‎1 5 Noll's Mondrian experiment。 (圖片來源 : Wayne Carlson, 2003,http://accad.osu.edu/~waynec/history/lessons.html)。 21
圖 ‎1 6 Nine Evenings(1966),Billy Klüver, Robert Rauschenberg, etc. 21
圖 ‎1 7 John Maeda (1996) 幫日本知名化妝品公司SHISEIDO設計的互動作品。 21
圖 ‎1 8 創作流程與架構 23
圖 ‎2 1 茱莉亞集(Julia Set),X→X^2+C ,(1) C=20, (2) C=-1.25, 27
圖 ‎2 2 數位藝術家與演算法藝術家之區別,(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29
圖 ‎2 3 玻璃碗 30
圖 ‎2 4 蒙娜麗莎 30
圖 ‎2 5 甘迺迪 30
圖 ‎2 6 American Gothic (1930) 30
圖 ‎2 7 John Maeda Studio (a) Absolute Vodka (b) SONY 32
圖 ‎2 8 John Maeda Studio 平面設計 33
圖 ‎2 9 為3G手機公司位於維也納的辦公大樓所作的視覺設計, (資料來源: XFUNS,2003) 34
圖 ‎2 10 白南准(1996) ,電視大提琴 ,混合材料,49x21x24in。 39
圖 ‎2 11 DBN執行畫面,動態畫面 (資料來源:Design by Numbers,http://dbn.media.mit.edu) 40
圖 ‎2 12 Processing執行畫面,光影隨滑鼠移動而變化 (資料來源:Processing,http://processing.org/) 41
圖 ‎2 13 Flash Action Script 操作畫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41
圖 ‎2 14 五個數學家發現的碎形圖示,(a)~(e) 45
圖 ‎2 15 資料來源 : 塞莫・薩基(Semir Zeki,2004),維梅爾,讀信的少婦1663 ~ 1664。 47
圖 ‎2 16 藤幡正樹(Masaki Fujihata,1995),《Beyond the Pages》。 (資料來源 : 漫遊者2004,http://navifator.digiarts.org.tw/lounge/interview.html ) 50
圖 ‎2 17 ART+COM(2004),floating.numbers (資料來源:Andy Cameron,2004) 50
圖 ‎2 18 喬帝(Jodi),1999-2001發表的作品《錯誤視窗》(Wrong Browser) 51
圖 ‎2 19 《Entropy8Zuper》,2000。 資料來源:http://www.entropy8zuper.org/index.html。 52
圖 ‎2 20 克利斯塔.松墨爾、羅宏.米諾奴,《互動植物生長計畫》。 52
圖 ‎2 21 Text Rain(1999),Camille Utterback & Romy Achituv。 (資料來源:http://www.camilleutterback.com/drawingfromlife.html) 53
圖 ‎2 22 Drawing from Life(2001),Camille Utterback 2001。 (資料來源:http://www.camilleutterback.com/drawingfromlife.html) 54
圖 ‎3 1 秋韻 1950年30號作品,Jackson Pollock的畫作。(資料來源:何廣政,2001)。 55
圖 ‎3 2 藍色欄杆,Jackson Pollock的畫作,(資料來源:陳義裕,2003) 56
圖 ‎3 3 碎形維度分析,Richard P. Taylor,(資料來源:陳義裕,2003) 56
圖 ‎3 4 碎形運用範疇,紅色部分是本研究創作方向,(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59
圖 ‎3 5 碎形平面設計,(a)海報設計,(b) 書籍封面設計 60
圖 ‎3 6 碎形服裝設計, 資料來源:王菊红,瀋陽師範大學,(分形頻道,2004) 61
圖 ‎3 7 碎形視覺設計 62
圖 ‎3 8 碎形之三維數學模型 63
圖 ‎3 9 碎形之雕塑模型及飾品設計 63
圖 ‎3 10 碎形之教堂玫瑰窗裝飾設計,(資料來源:Golnaz Mohammadi ,2004), 64
圖 ‎3 11 碎形動畫表現手法 65
圖‎3 12 碎形之運算設計運用, (資料來源:Michael Trott,http://gallery.wolfram.com/all_images/Animations)。 66
圖 ‎3 13 碎形互動表現手法一, (資料來源: guerragames,2003,本研究製作) 67
圖 ‎3 14 碎形互動表現手法二,(資料來源: Thomas Glanz,2004) 67
圖 ‎4 1 創作規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70
圖 ‎4 2 創作方向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71
圖 ‎4 3 共13組以程式為主所表現的動態效果 (a) 具象 (b) 抽象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72
圖 ‎4 4 以完全程序演算方法加入互動機制;圖形大小、縮放、變形隨著和參與者互動而變化,畫面隨時都有不同樣貌,(a) 起始畫面(小圖不斷移動) (b) 接收到命令之後的畫面 73
圖 ‎4 5 碎形圖的生成畫面,左邊為該碎形圖所對應的程式碼,右邊為完成的碎形圖, Ultra Fractal V3.0,(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74
圖 ‎4 6 其它相關的碎形軟體參考(a) Vchira V0.05 (b) Fractal Explorer 2.0 (c) Double Fractal V2.8B,(資料來源: 本研究製作) 74
圖 ‎4 7 使用碎形軟體所產生的單一畫面碎形圖,(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75
圖 ‎4 8 創作作品內容示意圖,■代表動態造形,■代表動態互動造形 (圖片來源: MicroSoft多媒體藝廊) 77
圖 ‎4 9創作流程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78
圖 ‎4 10互動作品「心動碎形」發想草圖 79
圖 ‎4 11互動作品「樂動碎形」,發想草圖一 79
圖 ‎4 12互動作品「樂動碎形」,發想草圖二 80
圖 ‎4 13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系列」,創作草圖 80
圖‎ 4 14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系列」,創作草圖 81
圖 ‎4 15 形變一,以這個畫面為主,對於圓圈的部分進行造形發展,(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2
圖 ‎4 16「形變一」創作過程,由上圖所發展出的一系列圖形,(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2
圖 ‎4 17「形變二」創作過程,針對圖面上黑色線條所框著的範圍,進行造形發展, 83
圖 ‎4 18「形變二」創作過程,由上圖所發展出的一系列圖形,(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3
圖 ‎4 19「樂動碎形」創作過程,依照圖面上紫色線條的路徑,進行造形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4
圖 ‎4 20 由上圖所發展出的一系列圖形,Re=0.65, 84
圖 ‎4 21「心動碎形」創作過程,依照圖面上線條的路徑,進行造形發展, 85
圖 ‎4 22 由上圖所發展出的一系列圖形,(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5
圖 ‎4 23 舞動碎形系列之主畫面,這一系列作品有別於前面作品的設計方式,不特意規範區域,讓造形自由發展變化,(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6
圖 ‎4 24「舞動碎形」系列之主畫面,創作過程,Im=0.5,(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6
圖 ‎4 25 舞動碎形系列之一,(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7
圖 ‎4 26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一,創作過程,Im=2 87
圖 ‎4 27 舞動碎形系列之二,(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8
圖 ‎4 28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二,創作過程,Im=9.2 88
圖 ‎4 29 舞動碎形系列之三,(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89
圖 ‎4 30「舞動碎形」系列之三,創作過程,Im=1 89
圖 ‎4 31 舞動碎形系列之四,(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0
圖 ‎4 32「舞動碎形」系列之四,創作過程, Im=9 90
圖 ‎4 33 舞動碎形系列之一,(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1
圖 ‎4 34「舞動碎形」系列之五,創作過程,Im=2 91
圖 ‎4 35 舞動碎形系列之六,(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2
圖 ‎4 36「舞動碎形」系列之六,創作過程,Im=0 92
圖 ‎4 37 舞動碎形系列之七,(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3
圖 ‎4 38「舞動碎形」系列之七,創作過程,Im=0.5 93
圖 ‎4 39 舞動碎形系列之八,(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4
圖 ‎4 40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4.3 94
圖 ‎4 41「走動碎形系列」造形創作說明。(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5
圖 ‎4 42 走動碎形系列之一,(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6
圖 ‎4 43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0 96
圖 ‎4 44 走動碎形系列之二,(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7
圖 ‎4 45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1 97
圖 ‎4 46 走動碎形系列之三,(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8
圖 ‎4 47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2 98
圖 ‎4 48 走動碎形系列之四,(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99
圖 ‎4 49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3 99
圖 ‎4 50 走動碎形系列之五,(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100
圖 ‎4 51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4 100
圖 ‎4 52走動碎形系列之六,(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101
圖 ‎4 53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5 101
圖 ‎4 54 走動碎形系列之七,(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102
圖 ‎4 55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6 102
圖 ‎4 56 走動碎形系列之八,(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103
圖 ‎4 57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7 103
圖 ‎4 58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8 104
圖 ‎4 59 走動碎形系列之九,(資料來源:本研究創作)。 105
圖 ‎4 60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之畫面八,創作過程,Im=9 105
圖 ‎5 1 碎形動態造形一,分格畫面 108
圖 ‎5 2 碎形動態造形二,分格畫面 109
圖 ‎5 3 心跳感測發光器電路 111
圖 ‎5 4 心跳機電子電路與軟體結合測試 111
圖 ‎5 5 互動作品「心動碎形」,分格畫面 112
圖 ‎5 6 互動作品「樂動碎形」,實際執行畫面 114
圖 ‎5 7 互動作品「樂動碎形」,整合畫面 115
圖 ‎5 8 音樂鍵盤電路與電腦連結測試 116
圖 ‎5 9 互動作品「樂動碎形」,實際執行畫面 116
圖 ‎5 10 展覽「樂動碎形」, 地點: 中原商設B1凝視空間,時間:2005年6月20~24日 116
圖 ‎5 11「舞動碎形」,動畫分佈位置圖 118
圖 ‎5 12「舞動碎形」,程式流程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119
圖 ‎5 13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主動畫,分格畫面 120
圖 ‎5 14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一,分格畫面 121
圖 ‎5 15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二,分格畫面 122
圖 ‎5 16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三,分格畫面 123
圖 ‎5 17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四,分格畫面 124
圖 ‎5 18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五,分格畫面 125
圖 ‎5 19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六,分格畫面 126
圖 ‎5 20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七,分格畫面 127
圖 ‎5 21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動畫八,分格畫面 128
圖 ‎5 22 互動作品「舞動碎形」,實際操作畫面 129
圖 ‎5 23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一,分格畫面 132
圖 ‎5 24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二,分格畫面 133
圖 ‎5 25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三,分格畫面 134
圖 ‎5 26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四,分格畫面 135
圖 ‎5 27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五,分格畫面 136
圖 ‎5 28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六,分格畫面 137
圖 ‎5 29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七,分格畫面 138
圖 ‎5 30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八,分格畫面 139
圖 ‎5 31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九,分格畫面 140
圖 ‎5 32 互動作品「走動碎形」之十,分格畫面 141
圖 ‎5 33「走動碎形」軟硬體整合測試畫面,共使用10組人體紅外線感測器。 142
圖 ‎6 1身體能量的放射,(資料來源: 泰德安•德魯斯(2003)) 145
圖 ‎6 2 展覽現場 159
圖 ‎6 3展覽現場─走動碎形 160
圖 ‎6 4展覽現場─心動碎形 161
圖 ‎6 5展覽現場─樂動碎形 161
圖 ‎6 6展覽現場─舞動碎形 162
中文期刊、論文、書目
Michael Batty(1991),非整數維度的幾何―碎形(石厚高譯),數學傳播季刊,第15卷,第3期,頁32-38,台北。
石厚高(1998),數學畫,數學傳播季刊,第22卷,第2期,頁54-60,台北。
張恬君 (1997),電腦繪圖與電腦動畫的美感與創意,資訊與教育雜誌,第57期,18-28頁。
劉育東 (2000),數位時代的建築藝術—設計思考與呈現的歷史回顧,美育,第115期,
  頁48-59。
林書民(2001),奧地利替換行動專輯:Takeover科技媒體藝術節,藝術家。
廖思善(2000),碎形的魅力,科學月刊。
吳鼎武•瓦歷斯(2001),電腦與數位藝術,科學月刊,32卷 3期,頁217-223。
朱麗麗(2001),異質同體又各自成體―科學與藝術,科學月刊,第32卷 ,
  第3期,頁224-235,台北。
何佩琪(1993),電腦碎形的色彩分析,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岑瑤 (2000),碎形幾何理論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創作研究—以包裝設計為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岑瑤、林品章(2001),碎形幾何於視覺設計之應用,中原設計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55-74。
李王寶(2004),平面造形構成之設計運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論文。
鍾可欣 (2006),碎形之仿生造形應用於飾品設計創作,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韋儀 (2004),碎形幾何自我相似特徵應用於視覺識別設計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璋 (2003),創意碎形一個新的碎形及圖像設計方法―視覺法,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周淑媛、吳鼎武•瓦歷斯(2005),運算設計之於碎形動態造形創作研究,『前瞻•跨領域設計的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吳宗德、陳昱璋、王照明、李其瑋 (2005),導入碎形運算視覺圖形於互動裝置藝術之研究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5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頁 671。
沈永康(2000),碎形於電腦繪圖之應用,2000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胡澤民 (1998),論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識—落實現代設計教育之整合與創新,「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下冊。
林珮淳、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第70期,頁51。
駱麗真(2003),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第52期,頁12-24,國立台中美術館。

中文書目
Ian Stewart著(1996),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葉李華譯),頁184,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
James Gleick著(1995),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林和譯),頁7-9,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M. Mitchell Waldrop (2003),複雜(齊若蘭譯),頁377,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張詩言(1995),Fractal入門―電腦繪圖與自然藝術的結合理論,頁10-15,全欣資訊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邱茂林 (2003),CAAD Talks設計運算向度1。頁12-29。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邱茂林(2003),CAAD Talks設計運算向度2,頁12-20,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劉華杰(1998),Fractal ART。頁18-20,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長沙。
Robert L. Solso(2003),視覺藝術認知(梁耘瑭編譯),頁51-58,全華科技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Semir Zeki (2004) ,腦內藝術館(潘恩典譯),頁7-10,頁34-36,商周,台北。
卡洛琳•布魯墨 (1987),視覺原理,頁20-23,北京大學,大陸。
孫博文(1999),電腦分形藝術,頁47-48,黑龍江,大陸。
何廣政主編 李家祺等撰文(2001),美國滴彩畫大師帕洛克,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Adam (2004),Flash MX界面呈現—演算設計藝術方法,頁10-11,頁22-31,麥克優仕全方位設計有限公司,台中。
麥可•泰波 (1997),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1部>發現現實世界(潘定凱譯),頁83、頁85、頁100、頁110,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麥可•泰波 (1997),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3部>時間與空間(潘定凱譯),頁369,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李清志、高晟 (2000),巴哈蓋房子,頁16-17,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楊飛、李立剛編著 (2004),大腦決定健康─α波及腦內嗎啡的秘密,水星文化,台北。
Solnit,Rebecca (2001),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刁筱華譯),頁16-38,麥田出版社,台北。
泰德•安德魯斯(2003),色彩能量你的身•你的心(上官昭儀譯),頁24-25自然風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台北。
葉怡成 (1997),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圖書公司,台北。
博士群工作室 (1997),Visual Basic 5.0中文版範例與解析 ,松崗,台北。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頁29、頁146,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朱仲傑(2005),JAVA 2全方位學習,頁1-2,�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陳會安(2004),JAVA 2 程式設計範例教本,頁1-2,學貫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吳逸賢、吳目誠 (2004),精彩Flash MX 2004中文版程式設計Action Script,網奕資訊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林宗斌 (2001),Flash 5實力上陣,儒林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雜誌
陳義裕(2003),碎形奇怪的形狀無窮的應用,科學發展,2003年10月號,頁48-53。
陳義裕(2003),天生碎形必有用,科學人雜誌,2003年2月號,台北。
Richard P. Taylor著(2003),揪出滴彩畫的碎形之美 (陳義裕譯),科學人雜誌,2003年2月號,頁42-48,台北。
XFUNS放肆創意雜誌(2003),No9,當代程式演化藝術・故事夢想家,頁5-20,長松文化,台北。
XFUNS放肆創意雜誌(2002),No3,Motion Graphics /Pixel/Fractal,頁6,頁8,頁15,頁18,頁20,長松文化,台北。

中文網站
分形頻道,1999,http://www.fractal.net.cn
計算機發展史(2005),蘭州大學,http://www.lzu.edu.cn/netteach/dncz/jbyl/lszl/computer.htm
陳莹(2000),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率”與當代的數學藝術,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http://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dig_3114/2003-09/1064231804.html
計算機與藝術(2000),選自「數學趣味集錦」,上海教育出版社。
http://jamesjoe.51.net/refrence/artic.html
吳文成(2005),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complex/fractals/。
佚名(2005),白南準─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中國新媒體藝術網。http://www.nma.cn/Get/nma/gwnma/gwxmtysqy/282347095840.htm
史忠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智能科學 http://www.intsci.ac.cn/research/alife.html
曉雁(2005),彈跳出聰明 運動健腦,2005。
http://jiankang.hnby.com.cn/ygbb/jylc/t20050825_229131.htm
董氏基金會(2005),http://www.jtf.org.tw
胡秀卿,普門學報第四期,http://66.102.7.104
Maharishi Mahesh Yogi (1957),http://www2.seeder.net/tmtaiwan/tm-info.html
Happy Dolphin mind(2005),http://www.hdm.com.tw/braindiscover1.htm
倪再沁(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與挑戰,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ulture_comment_template.jsp?comment_id=1109928934154
Sun Music (2005),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http://www.sunmusic.com.tw/p2/pro06.asp?Class=CB05&ProductAuto=304
蘇友瑞,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賞析,http://life.fhl.net/fall98/ps3.htm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運算設計研究所 http://www.yuntech.edu.tw/academics/b03.htm
新觀念 Newidea(2004),美育第197期,http://www.1988newidea.com.tw/197/b1.html
中興大學物理系(2006),複數映射中的碎形,非線性物理中心,http://fractal.phys.nchu.edu.tw/teaching/fractal_book6.htm
吳文成(2002),數學美學的內涵,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science/part_1/mathBeauty/page2.htm
黃心健。2005 。相依,http://www.storynest.com。
數位朋比 (2004)・台灣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http://infodate.nctu.edu.tw/c/roda01.htm。
陳麗秋 (2001),從數位藝術之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http://140.138.146.4/digital/conference.htm
康健雜誌,http://www.commonhealth.tw/New_Activity/walking/walkex2.htm
漫遊者2004 國際數位藝術大展http://navigator.digiarts.org.tw/lounge/interview.html
吳宗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所,http://mfa.techart.tnua.edu.tw/
戴佳恩、何秋萍、陳彥瑋、宋恩生,人工智慧與類神經網路簡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http://www.csie.nctu.edu.tw/~kensl/AIrpt.htm
鄭景俗 (2006),模糊決策支援系統的過去與未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http://www2.cma.edu.tw/u_edu/introduction/06/D/%E7%AE%A1%E7%90%86%E7%B5%84/ms01.ppt
張朝暉(2006),新媒體藝術的前提──談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合作,http://www.tom.com
Culture on the Brink: Art and Technology, 1990 MIT Press
藝術世界(2001),藝術與科技,第八期,http://www.yishushijie.com/magazine/2001/2001-08/2001-08.htm
邱志傑(2002),新媒體藝術的文化邏輯,http://www.nma.com.cn/art/WORD/QZJI.htm
張永潔(2006),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aos,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Has8L66nXtUJ:www.math.nctu.edu.tw/Dynamics/Students/chaos.doc+%E7%96%8A%E4%BB%A3+%E5%AE%9A%E7%BE%A9&hl=zh-TW&gl=tw&ct=clnk&cd=2

英文期刊、論文、書目
Mandelbrot, Benoit B.(1983),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New York : W. H. Freeman。
Mandelbrot, Benoit B.(1990),Fractals-a geometry of nature,New Scientist。
Kline,Morris (1953),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Maeda (1999),Design by numbers,MIT Press。
Peter Bentley (1999),Evolutionary design by computers,San Francisco,Calif. ; Morgan Kaufmann。
John Maeda (2000),Maeda@media,London:Thames & Hudsin。
Stephen Wilson (2002)。Information Arts:intersections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313-321。
Christiane Paul (2003),Digital Art,New York :Thames & Hudson, P7-8。
Brendan Dawes (2002),Flash ActionScript for designers,Indianapolis,Ind. : New Riders。
Ellen Finkelstein、Gurdy Leete (2002),50 fast Macromedia Flash MX techniques,Indianapolis, IN :Wiley。
Todd Purgason (2002),Flash deconstruction : the process, design and actionscript of Juxt Interactive,New Riders。
David Hirmes、JD Hooge、ken Jokol (2004),Flash Math Creativity,Second Edition,friendsof,pp33-35,pp44-47,p52-53,p178-179。
Golnaz Mohammadi (2004),Geometric Shape Generator,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2。
Peitgen, Heinz-Otto,Richter, P. H. (1971),The beauty of fractals :images of 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Berlin ;Springer-Verlag,c1986.New York。
Andy Cameron (2004),The art of experimental interaction design,Systems Design Ltd,p24。
Russell, S., P.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 Modern Approach,” Prentice-Hall, 1995.

英文網站
M. C. Escher,http://www.mcescher.com/
Fractal Landscape,http://www.fractal-landscapes.co.uk/images.html
TechArt (1999),http://www.etat.com/techart/
Adam Finkelstein’s cool images,http://www.cs.princeton.edu/~af/cool/index.html
Dr.Sinclair T. Wang. 2000-2005,http://carl.eexhibition.org/Chin/Intro.htm。
Processing,http://processing.org/
Quaternion Julia Fractals,http://astronomy.swin.edu.au/~pbourke/fractals/quatjulia/
Michael Trott,Graphics Gallery,http://gallery.wolfram.com/all_images/Animations
Guerragames,2003,http://www.guerragames.com/misc/fractalanim/
Design by Numbers,http://dbn.media.mit.edu/
Tomdixon,http://www.tomdixon.net
db.designboom,http://www.designboom.com/eng/interview/maeda.html
Maeda Studio,2004-2005, http://www.maedastudio.com/2004/ucla/index.php?category=all&next=exists&prev=exists&this=ucla
AVANTO,2003,http://www.avantofestival.com/2003/en/film_lillians_2.html
Wayne Carlson, 2003,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http://accad.osu.edu/~waynec/history/lessons.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