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1995)。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江傳江、周彥君、譚加筠、楊婉玲(2001)。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性。殘障運動雜誌,25,5-7。
江傳江、周彥君、譚家筠、楊婉玲(2001)。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性。殘障運動雜誌,25,5-7。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出版社。
李水源(1990)。休閒與教育。休閒面面觀研討會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美萱(2004)不同個人背景護理人員對休閒參與之差異分析。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46。沈永欽(2002)。台中市肢體障礙者從事休閒活動型態之質化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沈易利(1999)。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期,319-370頁。周海娟(199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海娟(2002):紐西蘭身心障礙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7,283-295官德財(2004)。肢體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中市。官德財、吳昇光(2002a)。台中縣肢體障礙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雙月刊,59(2),68-72。官德財、吳昇光(2002b)。肢體障礙運動員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2002年適應體育與教學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
尚憶薇(2001)。花蓮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林宏熾(2001):感官或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2),188-204。
林笑天(1993)。科學工業園區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瑞銘(2002)。肢障者對無障礙休閒旅遊設施需求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文卿(2002)。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縣。洪榮照(1995):特殊學校、教養機構休閒教育及障礙學生休閒活動探討。台中師院學報,9,28-55。
范玉玲,蔡嘉玲,林川州(2001)。彰化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屏東技術學院學報,3,301-327。
孫孟君(1997),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卷,1期,頁15-28。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1期,69-78頁。高俊雄(1999)。台灣地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桂魯。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2004)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竣(2001),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藝術學報,68,121-134。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竣(2001),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藝術學報,68,121-134。張耀中(2002)台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81)。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特殊法規。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特殊教育研究叢書(1)。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許義雄(1992)。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輔導報告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佩菁(2003):肢體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之個案研究。中華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49-61。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陳佩菁。(2002)。高雄市中等學校肢體障礙學生休閒活動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陳欣宏(2003)台中市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
陳建竹(2001)。肢體障礙者戶外休閒活動設施及空間設計準則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思倫(1993)。休閒遊憩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3),25-52。陳惠玲(2004)台中縣霧峰鄉肢體障礙者之居住問題研究
陳靜江、鈕文英(2000):台灣地區肢體障礙青年與感官障礙青年心理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75-104。陳藝文(1999)。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陳麗娟(2001)。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及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傅惠珍(1992):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殘障聯盟(1996)。殘障福利施政建議書。台北: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楢崎雄之著,崔征國譯(2002)。圖解高齡者‧身障者無障礙空設計。台北:詹氏書局。
楢崎雄之著,崔征國譯,2002.2,圖解高齡者。身障者無障礙空間設計,台北:詹氏書局。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劉碧珠(2004)肢體障礙者參與團體旅遊之阻礙研究。
衛生署(1997)。身心障礙保護法。台北:衛生署。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賴復寰(1998)。殘障體育運動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淑芬(2000),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瓊珠(1998)。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簡鴻濱(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鐘瓊珠(1998)。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二)(頁329-358)。台北:師大書苑。英文資料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and faciies, 1986, Providing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for Physically Handicapped People, ANSIA117. 1
Backman, S. J. & Crompyon, J. L (1991),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gh, Spurious, Latent 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9 (2),1-17.
Beard, J., & Ragheb, M.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 15 (3) , 219-228.
Blazey, M. A. (1992). Travel and retirement statu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4), 771-783.
Cavinato, J. L. & Cuckovich, M. L. (1992).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for the disabled: an assessment. Tourism for disabled, 31(3),47-53.
Crawford, D. W., & Godbey, G.(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3), 119-320.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arcy, S. (1996). Travel patterns and experiences of NSW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 Tourism New South Wales and the Centre for Leisure and Tourism Studies, Sydney, pp. 112-119.
Darcy, S., & Daruwalla, P.(1999). The trouble with travel: Tourism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Social Alternatives, 18(1), 41-48.
Driver, B. L, Tinsley, Howard E. A, & Manfredo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umazedier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Greenwood,Dzewattowski,&French,1990 (Glausier 等人,1996)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NY: Elsevier North-Holland.
Henderson, K. A. (1997). A critique of constraitns theory: a respons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9(4), 453-457.
Henderson, K. A., Bedini, L. A., Hecht, L. & Schuler, R. (1995) Wom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nd the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tns. Leisure studies, 14(1), 17-31.
Iso Ahola. S. E., & Crowley, E. D. (1991).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2), 260-271.
Iso-Ahola, S.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so-Ahola, S. E., & Mannell, R. C. (1985).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o leisure. N. M. G. Wade, (eds.), Constraintson leisure.Spring f ield,IL:CharlesC Thomas.Iso-Ahola,1994)
Jackson (1988)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203-215.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Leisure Sciences, 10,203-215.
Jackson, E. L. (2000). Will research on leisure constraints still be releva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62-68.
Jackson, E. L.(1991). Is constraints an internally homogeneous concept Leisure Sciences, 13(1), 167-184.
Kelly, J. R. (1990). Leisur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lly, R. J., & Godbey, G. (1992). Socilogy of Lieisure,Venture. Publishing,Inc.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ed)
Kraus, (1998)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ed).Haper Collins. (Krause & Crewe,1987)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Harper Collins.
Leske, JS(1986). Need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patients. A follow-up heart & Lung. 15, 189-93.
Maslow (1943). Atheoyoh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50),370-396 .
Maslow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 Y. Harper & Row.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Ⅲ.Osgood,Meyers,&Orchowsky,1990;
Scissons E. H. (1982). A Typology of need Assessment Difinitions in Adult Eduction. A dult Education, 33(1), 20-28.
Williams, T Schule, K., Kolkka, T & Hubach W (1999) Sport and rehabiliation: Pattern sofinitial and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in wheel chair: basket ball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pp.603-613.
Wu and Williams (2001). Factors in fluencing sport partici pation among at hletes with spinalcordinjury. Medicin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