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9: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柏宏
研究生(外文):chen bo hong
論文名稱:消逝中的主體意識
論文名稱(外文):Self-Consciousness is Gradually to Disappear
指導教授:柯適中柯適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留白自我意識環境
外文關鍵詞:remains blankself-consciousnessenviron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中文摘要

  環境不斷的影響、分化我們的主體意識,而主體也為了配合環境,不得不有所變異,在妥協的瞬間,自我已被環境所吞噬,究竟何者才是真實的自我,或許連自身都無法得知。從出生以來,我們即和環境共體共存,環境塑造成自身獨有的人格,但要背棄被吞噬的事實而找尋個人真實的靈魂聲音,又談何容易!主體意識不斷的在體內游移,我們唯有脫離現實,從潛意識、夢境、或過去的成長歷程中,找尋它曾經停留過的軌跡。

  隨著時間的異同,畫面中對於自我的詮釋亦有所轉變,而本篇論文〈消逝中的主體意識〉中,將以筆者2003至2006年間的作品作論述,並依畫面中的特點作歸納、分析。在章節部分:第一章說明了創作的動機、目的、方法。第二章以個人的生長背景、創作時的心路歷程為主,在第三、四章裡,將筆者的作品拆解為主體與背景(即個人與環境)作說明,在主體部份,依創作風格裡分作對肢體的斷裂、主體的空白兩部份。在背景部份,則分為圖象式的拼貼構成以及線性纏繞兩部份。在每一章節裡,均舉例具有相關風格的藝術家與個人的創作作品作交叉比對。而在第五章中,將筆者的作品做整件單一的論述,最後一章節為結論。
關鍵字:留白,自我意識,環境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influence and split up one’s self-consciousness. However, in order to sustain in the environment, one’s self also has to change accordingly. At that instant of compromise, the self is absorbed by the environment. Perhaps even one’s self is not able to identify which is the “real self.” People coexist with the environment since birth, and the environment have molded each person’s unique personality. 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to abandon the fact that the self is absorb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pursue the individual real soul. Self-consciousness continues to be vagrant in one’s body, and one can only search for its trails by separating from the reality and looking into one’s subconsciousness, dreams, or past experiences.
As time changes, the author’s self-interpretation in his work also changes. This paper < Self-Consciousness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 examines the author’s work from 2003 to 2006 and also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illustration.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e, the goal, and the method of cre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his 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perform explanation by separating the author’s work into the main body and the background (i.e.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body section has two parts: the fracture of the physical body and the blankness of the mind. The background section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imagery collage creation and the linear intertwining. In each chapter, there are examples of artists with similar styles and also comparative analyses with the author’s work.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uthor’s work in a holistic manner and serves as the conclusion.
Keywords: remains blank, self-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
誌謝          iv
目錄          iiiv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1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創作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自我
2.1自我的存無         4
2.2多樣化的人格面具      6
2.3環境與夢境的分食       10
2.4小結                        17
第三章 主體
3.1軀體 18
3.1.1「身體意象」的創作藝術家 18
3.1.1.1身體幻夢 弗‧德     18
3.1.1.2死亡的瞬間 維里柯維克     19
3.1.1.3撕裂的意象 達多    22
3.1.2一切由自畫像開始     24
3.1.3皮下的表象    25
3.1.4肢體的切割     27
3.1.5個人創作特質   29
3.2留白 32
3.2.1運用留白的藝術家     32
3.2.2留白的意涵     37
3.2.3個人的留白意涵    39
第四章 背景
4.1拼貼 44
4.1.1拼貼式的運用     44
4.1.2創作藝術家     45
4.1.3多點透視的時間性      48
4.1.4影像     52
4.1.5個人創作特質   54
4.2自動性 58
4.2.1現實與潛意識間游離的藝術家     58
4.2.2描繪潛意識的素描     61
4.2.3個人創作特質     64
第五章 作品敘述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 于而彥譯,Michael Jacobs著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之父》 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2000
2. 王玉齡譯,Jean Luc Chalumeau著 《藝術解讀》 台北:遠流 1996
3.王林,《藝術型態學》 台北:亞太 1993
4. 王秀滿譯,Pam Meecham and Julic Sheldon著 《現代藝術批判》 台北縣:韋柏文化國際,2003
5.王麗娟譯,Adam Phillips著 《恐懼與專家─亞當.菲立普論精神分析中的互動關係》 台北:究竟
6. 余珊珊譯,Herschel B  Chipp著 《現代藝術理論》 台北:遠流,1993
7.李家祺等,《帕洛克.美國滴彩畫大師》 台北:藝術家 2001
8.何懷碩,《創造的狂狷》 台北縣:立緒文化 1998
9. 吳瑪俐譯,Will Rotzler著 《物體藝術》 台北:遠流 1991
10. 周麗蓮譯,Harold Rosenberg著 《拆/解 藝術》 台北市:遠流,1998
11. 胡榮、王小章譯,Geroge Herbert Mead著 《心靈、自我與社會》 台北:桂冠 1995
12.施淑萍,《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素描與水彩》 台北市:文建會 2003
13.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尚.杜布菲回顧展1919-1985》 台北市:史博館 1998
14.張心龍譯,Clement Greenberg著 《藝術與文化》 台北:遠流 1995
15. 陳其徳、張彌彌譯,Lean─Luc Chalumeau著 《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 台北:藝術家 2002
16. 陳宣良譯,Sarter J P著 《存在與虛無》 台北:桂冠 1990
17. 陳品秀譯,David Sylvester著 《培根訪談錄》 台北:遠流 1995
18.張桐瑀,《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台北:高談文化 2005
19. 黃麗娟譯,Roboret Atkins著 《藝術開講》 台北:藝術家 2000
20. 湯皇珍譯,Marc Le Bot著 《身體的意象》 台北:遠流 1996
21.湯禎兆,《俗物圖鑑:流行文化裡的日本》 台北市:商業週刊 1998
22.曾長生,《里維拉.墨西哥壁畫大師》 台北:藝術家 2003
2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 台北:淑馨 1992
24. 傅嘉琿譯,Eddie Wolfram著 《拼貼藝術之歷史》 台北:遠流 1992
25.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 台北市:藝術家 1998
26. 劉惠媛譯,John Berger著 《影像的閱讀》 台北市:遠流 2002
27. 賴其萬、符傳孝譯,S.Freud著 《夢的解析》 台北:志文 2000
28.羅丹 口述.葛塞爾筆記,《羅丹藝術論》 台北:雄獅 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