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中文部分
1.文崇一 (1988)。台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乙種第20號。
2.文崇一 (1990) 。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3.王文科 (1999)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4.牛保強 (1996) 。大學生的價值觀、生活型態與音樂偏好關係之研究。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5.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1997) 。休閒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加藤俊秀 (1989) 。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7.行政院主計處 (1995) 。台灣地區國民生活型態與倫理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8.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996) 。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9.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998) 。青年的生活價值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10.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998) 。暑期青少年休閒活動營隊之成效調查。台北。青輔會。
11.行政院、考試院 (2000) 。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行政院台八十九人政考字第200810號函、考試院八九考台組貳一字第09025號 函會同發布。
12.行政院主計處 (2001) 。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3.行政院 (2002)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休假改進措施。行政院九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院授人考字第0910046092號函。
14.何福田、蔡培村 (1989) 。青少年的休閒教育。師友。
15.何福田 (1989) 。青少年休閒輔導理念的建立與實務之規劃。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6.何福田 (1990) 。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7.李明宗 (1992):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台北:地景公司出版部。
18.李明榮 (1997):從生活形態看休閒文化的演進。師友。
19.李明榮 (2000):談休閒活動的意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
20.李茂興 (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宏智文化
21.李鐵生 (1996):社區居民休閒行為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社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2.邱金松、謝智謀、吳智濱 (1990):台灣地區國民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23.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誠數位科技。
24.吳英偉、陳慧玲譯 (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25.林文忠 (1978):談休閒活動的分類與範圍。國民體育季刊。26.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27.林清山 (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28.林東泰 (1992):休閒覺知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研究學刊。
29.林東泰 (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
30.周逸芬 (1997):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31.涂淑芳 (譯)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32.晏涵文 (1990):休閒生活與生命歷程。戶外遊憩研究,3卷4期。
33.高俊雄 (1995):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卷4 期。34.高俊雄 (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1期。35.高俊雄、溫景財、李鐵生 (1999):林口社區居民休閒參與型態之研究-核心模式之應用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卷2期。36.高俊雄 (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期。37.柴松林 (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第14期。38.莊慧秋 (1994):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39.陳金貴 (1996):變遷中的大學生心態與學生事務工作。訓育研究,40.陳皆榮 (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卷1期。
41.陳金貴 (1996):變遷中的大學生心態與學生事務工作。訓育研究,35卷1期。42.陳彰儀 (1985):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
43.陳艷麗(2003):大專教師休閒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44.許義雄 (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二輯。45.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 (民81):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
46.許義雄等人 (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47.許瓊文 (1991):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8.郭生玉 (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49.郭繼聖 (1994):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電子字典市場區隔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0.張火木 (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台北:實踐學院。
51.張少熙 (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2.張玉玲 (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53.張春興 (1988):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54.張玉玲 (1999):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導,60期。
55.黃文真 (1986):台北市國中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6.黃立賢 (1996):專科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57.黃金柱 (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58.黃德祥 (1991):青少年休閒諮商的輔導功能與實施。成年教育。
59.黃德祥 (1996):休閒教育與休閒輔導。輔導通訊。60.楊國樞 張春興 (1985):心理學。台北: 三民。
61.鄭淑芬 (1986):台北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2.鄭照順 (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63.鄭順璁 (2001):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4.鄭健雄 (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休閒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5.謝政諭 (1994):現代休閒文化的深層思考。訓育研究。66.簡玉貞譯 (1996)。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67.顏妙桂 (1983):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8.顏智淵 (2001) Ta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69.嚴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B.英文部份
1.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 Plenum Press.
2.Beard, J G., & Raghed,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3.Deci, E.L. & Ryan, R.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 Plenum Press.
4.De Grazia, S. (1962) Of time﹐work﹐and leisure NY:Twentieth Century Fund
5.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6.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7.Iso-Ah ola, S.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 Wm.C.Brown.
8.Iso-Ahola, S. E., Weissinger, E. (1987) Leisure and boredom. Journal of Social Clinical Psychology, 5(3), 356-364.
9.Iso-Ahola, S.E.(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L.Jackson & T.L Burton(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0.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1990) Perceptions of boredom in leisure:conceptualiz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1), 1-17.
11.Iso-Ahola, S.E.,& Park, C.J.(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12.Kelly,J.R. (1990) Leisure.NewJersey:Prentice-Hall.
13.Lazer,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Toward scientific mar keting,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rkering Association, 130~139.
14.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s, Inc.
15.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gfeld, IL : Charless. C Tomas.
16.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17.Plummer, J.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18.Reynolds, F.D.,& Darden, W.R.(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shographics,Life style and pstchofeaphics. Chicago: Amrican Maketing Association, 74-87
19.Weissinger, E (1995) Effects of boredomon self-reported health.Society and Leisure, 18, 15-26.
20.Weissinger,E.,& Bandalos,D.L.(1995) Development,reliability and of Leisure Research,27(4), 379-400.
21.Wells, W.D.(1974)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2.Wind, J., & Green, P.(1974) Some conceptual,me asurement,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 style research,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00-125..
23.Wind, Y., & Green, P. E.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ch.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