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錦鴻
研究生(外文):Chin-Hung Hsu
論文名稱:增加薄膜液晶顯示器源極驅動IC有效位元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ncrease effective bits for the TFT LCD source driver
指導教授:陳淳杰
指導教授(外文):Chun–Ch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電子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伽馬補償薄膜液晶顯示器伽馬電壓控制法圖場率控制源極驅動IC電阻串
外文關鍵詞:TFT LCDGamma Voltage ControlGamma compensationR-stringSource driverFRC(Frame Rate Contr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高畫質、低輻射及低消耗功率的訴求之下,在眾多的顯示器種類中,薄膜液晶顯示器已成為現今顯示器之主流,稱霸數十年的傳統陰極管顯示器,其佔有率正急速下降中。
在薄膜液晶顯示器的發展趨勢中可以看的出來,消費者對於液晶顯示器有幾項主要之要求:尺寸越來越大;目前最大之液晶電視已達到100寸。解析度越來越高;目前液晶電視解析度可達1920 x 1080。畫質越來越優異;在各大面板廠不斷的改良之下,亮度、對比的提高,液晶反應速率的提升,色彩數的增加,已讓液晶顯示器的品質媲美甚至多項超越傳統陰極管顯示器。然而這些進步卻是建立在價格越來越低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今日薄膜液晶顯示器的主流地位。
由於源極驅動IC提供TFT LCD輸入來源,因此主導著最後液晶面板畫質與色彩數的表現,此外,由於一塊液晶面板上需要數顆的源極驅動IC來驅動整塊面板,由此可知源極驅動IC也是整個驅動系統中成本最高的元件,因此各大驅動IC廠莫不積極的著墨於源極驅動IC的改良,這也就是我選擇源極驅動IC為我研究標的的理由。
本篇論文主要是在歐姆定律為基礎上,讓源極驅動IC在保有價格的競爭優勢情況下,提供更多之輸出電壓,以達到提高顯示色彩數之目的。如使用六位元之源極驅動IC,利用伽馬補償電壓之變換,進而達到超過六十四種輸出電壓之效果,而從研究的結果中,也印證了利用伽馬電壓控制法可有效的產生出額外的電壓,達成增加驅動IC有效位元的目的,符合了當初的研究目標。
Under the request of high display quality, low EMI,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TFT LCD has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displays. The market share of CRT, was the top 1, is dropping rapidly in past few years.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FT LCD, we can find some major requests to TFT LCD from consumers listed as follows.
1.Larger panel size. The largest LCD TV size is 100 inches.
2.Higher resolutions. The resolution of high end LCD TV is 1920 x 1080.
3.Better display quality. Under the TFT makers continue improve, TFT LCD can provide high brightness, high contract, high response time, and more color depth.
From the above view of points, we know that TFT LCD provides more advantages than CRT. Furthermore, TFT LCD provides lower price than before.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FT LCD has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displays now.
Source driver is the input of TFT LCD. It controls the display performance and color depth of TFT LCD. In addition, a TFT LCD panel needs several pieces of source driver to drive the panel. It shares most cost in the driving system. Thus all the driver IC design houses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source driver.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I chosen source driver for my research target.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increase the output resolution of source driver and gain more color depth by Ohm’s law. Meanwhile, this improvement must keep the cost competitively. For example, if we use 6 bit source driver, we can get more than 64 voltages by gamma voltage control. From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we can increase effective bits for the TFT LCD driver by Gamma Voltage Control. This answer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導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文獻回顧 2
1-3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TFT LCD驅動原理說明 6
2-1 TFT LCD架構說明 6
2-2源極驅動IC架構說明 9
2-3增加顯示色彩數之研究 11
第三章伽馬電壓控制法之研究 19
3-1研究流程 19
3-2位元數與顯示畫面的關係 20
3-3伽馬電壓控制法(GAMMA VOLTAGE CONTROL)之原理及架構說明 21
第四章研究成果 30
4-1模擬結果 30
4-2實測結果 36
4-3 討論再深入研究 37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41
參考文獻 48

圖目錄
圖 1 - 1液晶面板發展史 3
圖 1 - 2全球TFT-LCD面板產能區域分布 4
圖 2 - 1液晶面板三大組成要件 6
圖 2 - 2 Cell組成要件 7
圖 2 - 3全球偏光板廠生產時間圖 7
圖 2 - 4背光模組組成要件 8
圖 2 - 5液晶面板驅動系統方塊圖 9
圖 2 - 6驅動IC與液晶面板 9
圖 2 - 7源極驅動IC(Source Driver)方塊圖 10
圖 2 - 8大尺寸液晶面板畫素之組成 13
圖 2 - 9色彩的相加 14
圖 2 - 10大尺寸液晶面板源極驅動IC中6位元D/A轉換器之架構 16
圖 2 - 11 六位元D/A轉換器中傳輸閘解碼器之架構 16
圖 2 - 12圖場率控制法(FRC)示意圖 17
圖 3 - 1論文研究流程圖 19
圖 3 - 2驅動系統方塊圖 20
圖 3 - 3源極驅動IC位元數與畫面顯示品質的關係 21
圖 3 - 4位元變化說明圖 22
圖 3 - 5伽馬電壓控制法說明圖 23
圖 3 - 6四位元電阻串之D/A轉換器架構 25
圖 3 - 7二位元電阻串D/A轉換器以伽馬電壓控制法實現四位元輸出之架構 26
圖 3 - 8伽馬電壓控制法之驅動系統方塊圖 27
圖 3 - 9源極驅動IC方塊圖:(A)傳統架構(B)伽馬電壓控制法架構 28
圖 3 - 10選擇器之架構 29
圖 4 - 1六位元之階調與輸出電壓關係圖 34
圖 4 - 2表4-1與表4-3所表現出之階調與輸出電壓關係圖之比較 34
圖 4 - 3表4-4所表現出之階調與輸出電壓關係圖 35
圖 4 - 4表4-5所表現出之階調與輸出電壓關係圖之比較 37
圖 4 - 5液晶穿透率與電壓關係圖 38
圖 4 - 6增加伽馬電壓補償點後之圖形表現 40
圖 5 - 1液晶面板光源的利用率 42
圖 5 - 2全球第一家將AM OLED商品化的SK Display宣告解散 43
圖 5 - 3品牌廠商瀚斯寶麗所展示的TV產品 47

表目錄
表 1 - 1 源極驅動IC位元數與色彩數之關係 2
表 2 - 1液晶顯示器解析度與源極驅動IC之關係 13
表 3 - 1 V1、V2的控制方式與輸出電壓之關係 19
表 4 - 1 NEC μPD16732電組串表,單位Ω 31
表 4 - 2以表4-1電阻串模擬所產生六位元之電壓 31
表 4 - 3以表4-1電阻串配合伽馬電壓控制法模擬所產生6+2位元之電壓 33
表 4 - 4以表4-1電阻串配合伽馬電壓控制法模擬所產生6+1位元之電壓 35
表 4 - 5利用伽馬電壓控制法實測之電壓 36
表 4 - 6增加伽馬電壓補償點後之模擬電壓結果 40
表 5 - 1 DAC架構之優劣比較 42
表 5 - 2 2005年全球前20大IC設計公司……………………………45
[1] Chun–Chin Chen, Chin-Hung Hsu, Nan-Ku Lu, and Ming-Lin Lee, “Color-Depth Improvement using Gamma Voltage Contro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2006 (SID 2006), June 4-9, 2006, San Francisco, USA.
[2] Chun–Chin Chen, Chin-Hung Hsu, Nan-Ku Lu, and Ming-Lin Lee, “Driv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effective bits of source drivers,” US patent pending.
[3] 徐錦鴻、陳淳杰、呂南谷、李明霖,”增加有效位元的驅動裝置與方法”,台灣專利申請中。
[4] Kazuo Sekiya, Tokyo; Yuichi Shiraishi, Yamato, IBM Corporation., US patent 5059962, “Display system.”
[5] Shigeki Asada, Yokohama; Masayuki Sohda, Yamato; Hiroaki Yasuda, Sagamihara, IBM Corporation., US patent 5272471, “Display system.”
[6] Sang Soo Kim,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undamentals of Active-Matrix Liquid-Crystal Displays.” SID 2000 Short course.
[7] R. Jacob Baker, Harry W. Li, David E. Boyce. “CMOS Circuit Design, Layout, and Simulation.”
[8] Phillip E. Allen, Douglas R. Holberg.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 2nd Edition.”
[9] Neil H.E. Weste, Kamran Eshraghian. “Principles of CMOS VLSI Design, A System Perspective 2nd Edition.”
[10] NEC 6bit source driver data sheet μpd16732.
[11] Displaysearch,2006/01.
[12]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03.
[13]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web site, http://www.toppoly.com/Toppoly/tw/Technology/TFT.asp
[14]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web site, http://www.radiant.com.tw/
[15] Hannspree Corporation web site, http://www.hannspree.com
[16] Bernard Grob. “Basic Television and Video Systems, 5th edition.”
[17] 新電子科技雜誌2001.12~2003.5
[18] IC Insights(2006/2)、工研院(2006/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年7月,頁14-33。
2. 劉秀庭,〈失去舞台的彩繪佈景──曾耀宗回顧歌仔戲佈景的繁華時光〉,《表演藝術》第40期,1996年2月,頁75-77。
3. 徐亞湘,〈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頁50-51。
4. 劉南芳,〈都馬班來臺始末〉,《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年6月,頁587-607。
5.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年6月,頁37-236。
6.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3-49。
7.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77-100。
8. 邱坤良,〈台灣戲劇的快樂時光──「內台戲」的啟示與反省〉,《表演藝術》第77期,1999年5月,頁95-98。
9. 邱坤良,〈向消逝的海派文化中心──「今日世界」敬禮〉,《表演藝術》第81期,1999年9月,頁98-100。
10. 王明珂,〈「起源」的魔力及相關討論〉,《語言暨語言學》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261-267。
11. 林顯源,〈淺談海派京劇對臺灣歌仔戲在日治初期前後發展上的幾個影響〉,《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5月,頁114-120。
12. 邱坤良,〈臺灣近代戲劇╱電影發展及其互動關係──以台北永樂座為中心〉,《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年5月,頁169-202。
13. 鄭溪和,〈見證歌仔戲的一頁滄桑──藝人陳春治的內台與賣藥團生涯〉,《屏東文獻》第4期,2001年12月,頁48-66。
14.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內臺戲班考〉,《華岡藝術學報》第6期,2002年4月,頁111-140。
15. 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第136期,2002年6月,頁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