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崔峨嵋
研究生(外文):Er-Mei Chui
論文名稱:課室裡的春天—資訊科技融入幼兒語文課程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pring in the Classroom – Action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Language Curriculum for Kindergarten Children
指導教授:梁珀華梁珀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h-Hwa 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幼兒語文同儕互動行動研究資訊科技融入語文教學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searchemergent literacypeer interac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language curr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1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結合幼兒教育理論與實際課程規劃,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藉由觀察、訪談、文件資料的蒐集分析,探究幼稚園教師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合至幼稚園主題教學的語文課程中,引導幼兒使用與主題結合的資訊科技資源,以更多元的學習方式去探索與學習語文課程內容。
而研究的歷程與所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教師資訊科技融入語文教學之歷程包含了四個階段:「我是大哥哥大姐姐」、「奇妙的葉子」、「老鼠娶新娘」、「米的故事」;在每個階段中,教師嘗試將資訊科技資源與主題課程結合,並進行相關的電腦角落規劃,以提升幼兒語文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此外,教師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並藉由突發事件的機會教育,與增加幼兒的互動機會,讓幼兒學習問題解決的方式。
二、在資訊科技融入語文課程中,教師所遭遇的困難包括了軟硬體設備相關問題與教師教學相關問題,教師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因應策略與解決方法。
三、教師在行動研究歷程中利用資訊科技引導幼兒故事小書的創作,有助於幼兒之故事理解與習寫,而其中教師考慮同儕學習及幼兒舊有的學習經驗的成人鷹架支持,有助於幼兒之讀寫萌發。
四、幼兒們很喜歡以各種不同的活動方式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且能夠在教師的協助下上網找資料,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來解決問題。而幼兒在電腦角的行為反應有兩個主要部份:口語互動與肢體行為。基本上,幼兒喜歡電腦角活動但不喜歡獨自在電腦角玩,在電腦角會與同儕討論並互相指導,也偶爾會有推擠行為發生。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pply education theories into practice b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language curriculum at 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room in Taichung City. The teacher, as a researcher, using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 document/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how a kindergarten teacher can tak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learning.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1.On the basis of theme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hallenges the teacher faced, this action research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In each phases,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are documented and recorded.
2.Challenges the teacher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urriculum can be concluded into two parts: hardware and software problems, and teaching related problems.
3.For young children, the self-made storybooks and the teacher’s scaffolding were helpful in their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In addition, the creation of self-made storybooks can facilitate young children’s emergent literacy.
4.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urriculum were positive, and were able to use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They are also capable of searching data on the internet under the teacher’s assistance. Young children’s reactions to the computer corner are concluded into two parts: verbal interactions, and gesture responses. Basically, they were fond of the computer corner but did not like to play alone at the computer corner, and tended to discuss and tutor other in the computer corner, while occasionally exhibiting bullying behavior at the computer corner.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次-------------------------------------------------------------------------------------Ⅳ
表目次----------------------------------------------------------------------------------Ⅵ
圖目次----------------------------------------------------------------------------------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5
第二節 幼兒語文學習發展與資訊科技的關係--------------------------------12
第三節 科技環境中幼兒同儕互動與語文學習的關係-----------------------27
第四節 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學習軟體-----------------------------------------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理論與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38
第三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檢證-----------------------------------------------------45
第四章 課室裡的春天—大象班資訊科技融入幼兒語文課程實況
第一節 大象班資訊科技融入幼兒主題教學歷程-----------------------------54
第二節 聚焦—故事小書------------------------------------------------------------95
第三節 電腦角的同儕互動-------------------------------------------------------112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3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一節 教學相長~結論----------------------------------------------------------128
第二節 指日可待~建議----------------------------------------------------------133
第三節 誠實面對~省思----------------------------------------------------------13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39
英文部分----------------------------------------------------------------------------145


附錄
附錄一 主題課程「我是大哥哥大姐姐」領域計畫------------------------148
附錄二 主題課程「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活動規劃表---------------------149
附錄三 主題課程「奇妙的葉子」領域計畫---------------------------------151
附錄四 主題課程「奇妙的葉子」活動規劃表------------------------------152
附錄五 主題課程「老鼠娶新娘」領域計畫---------------------------------154
附錄六 主題課程「老鼠娶新娘」活動規劃表------------------------------155
附錄七 主題課程「米的故事」領域計畫------------------------------------157
附錄八 主題課程「米的故事」活動規劃表---------------------------------15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郁琳(2001)。幼兒電腦教學:觀點論。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9,445-64。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a)。資訊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敏(1998)。幼兒電腦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支紹慈(1999)。合作學習在華僑高中資訊應用學程實施成效的探討。2005/8/2取自:http://www.nocsh.tpc.edu.tw/comhigh/Comhighknow/comhighreference/chli /terature05.htm。
冰子(1999)。兒童文學表達形式的比較。發表於「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廿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主辦,臺北,111-115。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208,1-15。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江惜美(2001a)。資訊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47-51。
江惜美(2001b)。高互動作文教學。發表於「全球華人科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主辦,1208-1232。
江紹祥(2002)。資訊科技與幼兒教育。現代幼師,38,1-2。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
沈添鉦等(1997)。全語言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佳宜(1998)。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例。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玲(1995)。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佩純(2004)。一位初任教師在幼稚園實施全語言教育的歷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昭宜(2002)。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林岳蓉(2005)。幼兒聽電子童書之歷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柔蘭(2003)。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芬(1998)。從幼教老師電腦網路使用現況與需求探討幼教老師專業成長的管道。幼兒教育年刊,10,91-106。
林慧芬(2002)。學前兒童第二語言發展之個案研究。發表於「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主辦,台北。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計惠卿(2002)。以網路學習環境作為落實課程統整的著力點。教育研究資訊,10(2),465-86。
洪文瓊(1999)。廿一世紀的兒童文學—多媒體化、非線性化、網路化。台灣•兒童•文學,21-24。臺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洪美慧(2001)。為國語教學把脈,翰林文教雜誌,19,6-8。
洪莉竹(1996)。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45-52。
洪福財(2001)。幼兒與電腦。2006/5/6取自:
http://www.soyong.com.tw/education/8/8u/8up/8up_1.htm
宣崇慧(1999)。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學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517-576。台北:學富。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珀華(2001)。幼稚園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結案報告(NSC 89-2413-H-324-008)。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34(3),1-10。
陳怡玲(2002)。從托育政策談幼教人員資訊素養-以台中縣立案托兒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鳳(2004)。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琴(1994)。幼兒園裡注音和寫字的問題。幼教資訊,41,17-22。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光佑文化。
陳榮清(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燕鶴(1993)。國小注音符號教學的探討。教師天地,67,31-33。
陳韻予(2002)。兒童參與網路童書創作之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哲銘。(2004)。視覺語言—葉子魚。台北:義海。
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信銘(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教學新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愷銘(2003)。線上學習融入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意舒、王珮玲、黃麗嬌、李靜曄、黃翠響(1990)。學前寫字及注音符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國語文的學習影響研究。教師天地,48,62-65。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教育,41,16-25。
張靜嚳(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5。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21-28。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4/9/3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3)。修正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科目及學分審核原則為「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2004/10/3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ii13 03/rules/charlier-14.htm。
教育部(2004)。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2004/10/16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ii1303/rules/charlier-6.htm。
楊佩芬(1999)。從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理論探討超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網路教學應用,12,42-63。
廖衾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鄭秀琴(1992)。南陽國小一年十七班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臺中師院進修班學生獨立研究專輯,1,175-192。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蔡玲婉(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64-79。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1(3),15-3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淑蔚、楊惠芬、陳玉專(2003)。幼兒語文融入電腦教學。發表於「幼保實務與理論之對話-幼兒藝術教育研討會」,69-76。
蔡曉楓(2004)。由社會建構論看我國的國語文閱讀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60,38-45。
龔建昌(2002)。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謝政燿(2003)。Big6技能融入主題式學習網路化教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惠君、邱貴發(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37-45。
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471-77。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39。
羅銘辰(1996)。兒童電腦遊戲觀。新幼教,9-11。
蘇俊欽(2004)。擴增實境應用於中文注音符號學習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蘭(2001)。國語注音符號教學的金手指。台南:翰林。
翻譯著作
史德曼文•圖,洪妤靜譯。(1999)。我的天才老爸。台北:格林。
洪月女譯(1998),Goodman, K.S.原著。談閱讀。臺北:心理。
李連珠譯(1998),Goodman, K.S.原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原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Campbell等原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遠流。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8),Newman原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湯米狄波拉文•圖,謝佩璇譯。(2001)。白鴿少年。台北:格林。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 B. 原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心理。
謝美慧譯(2001),Patricia G. Ramsey原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桂冠。
光碟
小丸子ㄅㄆㄇ(CD-ROM)。(1997)。台北:草莓資訊
小朋友大導演(CD-ROM)。(1998)。台北:神通電腦。
小種籽「我是大哥哥大姐姐」(AVCD)。(2005)。台北:世一幼教。
小種籽「奇妙的葉子」。(AVCD)。(2005)。台北:世一幼教。
小種籽「老鼠娶新娘」(AVCD)。(2005)。台北:世一幼教。
小種籽「米的故事」(AVCD)。(2005)。台北:世一幼教。
無米樂(DVD)。(2005)。台北:中映電影。
小宇宙Microcosmos。(DVD)。(1996)。台北:齊威國際。


外文部分
Anderson, C. (2000).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Try it, you’ll like it! Reading Teacher, 54(3), 258-259.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 32-42.
Clements, D.H., Nastasi, B.K.,&Swaminathan, S.(1993). Young children and computers: Crossroaads and directions from research.Young Children, 48(2), 56-64.
Clements, D. H. (1994).The uniqueness of the computer as a learning tool: Insight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J. Wright & D.Shade (Eds.), Young Children: Active learners in a technological age. Washgon, D.C.:NAEYC.
Clements, D. H., & Sarama, J. (2002).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6), 340-343.
Cassell,J.,Ananny,M. (2000). Shared reality: Physical collaboration with a virtual peer, ACMCHI2000, 259-260.
Chambless,J.R., & Chambless,M.S. (1994). The impac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on reading/writing skills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Reading Improvement, 31(3), 151-155.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2).The jasper series as an examples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ory, program,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dat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3), 291-315.
Cassidy, J., & Asher, S. R. (1992).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3, 350-365.
Daiute, C. (1985). Writing and computers, MA: Addison Wesley.
Dam, L. (1995). Learner autonomy 3: From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 Dublin: Authentik.
Danae, S., & Victor,B. (2001). Classroom Collaboration in the Design of Tangible Interfaces for Storytelling,3(1), 482-489
Davis, B. C., & Shade, D. D. (1994). Integrate, Don’t Isolate! Computers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Report No:EDO-PS-94-1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6991)
Freeman, N. k., & Somerindyke, J. (2001). Social play at the computer: Preschoolers scaffold and support peers’ computer compet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ldhood Education Annual,5(34), 203-213.
Geoffrey, E. M. (2000). 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Hartup, W. W. (1991). Hav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keeping friends: Relationships as educational context. Early Report, Center for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1), 1-4.
Haugland, S.W. (1992). The effect of computer softwar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gain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hildhood
Education, 3, 15-30.
Haugland, S. W., & Wright, J. L. (1997). Young children and technology: A world of discovery.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augland, S. W. (2000). Early Children Classrooms in the 21st Century: Using Computers to Maximize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55(1), 12-18.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1989). Insrt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3rd ed.). NY: Macimian.
Holec, H. (1981).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Hooper, S.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0(3), 21-38.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Rraw-Hill.
Jones, M. & Liu M. (1997). Introducing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o young children: a case study of how two-year-olds interact with the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hildhood Education,8(4), 313-343.
Katz, L. G., & Chard, S. C. (1989).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Klomes, J. M., & Mott, M. S. (2001). The synthesis of writing workshop and hypermedia-authoring grade1-4.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3(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58043).
Ladd, G. W.,& Coleman, C. C. (1997). Children''s classroom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school attitudes:Concurrent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8(1), 51-66.
Lemerise, F. A. (1997). Patterns of peer acceptanc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reputation in mixed-age preschool and primary classroom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43(2), 199-218.
Liang, Poh-Hwa., & Johnson, J. (1999).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early literacy through play.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15 (1), 55-63.
Littlewood, W. (1999).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 21 (1), 71-94.
Liu, M. (1996).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pre-kindergarten children use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multimedia software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hildhood Education,7(1-2), 71-92.
Martin-Kniep, G. O., Feige, D. M., & Soodak, L. C. (1995).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 expanded view of an abused idea.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0(3), 227-249.
McMaster, J.C. (1998).“Doing”literature: using drama to build literacy. Reading Teacher, 51(7), 574-584.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Use, 23(3), 40-42.
NAEYC (1996). NAEYC position statement: Technology and young children-ages three through eight. Young Children,51(6), 22-23.
Neuman, S.B., Copple, C., &Bredekamp, S. (2000).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EAYC.
Rhee, M.C., & Bharnagri. (1991). Four-year-old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s when playing with a compu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2466).
Santrock, J. W. (1998). Adolescence.(7th ed.).New York:Mc Graw-Hill.
Strickland, K. (1995). Literacy, not label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39。
2.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471-77。
3. 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4.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5. 蔡曉楓(2004)。由社會建構論看我國的國語文閱讀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60,38-45。
6.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1(3),15-30。
7.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8.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9.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21-28。
10. 張靜嚳(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5。
11.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 陳燕鶴(1993)。國小注音符號教學的探討。教師天地,67,31-33。
13.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1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15.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學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