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丁邦新譯(1987)。趙元任原著。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大衛威斯納(1991)夢幻大飛行。遠流。台北。
大衛威斯納(1997)瘋狂星期二。格林。台北。
大衛威斯納(2000)七號夢工廠。格林。台北。
內政部統計年報(2006,3月)。內政統計年報-戶政司。內政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moi. gov.tw/stat/
王順民(2003年6月)。外籍媽媽vs另類混血兒。蒙特梭利,48,17-21。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與陳學志(2001)。心理學。學富文化。台北。
包美伶(1988)。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部主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
吳武典、蔡崇建、胡致芬、王振德、林幸台、郭靜姿(1995)。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台北:心理。
吳啟誠(2002)。語障兒童口語能力指標之信度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啟誠編譯(2003)B.J.Leadholm & J.F.Miller原著。語言樣本分析:威斯康辛州指導手冊。心理:台北。
李素幸(2003)。外籍新娘所產新生兒低體重及其他健康問題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1-2320-B- 309-001。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彼得柯林頓(2003)天使玩具兵。格林:台北。
林維言(2004)。台灣地區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之社會福利需求。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林寶貴,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寶貴、錡寶香(2002)。聽覺障礙學童口語述說能力之探討:語意、語法與迷走語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7-154。約克米勒(2000)發現小錫兵。和英。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高月梅、張泓(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 聽語會刊,12,36-48。張顯達(1999)。國語語法的習得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頁51-80)。台北:心理。
許洪坤(1984)。中國兒童學習國語即語言發展階段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4),219-220。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學前教師觀點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部主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
陸莉、劉鴻香(1998)。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台北:心理。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慧真譯(1990)。S. W. Olds, & D. E. Papalia著。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楊國樞、楊有維、蕭育汾(1974)。學前與國小兒童口語語言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在於楊國樞、張春興(編),中國兒童行為發展(頁143-238)。台北:寰宇。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熊鈍生主編(1981)。辭海(最新增訂本)。中華書局:台北。
劉麗容(1991)。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台北:遠流。
潘淑滿(2003)。外籍新娘、公民權與社會政策:婚姻暴力的福利概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0-2412- H-003-001-SSS。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ourtney B. Cazden原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及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部主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
錡寶香(2002)。國小低閱讀成就學生口語述說能力:語言層面的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129-175。薛承泰(2003年,7月)。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3/theme-245.htm。謝臥龍(2002)。國際婚姻中婚姻本質與性別權力關係的探討:以台灣受暴外籍配偶及其配偶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1-2412-H-017-001。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2001)。發展心理學。心理:台北。
英文
Brown, 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ung.H. (1997) The use of some DE structures in Chinese children''s narra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Symposium on Discourse and Syntax in Chinese and Formosan Languages, Taipei.
Henderick, J. (1980) The whole child new ternds in early education. London: The C. V. Mosby Company.
Hsu, J. H.(1987). A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NSC research report.
PerezGranados, D. R., & Callanan, M. A. (1997). Conversations with mothers and siblings: Young children’s semantic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3, 120-134.
Tomasello, M., Conti-Ramsden, G. & Ewert, B.( 1990). Young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with their mother and father : Differences in breakdown and repair.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7 ,1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