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fb:e713:2b67:6e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5: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汝文
研究生(外文):Ru-wun liao
論文名稱:視覺與嗅覺之關聯性研究-以香水包裝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on and olfaction:with perfume packag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林昆範林昆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n-fa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關聯性香味香水色彩
外文關鍵詞:perfumecolorfragrance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23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人類的五感,每日都在接收不同的訊息,對於人們來說,雖接收許多不同訊息,但對於某些事物的意義是不變的,因此,在某些層面上是會產生共同的聯想。就香水產品來說,視覺與嗅覺是最重要的接收器官,讓人們感受到香水所賦予的芬芳。而對於香水感受最強烈的不外乎就是香味與色彩,香味是傳達出一瓶香水所具有的香味個性,而色彩則是可強烈表現出香味個性的表徵,將香水本身的產品特性,運用香味搭配色彩作結合,強烈表現香水意象淋漓盡致,將香水最適切的訊息傳達給消費者了解,因此,透過以視覺與嗅覺的共感覺為出發點,從香味與色彩的研究分析,了解香味與色彩的關聯性。
本研究透過四個不同的研究階段,由淺到深的研究測試,從意象語彙的選取,色相與香味到色調與香調的研究,到最後的香味與色彩的關聯性探究,企圖從中找出最適切的相關聯性結果,從本研究的二階段研究提出以下成果:
1.在色相與香味的部分
(1)紅色是最能與每一香味產生關聯性的色彩。
(2)藍色只與花香調產生
(3)橙、黃、綠、紫、白、黑分別與香味產生關聯性,雖每一色彩彼此有與相同的香味產生關聯性,但每一色相彼此間所產生的結果不盡相同。
2.在色調與香味的部分
(1)蕨類芳香植物香調適合運用原紅色、原黃色、原紫色、深紫色、白色、黑色作為傳遞香水訊息之聯想組合。
(2)清新香調適合運用原紅色、原黃色、原紫色、淺橙色、深藍色、白色作為傳遞香水訊息之聯想組合。
(3)木質香調適合運用原紅色、原黃色、淺藍色、深紫色、黑色作為傳遞香水訊息之聯想組合。
(4)東方香調適合運用原紅色、原黃色、原藍色、深紅色、白色、黑色作為傳遞香水訊息之聯想組合。
(5)花香香調適合運用原紅色、原紫色、淺紅色、淺橙色、深紫色、黑色作為傳遞香水訊息之聯想組合。
Five senses in human bodies are received different messages every day. For people, although they receive many different messages, the meanings are constant for some thing; therefore, there are common associations produced in some layer. As perfume products, the vision and smel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ceiving organs, letting people experience the fragrance which the perfume has. And it is nothing much stronger than fragrance and color which can give the most impressive feelings. Actually, the fragrance represents its
personality for its perfume and the color represents its characteristic from its personality most strongly.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image strongly, it is combined with fragrance and color owning the traits of each perfume to convey the most appropriate messages of perfumes for customers; hence through common senses in vision and smell as a start, this study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vision and smell by analyzing fragrance and color.

This research through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stages—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for research test, from the selection of the image glossary, from the sex appeal and fragrance to the tone and joss-stick adjustment of research, from the connec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fragrance and color—attempt to find out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nective result in the last.

From this study with two different stag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 In the part of the hue and the fragrance
(1) The red produces a connection color with each flavor most .
(2) The blue only adjusts a creation with fragrance of flower
(3) Orange, Huang, green, purple, white and black produce a connection with flavor respectively, although each color produces a connection with same flavor, the results of each sex appeal are not all the same.
2. In the part of the tone and the fragrance
(1) Fern, the sweet smell plant, is suitable to be a association conveying perfume messages with using original red, yellow at first, purple at first, deeply purple, white, black
(2) The delightfully fresh fragrant is suitable to be a association with using original red, yellow at first, purple and shallow orange at first, navy blue color, white
(3) The wood quality joss-stick is suitable to be a association with using original red, yellow and shallow blue at first, deeply purple, black.
(4) The eastern joss-stick is suitable to be a association with using original red, original yellow, original blue, scarlet, white, black.
(5) The fragrance of flower joss-stick is suitable to be a association with using original red, at first purple and pink color, shallow orange, deeply purple, black.
目 次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V
目次 VI
表目次 IX
圖目次 XII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方法 …………………………………………………………4
1.4 研究限制與範圍 …………………………………………………5
1.5 研究流程 …………………………………………………………6

2. 文獻探討
2.1 五感之間的關係 …………………………………………………8
2.2 色彩與五感 ………………………………………………………9
2.2.1 色彩與視覺 ………………………………………………9
2.2.2 色彩與味覺 ………………………………………………14
2.2.3 色彩與聽覺 ………………………………………………17
2.2.4 色彩與觸覺 ………………………………………………19
2.2.5 色彩與嗅覺 ………………………………………………21
2.2.6 小結 ………………………………………………………24
2.3 嗅覺與視覺的心理認知 …………………………………………24
2.3.1 感覺 ………………………………………………………24
2.3.2 知覺 ………………………………………………………26
2.3.3 認知 ………………………………………………………28
2.3.4 意象 ………………………………………………………29
2.3.5 感覺認知的過程 …………………………………………29
2.4 嗅覺的發展與基礎相關研究 ……………………………………30
2.5 香水與香味 ………………………………………………………33
2.5.1 香水源由與發展 …………………………………………33
2.5.2 香味的分類 ………………………………………………35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架構 …………………………………………………………48
3.2 研究步驟 …………………………………………………………50
3.2.1 研究一:先前測試 ………………………………………50
3.2.2 研究二:色彩與香味之共同認知意象實驗 ……………52
3.2.3 研究三:色彩與香味之共感覺實驗 ……………………54
3.3 研究分析方式 ……………………………………………………57

4. 研究分析
4.1研究一:先前測試 ………………………………………………61
4.2研究二:色彩與香味之共同認知意象 …………………………63
4.2.1 色彩與香味共同語彙認知因素分析 ……………………64
4.2.2 從共同的意象分析香味與色相之關聯性 ………………70
4.2.3 研究小結 …………………………………………………77
4.3 研究三:色彩與香味之共感覺實驗 ……………………………79
4.3.1 香味與色彩的共感覺之意象分析 ………………………79
4.3.2 香調與各色調之組合關聯性分析 ………………………100
4.3.3 研究小結 …………………………………………………114

5. 香味與色彩之關聯性探究 ………………………………………116

6. 結果與建議
6.1結論 ………………………………………………………………135
6.2建議與後續研究 …………………………………………………138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附錄一:色彩形容詞 ………………………………………………147
附錄二:香味形容詞 ………………………………………………148
附錄三:香味樣本的收集 …………………………………………149
附錄四:以色彩作香水樣本分類依據 ……………………………154
附錄五:研究二-色彩與香味共同認知意象實驗問卷 ……………157
附錄六:研究三-色彩與香味之共感覺實驗問卷 …………………159

表目次
表2-1 形狀與色彩之關係 …………………………………………13
表2-2 人類重要感覺的絕對閾限 …………………………………25
表2-3 不同感覺器官的韋伯分數代表值 …………………………26
表2-4 人類對一些化合物的嗅覺閾值 ……………………………31
表2-5 香水的層次分類 ……………………………………………36
表2-6 香味調性的時間變化與特徵 ………………………………37
表2-7 法國香水製造商對香水的香味分類 ………………………38
表2-8 香味分類相關調查 …………………………………………39
表3-1 香味樣本之取樣 ……………………………………………56
表3-2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58
表4-1 受測者勾選出52個形容詞 …………………………………61
表4-2 相似形容詞之合併 …………………………………………62
表4-3 32組形容詞 …………………………………………………63
表4-4 色彩與香味意象語彙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 64
表4-5 因素分析 ……………………………………………………64
表4-6 十二意象語彙因素萃取1 ……………………………………68
表4-7 十二意象語彙因素萃取2 ……………………………………69
表4-8 「喜愛-討厭」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1
表4-9 「感性-理性」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2
表4-10 「可愛-甜美」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3
表4-11 「柔和-強烈」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4
表4-12 「神秘-明朗」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5
表4-13 「興奮-沉靜」評價對色彩與香味的相關分析 ……………76
表4-14 色相、香味與意象之關聯分析 ……………………………78
表4-15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與色調在意象評價中的次數 …………81
表4-16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 ………82
表4-17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2 ………82
表4-18 清新香調與色調在意象評價中的次數 ……………………86
表4-19 清新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 …………………86
表4-20 清新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2 …………………87
表4-21 木質香調與色調在意象評價中的次數 ……………………90
表4-22 木質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 …………………90
表4-23 木質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2 …………………91
表4-24 東方香調與色調在意象評價中的次數 ……………………94
表4-25 東方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 …………………94
表4-26 東方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2 …………………95
表4-27 花香香調與色調在意象評價中的次數 ……………………98
表4-28 花香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 …………………98
表4-29 花香香調在意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2 …………………99
表4-30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與色調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101
表4-31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與色調之因素分析及萃取 ……………102
表4-32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與色調組合之因素分數 ………………103
表4-33 清新香調與色調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104
表4-34 清新香調與色調之因素分析及萃取 ………………………104
表4-35 清新香調與色調組合之因素分數 …………………………105
表4-36 木質香調與色調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106
表4-37 木質香調與色調之因素分析及萃取 ………………………107
表4-38 木質香調與色調組合之因素分數 …………………………108
表4-39 東方香調與色調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109
表4-40 東方香調與色調之因素分析及萃取 ………………………109
表4-41 東方香調與色調組合之因素分數 …………………………110
表4-42 花香香調與色調之KMO係數及巴氏球形檢定 ………………111
表4-43 花香香調與色調之因素分析及萃取 ………………………112
表4-44 花香香調與色調組合之因素分數 …………………………113
表4-45 香調與色調之關聯分析 ……………………………………115
表5-1 香調與紅色系綜合比較 ……………………………………120
表5-2 香調與橙色系綜合比較 ……………………………………122
表5-3 香調與黃色系綜合比較 ……………………………………124
表5-4 香調與綠色系綜合比較 ……………………………………126
表5-5 香調與藍色系綜合比較 ……………………………………128
表5-6 香調與紫色系綜合比較 ……………………………………130
表5-7 香調與黑色系綜合比較 ……………………………………132
表5-8 香調與白色系綜合比較 ……………………………………134

圖目次
圖1-1 交通標誌 ……………………………………………………1
圖1-2 香水的包裝色彩 ……………………………………………2
圖1-3 研究流程架構圖 ……………………………………………7
圖2-1 五感機能比例 ………………………………………………8
圖2-2 決定色彩感情意象因素 ……………………………………10
圖2-3 色彩表徵味覺的認知模式 …………………………………15
圖2-4 簡易認知模型 ………………………………………………28
圖2-5 感覺到認知的過程關係 ……………………………………30
圖2-6 4711古龍水 …………………………………………………33
圖2-7 CHANEL NO.5 …………………………………………………34
圖2-8 香味分類圖 …………………………………………………45
圖3-1 研究架構 ……………………………………………………48
圖3-2 研究流程 ……………………………………………………49
圖3-3 香味及色彩取樣 ……………………………………………53
圖3-4 PCCS色調概念圖 ……………………………………………54
圖3-5 香味分類圖 …………………………………………………57
圖4-1 因素陡坡圖 …………………………………………………66
圖4-2 蕨類芳香植物香調語意差意折線圖 ………………………84
圖4-3 清新香調語意差意折線圖 …………………………………88
圖4-4 木質香調語意差意折線圖 …………………………………92
圖4-5 東方香調語意差意折線圖 …………………………………96
圖4-6 花香香調語意差意折線圖 …………………………………100
圖5-1 紅門香水 ……………………………………………………117
圖5-2 風格正紅香水 ………………………………………………117
圖5-3 粉漾紅門香水 ………………………………………………119
圖5-4 輪迴香水 ……………………………………………………119
圖5-5 SUNFLOWER ……………………………………………………120
圖5-6 傾城之魅香水 ………………………………………………121
圖5-7 週末女香 ……………………………………………………122
圖5-8 DOLCE VITA …………………………………………………123
圖5-9 比翼雙飛L’AIR DU TEMPS …………………………………123
圖5-10 絕色狂戀 ……………………………………………………125
圖5-11 藍茶女香 ……………………………………………………126
圖5-12 逐夢精靈 ……………………………………………………127
圖5-13 紫色安娜蘇 …………………………………………………128
圖5-14 摩登COCO ……………………………………………………131
圖5-15 CK BE ………………………………………………………131
圖5-16 真實香水THUTH ………………………………………………132
圖5-16 CK ONE ………………………………………………………133
Gleitman, Henry.(1997)。洪蘭譯。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Kandinsky, W.(1984)。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Knapp, Mark L& Hall, Judith A.(1999)。陳彥豪譯。非語言傳播。台北:五南出版社。
Mandy Aftel(2002)。邱維珍譯。香水的感官之旅-鑑賞與深度運用。台北:商周出版社。
Zimbardo, Philip G..(1990)。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千千岩英彰(2002)。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台北:新潮社。
山中俊夫(2003)。黃書偉譯。色彩學的基礎。台北:六合出版社。
中井義雄、川崎利昭(1999)。林昆範、柯凱仁編譯。現代色彩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王沛綸(1975)。音樂辭典。台北:樂友書房。
朱介英(1998)。色彩設計計劃。台北:美工圖書社。
朱光潛(1993)。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吳宜澄、盧姵綺(2004)。論文寫作格式手冊。台北:桂冠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慈萍(2003)。從鼻尖到鼻後45°角-金屬薰香容器創作。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蓓薇(2001)。名牌香水60。台北:太雅生活館。
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李梅菲(2002)。香水名芳錄360種。台南:大坤書局。
李蕭混(1986)。色彩意象世界。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宏銘(1998)。色彩與味覺、嗅覺之共感覺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宏銘、黃俊華、陳俊宏(1997)。色彩與味覺之共感覺研究-以酸、甜、苦辣、鹹為對象。1997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p119-128。
林昆範(2005)。色彩原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林書堯(1991)。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書堯(1993)。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傑斌、劉明德(2002)。SPSS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林演慶、伊彬(2001)。色彩與樂色聽共感覺之認知差異研究。2001色彩研討會-色彩設計、應用與科學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意珍(1985)。形、色、詩詞意境共感覺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權珍(1996)。嗅覺的誘惑--香水的美色形味。台北:藝術家第256期,p519-524。
胡幼慧(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國賦(2002)。高齡化色彩意象與喜好度之調查研究。國立雲林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高淑玲(2004)。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面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張進輔、馮維(2002)。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許天治(1986)。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陳怡伶(2004)。女性內衣意象感知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啟成(2003)。嗅覺藝術的願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二期,p55-66。
陳慧娟(2003)。香水設計&廣告對性別文化的詮釋趨勢。設計研究第三期,p22-30。
彭耼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曾啟雄(1999)。康丁斯基的色彩論。現代美術雙月刊第84期,p43-52。
湯永成(1998)。色彩的象徵性與視覺語言之探討。台灣美術,p31-39。
辜振豐(1999)。香水.嗅覺.流行小史。張老師月刊第262期,p124-127。
黃希庭(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志偉,郭秋伶,王明仁(2003)。以色彩美學詮釋音樂情感之研究。2003色彩文化與色彩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90-206。
黃信夫(2004)。人對基本幾何形狀面積知覺的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黃淑雅(2000)。音樂與形色關係之研究。2000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p112-123。
黃淑雅、嚴貞(1997)。色彩屬性與造形特徵關係之研究。1997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p129-134。
黃鈴池(2003)。以色彩表徵味覺意象之研究。設計研究第三期,p31-44。
黃鈴池(2003)。以色彩表徵味覺意象之認知研究。2004色彩文化與色彩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7-30。
葉重新(1999)。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承諭(2004)。視、觸覺之形態與材質對產品意象影響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魯燕芳(1998)。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索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94期p17-22。
賴一輝(1988)。色彩計劃。台北:新形象出牌事業有限公司。
賴瓊琦(1999)。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視傳文化出版。
鍾葉儀(2004)。手部的觸覺形態特徵辯識與方位認知之關係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鐘兆慧(2001)。國小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外文部分
Billm eyer , Fred W. Jr. and Hammond, Harry K.(1996).Color and Light.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manual 17. Paint and Coating Testing Manual.:447-469.
Chastrette, M., de Saint Laumer, J.Y.&Sauvegrain, p.(1991). Analysis of a system of description of odors by means of four different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Chemical Senses,16,81-83.
Daniel Milotic.(2003). The impact of fragrance on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Vol. 3, Iss. 2; p. 179
Jellinek, J. S.(1992). Perfume classification: a new approach, in fragrance 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perfume.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essex, chapter15.
Michael Edwards.(2004). Fragrances of the World 2005 / Prafumes du Monde 2005. Crescent House Pub.
S. Van Toller & G. H. Dodd(1992). Fragrance: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perfume.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大山正(1994)。色彩心理学入門―ニュートンとゲーテの流れを追って。東京:中央公論社。
野村順一著(1996)。增補色的秘密 最新色彩學入門。東京:文藝春秋。

網站資料部分
俞知敏編譯(2004)。〈諾貝爾醫學獎-嗅覺解 美兩學者獲獎〉。《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 /oct/5/today-int2.htm。(2004/11/30)瀏覽。
The Fragrance foundation directory-fragrance directory.(?).
http://www.fragrancedirectory.info/usadirectory/main/ModuleContacts.asp(2005/11/15、12/07瀏覽)
Michael Edwards-fragrance of the world 2006.(2005).
http://www.fragrancesoftheworld.com/(2005/11/15、12/01瀏覽)
Agnes R. Gomes(1998)Perfume Bottles:A study of contemporary Material
culture. Museum studie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http://www.chass.utoronto.ca/history/material_culture/gomes/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辜振豐(1999)。香水.嗅覺.流行小史。張老師月刊第262期,p124-127。
2.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 1-28。
3.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 1-38。
4. 陳慧娟(2003)。香水設計&廣告對性別文化的詮釋趨勢。設計研究第三期,p22-30。
5. 侯權珍(1996)。嗅覺的誘惑--香水的美色形味。台北:藝術家第256期,p519-524。
6. 黃懿慧(1993)。〈從反核運動看核四溝通問題〉,《理論與政策》,7(4): 86-102。
7.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 99-147。
8.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研究──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62: 1-34。
9. 吳宜蓁(2004)。〈SARS 風暴的危機溝通與現階段宣導策略檢視:以臺灣政府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5(4): 107-150。
10. 李秀珠、遲嫻儒(2004)。〈組織中上行影響策略之研究:西方及中國式上行影響模式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0: 89-126。.
11. 黃鈴池(2003)。以色彩表徵味覺意象之研究。設計研究第三期,p31-44。
12. 魯燕芳(1998)。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索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94期p17-22。
13. 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角色:1992-1999。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學報。Jan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