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王淑俐(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第356期,17-20頁。
4.王朝茂(1994)。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5.王湘栗(1996)。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王耀聰(1997)。領導理論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探討。中華體育,第40期,12-20頁。7.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江展塏(199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李立華(2004)。主管領導行為、組織行為對領導效能之影響─以我國海軍陸戰隊基層主管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李玉嬋(1994)。從教師效能理論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通訊,第33 期,24-29頁。
11.林榮春(1998)。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2.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台北:遠流書局。
13.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滿祝(2001)。交易式/轉換式領導風格對於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親信關係及員工人格特質為情境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洪哲男(1997)。警察組織病態之分析─以典範的觀點探索。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6.洪嘉文(1997)。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涂政源(2002)。主管的領導風格、情緒能力與員工對上司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黃素菲(1997)。情緒的本質、功能及處遇。學生輔導通訊,第51期,74-79頁。19.黃國彥&翁一峰(1970)。領導方式與人格特質對工人工作滿足的影響。政大學報,第四十一期。
20.陳金木(1996)。國民小學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1.陳定國(1993)。台灣旅行業高階主管領導風格與領導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2.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3.張潤書(1995)。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24.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25.葉雅正(2002)。全國性社會體育運動組織領導人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6.廖裕月(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形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7.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28.蔡永發(2002)。警察之工作壓力相關因素關係之探討—以嘉義縣警察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9.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30.羅虞村(1999)。領導論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31.蘇伯顯(1978)。領導與組織。台北:國家書局。
32.蘇國禎(2000)。我國服務業領導模式之發展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3.謝文全(1991)。教育行政。台北:文景書局。
34.顏淑惠(199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5.Goleman(1998)著,李瑞玲譯。工作EQ。台北時報。
二、英文部分
1.Bandura. A. (1996),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Free Press.
3.Bennis, W. C. & Nanus, B. (1985), Leaders: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Harper & Row.
4.Brown, T. L. (1993), The Emotional Executive, Industry Week, 242(4), 46.
5.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6.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Harper & Row.
7.Drucker, P. F. (1973), Management Task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 & Row.
8.Etzioni A. (1964), Modern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Rrentice-Hall Inc.
9.Fielder, F. E.(1978), The Contingency Model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Leadership Process in L. Berkowitz,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0.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11.Goleman,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2.Jacobs, T. O.& Jaques, E. (1970), Miltary Executive Leadership. West Orange, N. J.: Leadership Library of America.
13.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Wiley.
14.Mayer, J. D., & Salovey, P(1997),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
15.Ralston F. (1995), The Emotional Side of Management, Industry Week, 244(9), 34-36.
16.Rouch, G. F.& Behling, O. (1984),Leaders and Manag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rial Benavior and Leadership. Elmsford, New York:Pergamon Press.
17.Rost, J. C. (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h-First Century.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8.Wofford, J. C. & Goodwin, V.L. (1994), A Con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nsa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ies. Leadership Quarterly, 5(2), 161-186.
19.Yukl, D. G.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