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6: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欣瑩
研究生(外文):Xin-Ying Lin
論文名稱:發展遲緩兒童家長運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s Parents Using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 System-Example of Taoyuan.
指導教授:陳東陞陳東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Sh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早期療育服務早期療育發展遲緩兒童
外文關鍵詞: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early interventiondevelopmental dela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18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運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的情形及影響服務使用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以桃園縣早期療育機構為研究的樣本,也就是以目前已為發展遲緩兒童及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作為普查的對象,採用問卷的方式進行研究,共得有效樣本222份。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在各項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的現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長第一次發現兒童有發展遲緩的年紀大部分都集中在一歲左右,但是第一次使用早期療育服務的平均年齡卻在三歲左右。服務訊息來源以醫療單位為主。
二、 發展遲緩兒童家長使用各項早期療育服務的因素
歸納整理各項早期療育服務知道並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有幫助、符合申請資格、專業人員的建議、時間可以配合、方便取得訊息等。知道未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不需要、不知由何處取得訊息、資格不符、時間無法配合、交通不便等。
三、 發展遲緩兒童個人特質及家庭特質在各項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的差異情形
1.兒童性別
在申請身心障礙手冊以女生的使用率為高;而家長個別諮商的部份則以男生的使用比例為高。

2.遲緩類別
心理社會發展遲緩的幼兒使用的比例最高。
3.母親年齡
母親年齡以40至50歲使用服務的頻率最多。
4.父親年齡
父親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使用服務的頻率最多。
5.母親學歷
以母親學歷為大學以上(專題演講、交通方面的服務)使用服務為最多。
6.父親學歷
父親學歷為大學以上(交通方面的服務)者為最多。
7.家庭收入
以中、高收入(30,000~60,000元)的家庭使用比率為最高。
The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study of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s parents using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 system and the factor that affect the utiliza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early time nurtures organization at Taoyuan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it takes the parents who have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or doubtful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as the subj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ll have 22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sampl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A.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 utilization situation
This result of study shows, most parents find the first time that children were slow in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 about age 1, but it is about age 3 to use treating and breeding the mean age served in early day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formation was mainly gain from the medical unit.
B. The factor about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s parents using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 system.
  For the parents who had known about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s and used the services ,the reasons are:it’s helpful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are eligible ,profession personnel recommended ,good timeschedule. For the parents who have known about the information and chosen not to use ,the reasons are:not necessary ,do not know how to apply ,qualification unsuitable, bad time schedule ,and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etc.
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families do affect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therapy utilization.
1. Children''s sex
Apply for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obstacle manual as the height with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girl student; and boys get the height ratio of individual consultation service.
2. The assortment of developmental delay
The proportion that psychological social development infant using service is highest.
3. Mother''s age
Mother''s age uses the most frequency served with 40 to 50 years old.
4. Father''s age
Father using the most frequency served above the age of 50.
5. Moth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other''s academic credentials, use and serve for being most for the upward the university (special lecture, service of the traffic).
6. Fath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ather''s academic credentials, for the upward the university (service of the traffic) person for being most.
7. Family’s Income
Use the rate for being highest by high or middle family of income ( NT 30,000~60,000).
目 錄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謝誌------------------------------------------------------------------------------VII
目錄-----------------------------------------------------------------------------VIII
圖表目錄--------------------------------------------------------------------------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早期療育的探討-----------------------------------------------------10
第二節 發展遲緩兒童的定義-----------------------------------------------25第三節 我國早期療育服務實施的內涵-----------------------------------36
第四節 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相關因素探討--------------------------------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樣本--------------------------------------------------------------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2
第四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特性描述--------------------------------------------67
第二節 早期療育服務使用情形--------------------------------------------74
第三節 早期療育服務使用因素探討--------------------------------------93
第四節 早期療育服務使用差異分析------------------------------------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2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24
二、西文部分-------------------------------------------------------------------131
附錄
附錄一 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運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之調查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專家效度問卷------------------------------------135
附錄二 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運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之調查問卷-136
表目錄
表4-1-1 發展遲緩兒童個人特質分析表---------------------------------69
表4-1-2 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特質分析表---------------------------------72
表4-2-1 目前在學前特殊機構收托情形表------------------------------75
表4-2-2 目前在ㄧ般學前教育機構收托情形表------------------------77
表4-2-3 早期療育服務使用情形分配表---------------------------------87
表4-2-4 各項早期療育服務使用時間表---------------------------------88
表4-2-5 第一次使用早期療育服務年齡表------------------------------89
表4-3-1 收托於學前特殊機構因素表------------------------------------93
表4-3-2 ㄧ般學前機構使用因素表---------------------------------------94表4-3-3 政府單位經濟補助使用因素表---------------------------------95
表4-3-4 民間單位經濟補助使用因素表---------------------------------95
表4-3-5 身心障礙手冊使用因素表---------------------------------------96
表4-3-6 收容服務使用因素表---------------------------------------------96
表4-3-7 專題演講使用因素表---------------------------------------------97
表4-3-8 家長個別諮商與輔導使用因素表------------------------------98
表4-3-9 家長成長團體使用因素表---------------------------------------98
表4-3-10 參觀相關的家長組織使用因素表------------------------------99
表4-3-11 親子聯誼活動使用因素表--------------------------------------100
表4-3-12 獲知各項相關服務訊息使用因素表--------------------------100
表4-3-13 電話諮詢專線服務使用因素表--------------------------------101
表4-3-14 交通方面的服務使用因素表-----------------------------------101
表4-3-15 居家照顧及短期照顧服務使用因素表-----------------------101
表4-4-1 發展遲緩兒童個人特質、家庭特質與早期療育服務使用
情況摘要分析表--------------------------------------------------105表4-4-2 母親年齡與ㄧ般學前教育機構使用情況表-----------------106
表4-4-3 家庭收入與民間單位的經濟補助使用情況表--------------107表4-4-4 兒童性別與身心障礙手冊使用情況表-----------------------108
表4-4-5 母親學歷與專題演講使用情況表-----------------------------109
表4-4-6 兒童性別與家長個別諮商與輔導使用情況表--------------110
表4-4-7 遲緩類別與家長個別諮商與輔導使用情況表--------------110
表4-4-8 母親學歷與家長個別諮商與輔導使用情況表--------------110
表4-4-9 家庭收入與家長個別諮商與輔導使用情況表--------------111
表4-4-10 家庭收入與家長成長團體使用情況表-----------------------111
表4-4-11 家庭收入與親子聯誼活動使用情況表-----------------------112
表4-4-12 母親年齡與電話諮詢專線服務使用情況表-----------------113
表4-4-13 父親年齡與電話諮詢專線服務使用情況表-----------------114表4-4-14 家庭收入與電話諮詢專線服務使用情況表-----------------114
表4-4-15 母親年齡與交通方面的服務使用情況表--------------------115
表4-4-16 母親學歷與交通方面的服務使用情況表--------------------115
表4-4-17 父親學歷與交通方面的服務使用情況表--------------------115
表4-4-18 母親年齡與居家照顧及短期照顧服務使用情況表--------116

圖目錄
圖2-1 早期療育服務流程圖-----------------------------------------------44
圖2-2 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服務流程圖-----------------------------45
圖2-3 早期療育鑑定中心服務流程圖-----------------------------------46
圖2-4 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流程圖-----------------------------------47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60
圖3-2 本研究之實施程序圖-----------------------------------------------65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7)。台灣省社會福利手冊。省政府社會處。
台北師範學院研究小組(2000)。學前特殊教育問題研究。臺北: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台北市社會局第三科(1998):讓「愛」飛起來-漫談早期療育。福利社會雙月刊,69,26-27。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2000)。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工作手冊。臺北:內政部兒童局。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1997)。臺北市八十七年度發展遲緩兒童個案管理服務執行成果報告。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1999)。中美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內容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256-290。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王天苗(1995)。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支援實施成效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5-103。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21-44。
王天苗(1997)。規劃早期服務-跨單位間之協調與合作。臺北市推廣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服務研討會成果報告,14-17。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王慧儀(1999)。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資源實務手冊。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王淑娟、林欣瑩(1999)。特殊幼兒保育。臺北:啟英。
王文科、徐享良、洪榮照、胡永崇、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杞昭安、謝建全、黃世鈺、陳訓緯(1994)。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尹麗芳(2001)。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學校與家庭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石曜堂(1994)。從兒童福利法談我國的早期療育制度。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國際研討會手冊,19-23。
江亮演(1994)。身心殘障者早期療育之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165-173。
余鎮軍(1997)。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現況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沈慶盈、蔣明珊(2000)。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體系之運作困境與整合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111-149。
吳盈慧(2004)。落實多元文化-協助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幼教資訊,161,16-18。
吳武典、蔣興傑(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51-73。
李侃璞(1990)。成年智障者年老父母之需求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周月清(199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45-66。
周欣穎(1993)。特殊兒童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及影響特殊兒童家庭適應能力因素之分析。學生輔導通訊,24,7-13。
周玟琪、葉琇珊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臺北:五南。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4),7-12。
林玉萍(2001)。從事早期療育醫師與治療師對發展遲緩的認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林惠芳(1993)。智障兒童家庭福利服務供需性研究-以臺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惠芳(1997)。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介紹。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大會手冊,40-45。
林惠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社會福利,134,62-64。
林惠芳(2000)。民間療育機構與政府單位的分工與合作-以台灣為例。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舉辦的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臺北。
林貴美(1993)。特殊幼兒的早期介入方案。國民教育,33,1-7。
林麗英(1998)。發展障礙須及早治療。社會福利,134,59-61。
林麗玲(1994)。燒燙傷兒童社會支持系統與福利需求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孟瑛如(1997)。學前特教開步走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新幼教,15,4-9。
洪素英(1999)。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生活素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貢明娟(1999)。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資源實務手冊。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高麗芷(1997)。早期療育手冊(一)。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莊竣博(2000)。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庭關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莊凰如(199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轉介中心實驗計劃評估。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世鈺(1997)。特殊幼兒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美涓(1997)。早期療育的重要性。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習會大會手冊,14-20。
黃淑文(2001)。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後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麗娥(1999)。臺北市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曹玲玲(1998)。特教教師在早期療育中扮演的角色。特殊教育季刊,66,1-3。
陳玉華譯(1988)。人類發展學(下冊)。臺北:華杏。
陳明賢(2000)。早期療育整合服務實施方案評估-以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麗芬(2000)。公立托兒所推動早期療育相關服務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天威主編(1994)。學齡前特殊兒童家長手冊通報、安置暨早期療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製。
許昭瑜(2002)。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介入方案之執行暨評估研究-以臺北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臺北:五南。
梁惠芳(1991)。顏面傷殘兒童的生活適應與福利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馮瑜婷(1993)。住院病童家庭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葉淑娙(1996)。早產兒父母親的壓力與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葉淑文(1999)。心智障礙兒童家長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秀玉(2001)。社會工作者與行政主管對早期療育服務社會工作者角色期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張秀玉(2002)。影響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轉介政策執行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7,329-341。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北:揚智。
張美珍(1997)。早期療育手冊(一)。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張英鵬(1998)。早期療育手冊(二)。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張嘉妤、蔡淑桂、蘇錫全、曾純瓊與吳美珠編著(2001)。特殊幼兒教育。臺北:永大。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第145屆學術演講會論文摘要,花蓮。
郭煌宗(1998)。麻煩小天使-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治療教育。臺北:遠流。
郭煌宗(1999a)。烙印--談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醫望,12,58-61。
郭煌宗(1999b)。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資源實務手冊。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郭蒨茹(1991)。淺談障礙嬰幼兒早期療育教學模式。特教園丁,7(2),19-23。
曾麗玲(1996)。影響殘障福利服務使用因素之探討-以宜蘭縣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傅秀媚譯,Bowe, F. G. 著(1998)。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臺北:五南。
萬育維(1995)。我國早期療育制度規劃之研究。臺北:內政部社會司。
黃源協(1992)。臺北市老人對政府醫療福利資源的認知、運用與需求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楊玲芳(2000)。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者執行工作內涵與困境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雷游秀華(199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之推動與規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究會大會手冊,2-13。
鄒國蘇(1997)。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工作。臺北市推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會議手冊,3-9。
歐姿秀(1998)。福利服務介入對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淑桂(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的親職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23-27。
魏瑛勳(2002)。智能障礙者之照顧者支持團體成效之探討。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玉蓮(2003)。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之師資知能、需求與問題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工作暨親職人員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中。
廖榮利(198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臺北:五南。
賴慧貞、潘文弘、徐弘正、吳坤霖、許國敏(1993)。台灣早期療育資源探討。復健醫學雜誌,21,125-132。
謝淑珍(2002)。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羅惠玲(1996)。一般及發展遲緩幼兒父母對托兒所收托發展遲緩兒童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多元化托兒服務計畫」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羅湘敏(1998)。早期療育手冊(二)。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二、西文部分

Allen, K. E.(1992). The exceptional child: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lbany, New York:Delmar.
Anderson, J. G.(1973). Demographic factors affecting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A causal model. Medical Care, 11(3),104-120.
Bass, D. M., & Noelker, L. S.(1987).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elder’s use of in-home services:An expand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8(6),184-196.
Baily, E. J., & Bricker, D.(1985). Evaluation of a three year early interven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Quarterly,5(2),52-65.
Bailey, D. J., & Wolery, M.(1992). Fundamentals of early intervention,Teaching infantsand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olig, R., Brown, R. T. , & Kuo J. H.(1992). A comparison of never-hospitalized and previously hospitalized adolescence: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al. Adolescence,27(105),227-234.
Bowe, F. G. (1999). Birth to five: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nd ed.). 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Bricker, D.D.(1986). An analysis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Rttenda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R.J. Morris & B. Blatt(Eds.), Special education:Research and trends (pp.28-65). New York:Pergamon ress.
Combs, M. F. (1984). Early active intervention upon areas of development in the Down’s syndrome chil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46590).
Connis, R. T. (1979). The effects of sequential picturial cues,self-recording and praise on the job-task sequencing of retarded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2,355-361.
Cormany, E. E. (1992). Meeting the needs of parent of preschool handicapped children through increased support services(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 ED354671).
Guralnick, M. J. (1990). Peer intera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nhandicapped children’s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H. Foot, M. Morgan, & R. Shute(Eds.), 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pp.275-350). Sussex,England:Wiley.
Guralnick, M. J. (1997). Second-Gener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Guralnick, M.J.(Ed.)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Baltimore:Brookes Pub.
Hughes, J. N., & Hall, R. J. (1987). A proposed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School Psychology,2,247-260.
Kaczmarek, L. A.(1990). Teaching spontaneous language to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handicaps:A matrix model.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5(3),60-169.
Krout J. A. (1985). Service awareness a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1(1),47-63.
Long, D. D. (1984).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dified 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 to a reading program for preopertional chil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69132)
Mark A. F., Carolyn F.S. & Steven B. (1987). An empirically-based assess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provision and utiliz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60,811-821.
Meisels, S. J. (1989).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in the nine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451-460.
Reid, W. J., & Epstein, L. (1972). Task-Centred Casework.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ittenhouse, R. K. et al. (1989). Implementing Early Intervention:Determining Eligibility for Specialized Intervention, Tingey, C.ed.
Savage, T., & Culbert, C.(1989). Early intervention:the unique role of nurs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5,339-345.
Shonkoff, J., & Meisels, S.(1990).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n S. Meisels & J.Shonkoff (ed.).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3-3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eonsson, R. J. (1990).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even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15),124-134.
Weiss, R.S.(1980). Research in early intervention. In S.L.Odon & M.B.Karnes(Eds.).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An empirical base (pp89-108).Baltimore:Paul.H.Brookes.
http://home.pchome.com.tw/education/je12ffery/spe029.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淑桂(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的親職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23-27。
2. 張秀玉(2002)。影響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轉介政策執行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7,329-341。
3.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4. 曹玲玲(1998)。特教教師在早期療育中扮演的角色。特殊教育季刊,66,1-3。
5. 孟瑛如(1997)。學前特教開步走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新幼教,15,4-9。
6. 林麗英(1998)。發展障礙須及早治療。社會福利,134,59-61。
7. 林貴美(1993)。特殊幼兒的早期介入方案。國民教育,33,1-7。
8. 林惠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社會福利,134,62-64。
9.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4),7-12。
10. 周欣穎(1993)。特殊兒童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及影響特殊兒童家庭適應能力因素之分析。學生輔導通訊,24,7-13。
11. 周月清(199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45-66。
12. 吳武典、蔣興傑(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51-73。
13. 吳盈慧(2004)。落實多元文化-協助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幼教資訊,161,16-18。
14. 沈慶盈、蔣明珊(2000)。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體系之運作困境與整合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111-149。
15. 江亮演(1994)。身心殘障者早期療育之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16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