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雅慧
研究生(外文):Ya-Hui Hsu
論文名稱:布農族的小米文化生態學研究—以南投縣望鄉部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Ecology of Millet of Bunon
指導教授:戴永禔戴永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ong-Tyi Day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永續發展傳統知識農耕系統小共生文化生態學
外文關鍵詞:symbiosis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ltural ecologyagricultural systemtraditional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4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昔日原住民各族群曾經用相當長久的時期不斷尋找建立部落地點,依據農耕、採集、狩獵及漁撈等需求,發展一套與土地互動的模式,以分享其山林、河流以及海洋資源。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需與自然和諧共處;反之,與現代工業化社會掠奪自然的模式完全不同。一個環境足以保證種族、個體的健康、維持生物種類的生存,那麼它就是一個好的聚落環境,它具有三個特徵:1.延續性、2.安全、3.和諧。這無疑涵藏一種永續的概念,是過去原住民族生活中真正的實踐。布農族人對於不同生長期的小米有以下各種不同的稱呼:maduh、miu-luk、minbanitul、mibuhutug、misapah、vali-nagsa、mikis-kis、mibulav/min-nauaz、masa-sa,由此可見他們對於小米的重視是異於其他民族的。小米在原生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糧食來源,更是社會地位、家庭財富的象徵,因此原住民相當重視關於小米的種植與收穫。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的生物物種經長時間的、且對雙方皆有利的互動關係而在人類社會中所產生的經驗法則被定義為「傳統生態智慧」。如何藉由傳統生態智慧作適當的調整與應用以因應環境的轉變,是研究文化生態學的首要課題。利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方式進行,強調直接參與觀察、調查及訪問,探討人類及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之關聯性,以瞭解其文化發展脈絡。有鑑於此,本文試圖藉由瞭解布農族對於小米的看法、栽植的方式以及小米的發展歷程,進而探討當人類在適應環境時,文化是如何發揮它的動態功能。亦即以文化生態學 (cultural ecology) 的角度對布農族的小米進行探析,以便探討小米及其衍生文化意涵對於布農族精神與生活的重要性且從中瞭解布農族人與小米的互動流程,以描述原住民對於自然的敏銳而發展出共生機制。
Every indigenous tribes in the past was constantly looking for and setting up the settlement with a long period of time. To fulfilling the demand of crops via agriculture and harvests via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a set of means to interact and share the forests and rivers with all organisms on the land.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indigenes needs to be harmoniously coexist with the natural. On the contrary, i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living style of robbing nature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ized society. A sound settlement appears three characteristics, i.e. (1) continuity; (2) safe; (3) harmonious, which guarantees health of both individuals and the race and maintains existence of the biological species. It is undoubtedly that the practice in the traditional indigenous life contains sustainability. Bunon tribe has at least 9 titles to the millet for its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s follows: maduh, miu-luk, minbanitul, mibuhutug, misapah, vali-nagsa, mikis-kis, mibulav/min-nauaz, masa-sa. It is perceived that the Bunon depends more on the millet than other tribes. The millet is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igenous society. It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grain, but also the symbols of social position, the wealth of a family, or even more. Therefore, the Bunon has to spend more time and efforts on millet. The Bunon and other biological species have mutually beneficiall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he rules made by the experience of human/organism interaction are defined as '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 Cultural ecology is a discipline dealing with questions, such as how people make proper adjustment to responds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b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Using ethnological methods for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will emphasize on participating, observing, investigating and visiting a Bunon village and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nkind and its environment. It will also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oint of view from Bunon to the millet, agricultural processes of mill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llet in Bun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will explain how culture plays its dynamic function when mankind adapts to the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non and the millet can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symbiosis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sensitivity of indigenes to the nature.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Ⅴ
照片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 …………………………0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2
第五節 論文各章之安排 …………………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節 研究困難與限制 …………………18

第三章 小米文化
第一節 種植小米的相關事務 ……………20
第二節 小米與布農人的關連 ……………29

第四章 小米於布農文化扮演的角色
第一節 小米的來源 ………………………33
第二節 傳統農耕方式 ……………………34
第三節 小米於飲食 ………………………40
第四節 小米於神話傳說與生活禁忌 ……42
第五節 小米於音樂與建築 ………………46
第六節 小米曆 ……………………………48

第五章 布農人的傳統及其對小米的看法
第一節 布農人的人觀 ……………………50
第二節 布農人的宇宙觀 …………………51
第三節 布農族小米文化與生態的關係 …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55

參考文獻 …………………………………56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原始資料 ……………………60
附錄二 布農族的木刻畫曆 ………………75
附錄三 布農語基本發音 …………………81

表目錄
表1-1 高山族文化特色表 ………………………………02
表2-1 相關文獻探討 ……………………………………15
表4-1 小米祭祀曆 ………………………………………39
表4-2 小米曆 ……………………………………………48
表5-1 男性與女性的象徵 ………………………………51

圖目錄
圖1-1 南投縣信義鄉行政區域圖 (本研究繪製) …… 11
圖1-2 研究流程圖 ………………………………………12
圖2-1 全人格概念圖 (本研究繪製) ………………… 19
圖3-1 U型臼 (本研究繪製) ……………………………24
圖3-2 V型臼 (本研究繪製) ……………………………24
圖3-3 小米田裡的陷阱裝置 (本研究繪製) ………… 25
圖3-4 土地開墾與否,取決於是否適合耕種 (本研究繪製) …26
圖3-5 小米梗朝上 (本研究繪製) …………………… 29
圖3-6 小米穗朝上 (本研究繪製) …………………… 29
圖4-1布農人傳統家屋,修改自 (黃應貴,1995)…… 47

照片目錄
照片1-1 kaliboan是全台灣唯一可以開門見玉山的原住民部落 (徐雅慧攝) ………………………10
照片3-1、3-2 小米的品種很多,穗尾部是否分岔是一項明顯的辨識特徵 (徐雅慧攝)…………… 20
照片3-3 玉米田 (徐雅慧攝)………………………………………………21
照片3-4、3-5 上圖小米植株距離約18cm,下圖則因植株距離太近,導致營養不良 (黃季仲攝) …27
照片3-6 驅鳥時休息的地方,會在此處升火煮湯、烤肉 (徐雅慧攝) ……………………………… 27
照片3-7 驅鳥方式五花八門 (徐雅慧攝) ………………………………………………28
照片3-8 此人手中拿的竹器,是布農族人傳統的趕鳥器具 (徐雅慧攝) ……………………………28
照片3-9 當場請教種植小米的阿伯如何採收小米 (黃季仲攝) ………………………………………28
照片3-10 豬圈。結婚或是祭典時,才會殺豬 (徐雅慧攝)………………………………………… 30
照片3-11 當場烘烤田裡捉到的田鼠 (徐雅慧攝)………………………………………………30
照片3-12 全春榮,86歲,擅長演奏口簧琴、弓琴 (徐雅慧攝) ………………………………………31
照片3-13 獵刀。刀柄有個洞,可接木、竹條,以方便穿刺大型動物 (徐雅慧攝) …………………31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Taylor&Francis.
Berkes, F. and C. Folke (1998) 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5, UK.
Gragson, T. L. and B. G. Blount (1999) Ethnoecology :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Right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USA.
Nitting, R. M.(1986) Cultural ecology, Waveland Press, USA.
Rees, W. E. (1989) Def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S Research Bulleti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5:3.
Rapport, D. J. and W. G. Whitford (1999)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stress, Bioscience, 49(3).
Tylor, E. B. (1891)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Thibodeau, F. R. and H. H. Field (1984) Sustaining Tomorrow, Tufts University, USA.
Wilson, E. O. (1988)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Scientific American 261(3).
王勤田,1997,生態文化,揚智出版社,台北。
王昭正、朱瑞淵譯,Jorgensen, D. L.著,1999,參與觀察法,弘智文化,台北。
王叔銘,1999,布農族祭儀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3期,61-80頁。
方鈞瑋,2004,奇妙的穀粒:小米,史前館電子報,第32期。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臺原出版社,台北。
田哲益,2000,從神話傳說中看布農族的禁忌信仰,原舞者,布農族歷史文化研 討會。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台北。
伍錐,2000,Hanitu (靈) 與布農人,原舞者,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
江瑞拱,2003,小米與其栽培管理,農業世界雜誌,第233期,74-87頁。
江季翰,2004,數位生活應用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產業保存之探討,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傳統文化產業維護與保存學術研討會。
何廷瑞,1958,布農族的粟作祭儀,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11期,92-100頁。
呂秋文,1999,布農族之社會變遷與傳統文化,台灣文獻,50卷 第一期,151-237頁。
佐山融吉,1919,番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 (上),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
阪本寧男,1988,雜穀のきた道NHK BOOKS,日本放送出版,東京。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出版社,台北。
李茂興、藍美華譯,Howard, M.C.著,1997,文化人類學,弘志文化,台北。
李永裕、全文孝,2005,布農族旱稻收割祭,台灣博物,24卷 第一期。
李福清,1998,布農族神話初探,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期,5-11頁。
吳榮順,2000,Pasibut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 的呈現再民族音樂學上的意義,原舞者,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頁400-401,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台北。
松國榮,2000,布農族傳統信仰與西方宗教的互動與變遷,原舞者,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
林讌禎,2003,冬日雙嬌:小米與山芋,鄉間小路,十一月號,20-23頁。
林慶怡、陳朝暉等譯,Lynch, K.著,2004,優質城市形態,六和出版社。
明立國,2000,布農族的傳統音樂與意義,原舞者,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
拉互依•倚岕,2005,司馬庫斯部落小米播種祭,生態台灣,第七期。
胡兆華,2000,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財團法人國立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台中。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Kumar, R.著,2000,研究方法,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頁178,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台北。
姜萬勤等著,2001,水土保持學,頁123,文京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浦忠勇,2000,變遷與復振─阿里山鄒族的儀式現象,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所碩士論文。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前衛出版社,台北。
馬淵東一,1974,ブヌン族じ於ける獸肉の分配と贈與,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93-171頁,東京。
莊達特,1993,布農族文物之寶─「木刻畫曆」,中華兩岸文化統合研究會,63-81頁。
黃宣衛,2002,從小米到水稻─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
黃應貴、鄭美能譯,Hatch ,E.著,1981,人與文化的理論,桂冠,台北。
黃應貴,1982,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2期,頁115-149,台北。
黃應貴,1989,布農族的傳統經濟及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6期,頁68-100,台北。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
黃應貴,1995,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頁,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
黃應貴,1999,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頁,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
黃應貴,2004,物的認識與創新:以東埔社布農人的新作物為例,頁379-448,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
黃書禮,2002,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頁326,詹氏書局,台北。
黃雅惠,1994,阿里山鄒族小米祭儀式變遷與持續之人類學研究─以特富野部落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恭啟譯,J.Steward著,1984,文化變遷的理論,遠流出版社,台北。
葉春榮著,「文化生態學的倡言人:史都華」,收錄於「見證與詮釋」,黃應貴主編,中正書局,1992。
陳竹上,2002,論我國原住民保留地之生態價值及其永續發展方向,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許德珩譯,Durkheim, E. 著,1999,社會學方法論,台灣商務,台北。
曾紫玉、陳瀅譯,愛藍娜•摩爾著,2004,揭開石器時代的農耕奧妙─二十一世紀的生態農耕,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王美晶譯,鈴木質著,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歐陽玉、余錦虎,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從神話看布農族的祭儀,晨星出版社,台北。
蔡中涵,1996,原住民歷史文化 (二),教育廣播電台,台北。
霍斯陸曼•伐伐,2003,眾神滿意的傳統祭典─臺灣布農族「傳統祭儀」探微,文化生活,6:4=34頁3-10。
戴永禔,2000,原住民之生態智慧─魯凱族的飲食文化,祐生基金會,台北。
鍾倫納,1998,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商務,台北。
羅林、張裕,2005,台灣文化史,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台北。
網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http://www.afa.gov.tw/public_index.asp?CatID=85)
(http://www.afa.gov.tw/Public/PublicUser/200410121021257055.doc)
卓楓國小
(http://www.zfps.hlc.edu.tw/bununcai/lus-an/pasibutbut/pasi-butbut.htm)
南投縣信義鄉戶政事務所
(http://village.nantou.gov.tw/hicg/geo-name.htm#望美)
馬遠國小
(http://www.myups.hlc.edu.tw/webwork/profile.html)
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www.ttcsec.gov.tw/aboshow/aboshow.php?cata3=ca351&aborigine=a3#top)
華夏經緯
(http://big5.huaxia.com/tw/ztzl/ztzl_yzm6.htm)
興中國小
(http://www.szu.ks.edu.tw/bunun/s8.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1、陸定邦(1993)設計策略過濾系統芻議,成功大學學報,第二十八卷科技、醫學篇,.PP.75-90
2. 42、張文智(1998)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第二十七卷第一期,pp.2-7
3. 37、陳振甫(1994)設計專案管理與公司策略之結合-產品設計與包裝,vol.53,pp.42-45
4. 18、何明泉、宋同正、陳國祥、黃東明(1997)影響設計策略之要素分析研究-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5. 11、 朱聿嘉(1990)善用產品企劃及設計評價來開創新局面-工業設計,第27卷,第2期,pp.93-96
6. 57、游萬來、葉博雄、高日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第2卷,第1期,pp.31-44
7. 66、劉瑞芬、于健(2005)台灣設計產業發展策略及組織結構之分析-經營管理論叢
8. 徐瑋伶、鄭伯壎、黃敏萍,2002,華人企業領導人的員工歸類與管理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第十八期,頁51-94。
9. 黃秉德,2000,華人傳統價值觀與組織行為之關係: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研發人員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十四期,頁115-151。
10. 鄭伯壎,1990,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刊,第三十二期,頁31-49。
11. 鄭伯壎,1995a,家長威權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九期,頁119-173。
12. 鄭伯壎,1995b,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三期,頁142-219。
13. 鄭伯壎,1995c,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9期,頁119-173。
14. 鄭伯壎、莊仲仁,1981,基層軍事幹部有效領導行為之因素分析:領導績效、領導角色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中華心理學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頁97-106。
15. 鄭伯壎、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八卷第四期,頁58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