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1.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2種。
2.王實甫、王季思。(1995)。《西廂記》。台北市:里仁書店。
3.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8種,道光15年。
4.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1種,康熙56年。
5.徐宗幹。(1959)。《治台必告錄》。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7種。
6.施懿琳。(2004)。《全臺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4種。
8.唐景崧。(1982)。《詩畸》。台北市: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
9.唐景崧。(1893)。《謎拾》。台北市: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光緒19年。
10.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種。
12.陳文達。(1719)。《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03種,康熙58年。
13.連 橫。(1957)。《雅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66種。
14.連 橫 。(1917)。《臺灣通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劉家謀。《海音詩》。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謝金鑾。(18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0種,嘉慶十二年。
17.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種。
18.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19.藍鼎元。(1835)。《鹿洲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20.不著撰人。(1894)。《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52種,光緒20年。
二、專書
1.Veblen(1857~1929)著,蔡受百譯。(2002)。《休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
2.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992)。《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Fernand Braudel-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15-18 Century.)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3.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999)。《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二,第五章〈法國的紳士或長袍貴族〉,貓頭鷹公司出版。
4.Werner, Sombart著,王燕平、侯小河譯。(2005)。《奢侈與資本主義》(Luxurious and Capitalism)。上海人民出版社。
5.Elias.N. 著,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國家世俗上層行為的變化》。北京:三聯書店。
6.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 Bammel著,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7.Geoffrey Godbey原著,康箏譯。(2000)。《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8.Thomas L.Goodale & Geoffrey Godbey著,馬惠娣等譯。(2000)。《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9.Dennis Smith著,周輝榮 井建斌等譯。(2000)。《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Michael Stanford 著,劉世安譯。(2001)。《歷史研究導論》。麥田出版。
11.Aristotle著 廖申白 譯。(2003)。《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
12.Josef Pieper 著。(2004)。《閒暇‧文化的基礎》。立緒文化。
13.王昭正譯。John R. Kelly 原著。(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
14.史 靖。(1988)。《紳權的本質》。吳晗等,《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
15.古諾德著,蔡向陽、李茂增譯。(1998)。《解析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公司。
16.巫仁恕。(2005)。《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三民出版社。
17.何炳棣。(1962)。《中華帝國成功的階梯——明清社會史》。哥倫比亞大學。
18.宋光宇。(1994)。《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19.林玉茹。《由商到紳─身分投資與政商關係的建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20.吳英偉、陳慧玲譯,Patricia A.Stokowski 原著(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21.卓克華。(198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協和台灣叢刊。
22.吳 晗。(1988)。《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
23.李 楠。(2005)。《絕世金蓮》。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24.周惠民。(1995)。《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5.陳孔立。(1996)。《台灣歷史綱要》。人間出版社。
26.陳其南。(1989)。《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27.陳華民。(1998)。《台灣俗語話講古》。常民文化出版。
28.陳寅恪。(1980)。《柳如是別傳》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5頁。
29.陳捷先。(1997)。《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30.黃昭堂著,廖爲智譯。(1993)。《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市。
31.黃秀政。(1992)。《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2.焦潤明、蘇曉軒。(2002)。《晚清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
33.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1988)。《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時事出版社。。
34.張家銘。(1995)。《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35.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48頁。
36.張世賢。(1978)。《晚清治台政策(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七四至一八九五年)》。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37.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48頁。
38.楊彥騏。(2001)。《台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39.費正清。(1987)。《美國與中國》。商務印書館,第29頁。
40.趙英蘭。(2001)。《民國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
41.廖宜方。(2005)。《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
42.顏娟英。(1997)。《台灣近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43.趙秋巖 譯,Thorstein B. Veblen 著。(1969)。《有閑階級論》。台灣銀行
44.亞里士多德。(1965)。《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三、學位論文
1.李建民。(1989)。《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2.林孟輝。(1998)。《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3.卓意雯。(1980)。《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4.吳盈靜。(2002)。《清代臺灣紅學初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徐萬民。(2005)《劉銘傳與臺灣士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6.陳佳妏。(2001)。《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7.陳珮羚。(2003)。《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學系。8.陳瑛珣。(2004)。《從清代臺灣托孤契約探討閩台女性財產繼承權修正版》。僑光技術學院。
9.陳佳妏。(2001)。《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0.陳瑛珣。(2004)。《從清代臺灣托孤契約探討閩台女性財產繼承權修正版》。僑光技術學院。
11.許紀霖。(2004)。《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份子研究》。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12.黃繼慶。(2005)。《臺灣官設城隍信仰研究》。
13.曾淑貞。(2004)。《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的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14.蔡清波。(2005)。《台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5.楊湘玲。(2001)。《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16.賴蕙琦。(2002)。《清代諸羅地區士紳的公共參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四、期刊、雜誌、新聞文獻:
1.王冬芳。(2002)。《中國婦女纏足之始的再探討》。當代史學,第5卷第1期,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2.台東師院學報,民91,13 期(下),77~106 頁JOURAL OF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Vol.13-2,pp.77~106 (2002)
3.文學芳香在民間,語言篇,閩南語民間故事 (一),第五十五集,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院。
4.石萬壽。(1985)。台灣風物,第三十五卷,第一期。
5.石萬壽。(1985)。台灣風物,第三十五卷,第二期。
6.李明宗。(1997)。《晚明文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台灣師大體育研究第四期。7.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
8.劍橋中國晚清史(二)。(2003)。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10.鄭政誠。《清光緒年間台灣官吏懲處之研究(1875-1895)》。台灣人文,第3號。
11.戴寶村。(1984)。《清李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11號。
五、西文資料
1.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
2.Elias,N.1987a:Involvement and Detachment.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Oxford:Basil Blackwell(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3).
3.Hall,T.D.1986:Incorporation and the world-syste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3,pp.390-402.
4.Russell. R. V.(2002). Pastime: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2nd.ed) Champaign,IL: Sagamore Publishing.
5.John R. Kelly, “Outodoor Rescreation Particip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Leisure Sciences, 3 (1980), 129-154
6.Veblen, T.(1899).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7.Kelly, J. R.( 1974). Socialization Toward Leisure: A Development Approa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 : 181-93.
8.Kelly, J. R.(1990).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六、其他或私人提供資料
1.中國網,《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ta/439111.htm。2004。
2.中國台灣,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01213/A5796.html。
3.李筱峰。(2001)。《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世新大學,總統府演講講稿。
4.李國華。《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製作:孫健,劉慶,魏鴻文,軍事歷史研究供稿。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sdjt/2005-05/10/content_200485.htm 2005-05-10
5.黃琪惠。(1997)。《台灣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藝術》。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
6.清際時期台灣閩籍女性衣飾制度,2004。
7.清代台灣婦女狀況一瞥,《統一論壇》,(2001年12月31日)
8.清朝時代,清軍的佔領, http://members.shaw.ca/aifeichen/mainp4c.htm 。
9.郭弘斌。(2003)。台灣人的台灣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index.htm。
10.黎陽。(2004)。《讓清官自己走出來》,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11.臺灣衣飾文化縱橫談。(1998)。
12.薛雲峰,《走一趟臺灣茶街》,自由時報,大紀元網站。
13.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2004)。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