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素蕙
研究生(外文):Chen Su-hui
論文名稱:知識份子文學批判的休閒意涵—以日治後期的呂赫若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Intellectuals' Literature Critic and Its Leisural Implication: A Study of Ho-zo Lu in Post Japanese Governance
指導教授:黃世明黃世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知識份子文學批判異化休閒呂赫若
外文關鍵詞:intellectualsliterature criticalienation leisureHo-zo L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休閒應該是一種自我實現,而這是需要社會條件的支持。從休閒的字源是「被允許的」來看,統治階級可以利用社會制度進行控制,休閒因此被視為控制工具,而有異化休閒的產生,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休閒是必須經過批判行動才可能獲得。日治時期在帝國資本主義的統治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流動完全由統治者控制,自我實現的空間被宰制,知識份子透過文學揭露生活被宰制的事實,對統治者及社會不合理的控制提出強烈的批判,追求台灣人從不自由及被扭曲的社會結構的桎梏中解脫,也因此帶動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一生橫跨日治與國民政府兩個時期的呂赫若,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是日治時期最優秀的作家,作品主題大部分是沉溺於虛假意識的貧農,或受限於傳統禮教與封建父權束縛的女性,藉此對階級差異與階級支配、父權支配提出強烈批判。透過寫實文學的象徵批判,揭露生活被宰制的事實,對不公平的社會及不人道的結構扭曲提出批判,讓人們了解社會對自我實現的限制,期能使社會朝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以實現理想的休閒社會。
本研究從休閒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探討知識份子在社會中從事象徵詮釋、象徵批判所扮演的角色;並由西方知識份子角色功能與類型的探討,了解歷史脈絡中台灣知識份子的特質與類型。最後以呂赫若為例,從其作品詮釋來探討台灣左翼知識份子文學批判所呈現的休閒意涵。
The leisure should be a kind of self-realization, and it needs the assistance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Etymologically, the word leisure descends from the Latin word licere, meaning “to be permitted” or “to be free”. The governing class would use social system to dominate; therefore the leisure is seen as a tool of domination. Then the alienation of leisure is created. In such social environment the leisure can only be possessed through critic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aiwan was ruled by imperialistic Capitalism. The circulating in politic, economic and society was totally controlled by the ruler. And the space of self-realization was limited. At that time the intellects criticized hard the rulers and the injustice in the society with literature, which exposes the bare facts that people’s life is dominated. They pursued Taiwanese liberation from the compulsion and the yoke of deformed social structure, and also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Movement forward.
The life of He-zo Lu tretches over two eras, Japanese colonization and KMT government. He is a man of socialistic thought and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 during the time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subjects of his works are mostly the poor peasant who droops in the unreal consciousness or the women who is fett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and patriarchal authority. And he criticized hard in his works the class difference; the class domination and the patriarchal domination. With the symbolic criticism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he showed up the fact, that people’s life is dominated. He criticized the unfair society, inhuman and deformed society structure, in order to make th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ir self-realization is limited. He wished that the society will in a better direction develop and the ideal leisure society will come tru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eisure and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intellects who is engaged in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and symbolic criticism. It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s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in comparing with the roll-functions and types of the Western intellects. This study takes the writer He-zo Lu as a example. It tries to interpret his works, and find out the meanings of leisure that appears in the social-critical literature of a Taiwanese left intellect.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詮釋觀點 3
第二章 知識份子與休閒批判的關係 6
第一節 知識份子的角色功能與類型 6
壹、知識份子的定義、風格與特質 6
貳、知識份子的角色功能 9
參、知識份子的類型 12
第二節 休閒與社會結構及批判的關係 18
壹、社會控制與休閒資源的分配 19
貳、休閒與批判的關係 22
參、休閒是追求自我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社會 2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8
壹、研究架構 28
貳、章節介紹 33
第三章 日治後期到國民政府治台前期的台灣知識份子 34
第一節 日治後期到國民政府來台前期的新文學運動 34
壹、日治時期的新文學運動 36
貳、戰後初期的新文學 44
第二節 台灣知識份子的類型 47
壹、傳統知識份子 49
貳、啟蒙知識份子 50
參、左翼知識份子 52
第三節 台灣左翼文學對社會的批判 54
第四節 小結 58
第四章 呂赫若文學批判的休閒意涵 61
第一節 呂赫若生平介紹 62
第二節 呂赫若的文藝思想世界 66
第三節 呂赫若的文學批判意識 69
壹、文學分期與特色 69
貳、階級支配的批判 70
參、封建父權支配的批判 73
肆、烏托邦社會的追求 76
伍、戰後主體認同的批判 77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 84
參考文獻 88
中文部分 88
中文部分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思大林著作編譯局編。(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上。人民出版社。
2.王建國。(2002)。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
3.王昭文。(1991)。日治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4.王乾任。(2002)。(Zygumunt Bauman原著)。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弘智文化。
5.古繼堂著。(1989)。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
6.成素梅譯。(2000)。(Thomas L. Goodale原著)。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昆明:雲南。
7.朱家慧。(1996)。太陽下的兩個作家:龍瑛宗和呂赫若。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8.江仁傑。(1998)。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台灣知識份子與階級。台灣歷史學會通訊。6,23-10。
9.江自得編。(2000)。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
10.江昆峰。(2004)。《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組碩士論文,台北。
11.艾彥、逸飛譯。(2002)。(Dilthey, W.原著)。歷史中的意義。北京:中國城。
12.吳濁流著。(2001)。無花果。台北:草根。
13.呂一民、顧杭譯。(2005)。( Raymond Aron原著),知識份子的鴉片。南京:譯林。
14.呂正惠著。(1988)。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
15.呂芳雄。(2004)。父親呂赫若與我的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1(4),61-77。
16.巫永福。(1991)。呂赫若的點點滴滴。《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12.25。
17.李世偉著。(1999)。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
18.李仲廣、盧昌崇著。(2004)。基礎休閒學。北京:社會科學。
19.李南衡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
20.谷風出版社譯。(1988)。(Antonio Gramsci原著)。獄中扎記。台北:谷風。
21.佘碧平譯。(2005)。(Julien Benda原著)。知識份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
22.林至潔譯。(1995)。(呂赫若原著)。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
23.林明德譯。(2004)。(史內原忠雄原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4.林國章著。(2004)。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1989~1945)。台北:海峽學術。
25.林瑞明著。(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26.施懿琳。(2004)。日治時期台灣左翼知識份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8),1-34。
27.洪洁譯。(2002)。(Russell Jacoby原著)。最後的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
28.胡適等著。(1998)。文學與革命。台北:駱駝。
29.徐世怡。(1989)。觀光旅遊空間之社會歷史分析—以烏來為個案。思與言。27(4),3-35。
30.徐彬譯。(2002)。( Karl Mannheim原著),卡爾‧漫海姆精粹,南京:南京大學。
31.馬康莊譯。(1985)。(Jonathan H. Turner原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32.涂公遂著。(1998)。文學概論。台北:五洲。
33.涂淑芳譯。(2001)。(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原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34.康箏譯。(2000)。( Geoffry Godbey原著)。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
35.張嘉元。(2003)。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36.張譯文。(2003)。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高雄。
37.曹華靖編。(1992)。蘇俄文學史。鄭州:河南教育。
38.許俊雅著。(1995)。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
39.郭方等譯。(1992)。(Lewis Coser原著)。理念的人。台北:桂冠。
40.郭正中。(2001)。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個案研究---以「台共書記長」林水順為例。台灣人文。6,219-240。
41.陳芳明著。(1998)。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42.陳芳明著。(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43.陳俐甫著。(1996)。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板橋:稻香。
44.陳建忠著。(2004)。日劇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
45.陳映真等。1999。知識份子十二講。新店:立緒。
46.陳映真等著。(1997)。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
47.陳紹馨著。(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48.陳萬益。(2004)。文學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印刻文學生活誌。1(4),78-80。
49.陶東風編。(2004)。知識份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
50.鹿窟事件五十週年《這樣的人,那樣的年代!》系列,自由時報,91年 8月 25 日
51.傅鏗、孫慧民、鄭樂平、李煜等譯。(2004)。(Edward Shils原著)。知識份子與當權者。新店:桂冠。
52.單德興譯。(1997)。(Edward W. Said原著)。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
53.彭德中譯。(1989)。(加藤秀俊原著)。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
54.揚渡著。(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台北:時報。
55.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新竹。
56.黃石輝。(1928)。「改造」之改造。《台灣大眾時報》第十號:1928年7月9日。
57.黃琪椿。(1994)。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58.黃琪椿。(1995)。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23(9),56-74。
59.楊碧川著。(1987)。簡明台灣史。高雄:第一。
60.葉石濤著。(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61.葉芸芸。(1985)。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文季。2(5),1-18。
62.葉智魁。(1996)。「逍遙」與「Schole」:莊子與Aristotle之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7(3),79-89。
63.路寒袖編。(2000)。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64.趙冉譯。(2000)。(John Kelly原著)。走向自由。昆明:雲南人民。
65.劉象愚編。(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66.劉繼譯。(1990)。( Herbert Marcuse原著)。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久大。
67.賴明弘。(1954)。台灣文藝聯盟創立的片段回憶。《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
68.鍾瑞芳譯。(2004)。(呂赫若原著)。呂赫若日記(1942-1944)中譯本。台南:INK印刻。
69.藍博洲。(1990)。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再評價。《民眾日報》:1990.12.3
70.藍博洲。(1990)。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再評價。民眾日報:1990.12.3。
71.藍博洲著。(1995)。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
72.藍博洲著。(1995)。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
73.顧昕譯。(1992)。 (Alvin W. Gouldner原著)。中國知識份子的興起。台北:桂冠。
74.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Rollo May原著)。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新店:立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