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王惠君,2005,《歷史性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文建會,臺北市。
2.王惠君,2001.10,〝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設計思維〞,《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pp2-2.3-2-2.8。
3.王惠君,2003.05,〝日本古蹟修復的哲學與技術〞,《建築雜誌》,no.69,pp59-65。4.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臺北市,pp.5。
5.王維周,2001,〝法國古蹟與文化資產保存思考與實務操作〞,《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6.中華百科全書,2005,黑格爾: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8618&htm=07-148-3910黑格爾.htm&nowpage=1。
7.台南市政府,2004,傅清琪,市政新聞,〝原台南放送局期末審查〞: http://www.tncg.gov.tw/18a.asp?ID=930315001
8.台灣廣播電台,2004:http://228.culture.gov.tw/html/center8a_12.htm
9.世新廣播電台,2004,台灣廣播事業:http://shrs.etouch8.com/story-2.asp
10.西村幸夫,2001,〝發揮創意的歷史紀念物活化與在利用〞,《古蹟活化再利用學術研討會》,台北。
11.沈福煦,1993,《人與建築》,台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pp.225。
12.沈芷蓀,2001.10,〝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設計思維〞,《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pp2-2.3-2-2.8。
13.沈永堂、廖慧萍,2002,〝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之研究〞,建築學會。
14.何炳松、呂思勉,1995,《歷史研究法兩種》,華世出版社,臺北市,P1。
15.李清志,1993.11,〝起死回生的歡樂車站-美國印第安那波里聯合車站的再利用〞,《建築師》,pp123-125。
16.李乾朗,1991.02,〝近代建築改建成美術館的可行性〞,《雄師美術》,no.240,pp111-114。
17.李永展,2004.0704,〝閒置空間如何再現風華〞,中國時報,名家專論。
18.李信佑,2003,〝宜蘭縣公路建設計畫優先順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19.邱傅舜,2003.05,〝建築的歷史、設計與保存〞,《建築雜誌》,no.69,pp38-41。
20.村松貞次郎,1991.02,〝近代建築的保存與活用〞,《雄師美術》,no.240,pp105-108。
21.阮儀三,2001.10.30,〝新竹舊城的文藝復興〞,《空間雜誌》,no.137,pp48。
22.足立裕司,2000.01.15,〝日本阪神淡路震災與歷史建築保存〞,《空間雜誌》,no.125-no.126,pp83-92。
23.邱銘珠,2003,〝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桃園。24.林方怡,1993.11,〝邁向全新的生命週期-建築再利用二例〞,《建築師》,pp116-122。
25.林柏年,2001.10.30,〝歷史的發現與舊城的再生〞,《空間雜誌》,no.137,pp11。
26.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大建築所,台中。27.林華苑,2001,〝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28.林崇傑,2001,〝轉化中的歷史保存操作機制〞,《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29.拉瑞那•亞迪莎堤,2001,〝印尼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的經驗〞,《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30.胡寶林,2003,〝古蹟、歷史建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借屍還魂或是廢物再利用?利用軀殼或是脈絡延續〞,《建築Dialogue》, pp.5057。31.洪文雄、黃俊銘,2003,《歷史建築台中州廳及台中市役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修復、再利用規劃二》,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32.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台北。33.施進宗,1993.11,〝歷史性建築之再利用-以日據時期為例〞,《建築師》,pp100-115。
34.胡寶林,2003.05,〝古蹟、歷史建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建築雜誌》,no.69,pp50-57。
35.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36.施秀芬,2003,〝台灣公營廣播電台功能性之研究─ 以警廣交通電台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37.馬以工,1983,《歷史建築》,北屋發行,臺北市。
38.孫全文, 2004,《當代建築思潮》,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臺北市。
39.孫全文,2003,《歷史建築台中放送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及修復規劃》,台中,台中市政府。
40.孫全文、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2002,《台中市政府歷史建築台中放送局保存修復調查研究及修復規劃服務建議書》,台中,台中市政府。
41.梁啟超,1984,《中國歷史研究法》,里仁出版社,臺北市,pp.45。
42.座談側記編輯部,2000.03.15,〝民間參與的地方重建-社區與歷史建築活化日本經驗〞,《空間雜誌》,no.127,pp81-88。
43.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第4卷,pp.59-72。44.徐明福,2001,〝邁向一個具有地方風格的都市保存-以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45.徐慧民,2000,〝迷宮與鏡子—歷史建築與場所的文化遊憩潛力〞,《第一屆東亞建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1232c}》。
46.徐慧民,2000,〝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工作報告(六)-台中縣豐原市、潭子鄉、神岡鄉、新社鄉災後城鄉發展與歷史建築的新適應性〞,《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工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7-29。
47.康偉民,2001,〝新加坡歷史建築的再利用〞,《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48.益田兼房,2001,〝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49.陳捷先、札奇斯欽編,1974,《姚從吾先生全集》,正中出版社,臺北市,第1冊,pp.7。
50.陳建豐,2001.08.15,〝歷史建築再利用操作程序之研究〞,《空間雜誌》,no.135,pp73-80。51.陳哲昌,〝最適防災社區管理組織之研究—以山坡地社區為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北(2002)。52.陳文苑,2004,〝台灣歷史建築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地震災區歷史建築為例〞,碩士論文,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53.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2004,《歷史建築台中放送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台中,台中市文化局。
54.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2003,《中央管播電台民雄分台舊招待所修復調查期末報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55.陳妙雲,2000,〝古蹟保存區劃設與執行機智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都所,台中。56.國立編譯館主編,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漢美圖書公司,臺北市,pp.2260。
57.郭隆德,2004.06.18,〝台灣文化表徵的建築在哪裡〞,台灣日報,第九版。
58.傅朝卿,1997,〝日治時期台灣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 pp41-59。59.傅朝卿,1997.10,〝談老屋再利用-城市文化與城市美學的動力〞,《山藝術雜誌》,no.91,pp68-73。60.傅朝卿,1993.11,〝老建築的第二春-談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建築師》,pp93-99。
61.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大, pp.5--7。
62.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大。
63.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大,pp1.1-1.16。
64.曾梓峰,〝閒置空間的文化能量〞,《文化視窗》,no.50,pp18-19。65.黃瑞茂,2001,〝文化地圖建構與地域社會活化淡水經驗〞,《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66.黃俊銘,2001.10.30,〝歷史建築、歷史街道及歷史街區指認與保存維護策略〞,《空間雜誌》,no137,pp07。
67.黃水潭,2002,〝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台中。68.黃正安,2001,〝日治時期台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69.葉龍彥,〝台灣廣播電台的業務經營〞,《台北文獻》no.120,P23-P24。
70.張旌彰,2000,〝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大建築研究所,台南。
71.張有恆,1998,〝運輸計畫評估與決策—模糊理論之探討與應用〞,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72.催生司法博物館,2004,傅朝卿:http://museum.lawbank.com.tw/action05.asp。
73.催生司法博物館, 2004,王惠君,〝專業者推動閒置空間再生的方向-從日本谷中學校〞http://museum.lawbank.com.tw/action07.asp
74.漢寶德 ,2002.4.5,〝城市文化的產業化〞,中央日報副刊。
75.蔡佩雯,2001,〝部落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大建都所,台中。76.蔡佩真,2004,〝建設公司建築企劃方案選擇之研究-以住宅方案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大建築所,台中。77.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大學建都所,台中。78.潘璽,2000.09,〝歷史建築再利用〞,《文化視窗》,no.20,pp52-59。79.潘鑫宏、楊裕富,2003.12,〝建築史詮釋模型初探〞,建築學會。
80.衛萬明、王維民、徐慧民,2004.12,〝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經營方式選擇之研究〞,建築學會。
81.衛萬明、蔡佩真,2003.12,〝建設公司建築企畫方案選擇之研究-以住宅方案為例〞,建築學會。
82.鄭仲昇,2000,〝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建都所,台北。83.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台北。84.盧建銘,2001,〝地方歷史建築的價值認定與社區營運管理的可能性〞,《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85.閻亞寧,2001,〝文化資產保存與民眾參與的台灣經驗〞,《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86.鍾溫清,2002,《嘉義縣閒置空間再利用-民雄廣播文化園區先期規劃》,嘉義縣,嘉義縣文化局。
87.劉舜仁,〝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蹺翹板原理〞,《文化視窗》,NO.20,pp24-25。88.劉銓芝,2001,〝產業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操作-以雲林虎尾糖廠為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pp2-1b13-2-1b21。
89.戴慧琪,2002,〝古蹟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之研究—以文化資產價值的論述為依據〞,碩士論文,雲科大文資所,雲林。90.戴育澤,1986,〝台灣都市中近代公共建築之維護與再利用〞,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91.顏志宏,2004,〝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德爾菲法〞,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南。92.ET today,2004,楊佩純,中市╱台中放送局修護改作「台灣山岳博物館」:http://www.ettoday.com/2003/01/10/157-1398745.htm
93.Kevin D.Murphy,2003.05,〝現代主義建築之保存與復原〞,《建築雜誌》,no.69,pp79-81。
94.PChome> 新聞 >,郝雪卿,2005,〈台中市歷史建築修復與再利用今辦說明會〉, 生活新聞:http://news.pchome.com.tw/life/cna/20030326/index-20030326114504010110.html
95.Prof.Chester Liebs, 2001,〝舊建築新生命〞,《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96.Prof.Chester Liebs,2001,〝舊建築新生命〞,《古蹟暨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錄》,台中縣。
二、英文部分
1.Ishikawa, A., Amagasa, T., Tamizawa, G., Totsuta, R., and H., Mieno,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 241-253.
2.Kazuyuki, Seldtani, and Takahashi, lwaro, 2001, A UNIFIED MODEL AND ANALYSIS FOR AHP AND ANP,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3.Klir, G.J., and B., Yuan, 1995, Fuzzy Sets and Fuzzy Log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entice-Hall Inc.
4.Lee, Jin Woo, and Soung Hie, Kim, 2001,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interdependent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sel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 (2):111-118.
5.Linston, H.A., and M., Turoff, 1975,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6.Meade, L. and J., Sarkis, 1998, Strategic analysis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 using the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 Logistics and Transpn Review, 34 (3):201-215.
7.Saaty, T.L., and M., Takizawa, 1986,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from linear hierarchies to nonlinear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8.Saaty, T.L., 1996,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9.Saaty, T.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e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