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旻靈
研究生(外文):Min-ling Liu
論文名稱:彰化縣福寶生態園區邁向永續發展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ubao village changhua county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黃世明黃世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永續發展福寶生態園區溼地居民態度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濕地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資源,對人類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極為重要。台灣西部海岸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衝擊,其中緊鄰福寶溼地之福寶生態園區是經由人為操作將嚴重鹽化農田轉為半人工溼地。本研究藉由「三生」構面及居民對於政府政策的支持度探討福寶生態園區是否朝向永續發展。
本研究以近普查方式於95年4月28日至5月19日針對福寶村346戶居民發放問卷,回收213份有效問卷並訪談8位公部門、非營利組織成員及村長。問卷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檢定、單因子檢定與t檢定得到其結論,將分析結果摘述如下:
一、居民的社經背景不同,對園區永續發展認知有顯著差異。年齡層較低者對於園區永續發展的認知上有較高的支持態度。
二、居民的保育活動參與程度不同,對園區永續發展認知有顯著差異。參與活動次數多者對於園區永續發展的認知上較不曾參與者有較高的支持態度。
三、居民的居住地不同,對園區永續發展認知有顯著差異。福寶村居民因居住位置及職業類別因素,對園區永續發展認知呈現不同態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理念形成及探討        7
第二節 濕地與福寶生態園區介紹         13
第三節 濕地保育態度             22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問卷設計               33
第三節 深度訪談               39
第四節 抽樣設計與研究限制          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式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45
第二節 假設檢定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               6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2
網路資料                    83

附錄一:預試問卷                   84
附錄二:正式問卷                   87
附錄三:訪談問卷                   91
附錄四:訪談紀錄                   92
圖目錄

圖1-1 彰化縣福興鄉福寶村地理位置          5
圖2-1 福寶濕地地理位置               17
圖2-2 福寶生態園區位置圖              19
圖3-1 研究架構                   32


表目錄

表2-1 濕地的定義                  14
表2-2 本研究相關論文                25
表3-1 居民對福寶生態園區發展態度量表之各構面題項  35
表3-2 個人統計變項                 38
表3-3 訪談名單                   39
表3-4 訪談問卷大綱                 40
表3-5 研究假設與其適用之統計方法表         44
表4-1 居民背景特性                 48
表4-2 居民對於生態保育態度量整理表         50
表4-3 居民對於經濟生產態度量整理表         52
表4-4 居民對於政府政策態度量整理表         54
表4-5 居民對於生活品質態度量整理表         55
表4-6 年齡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4-7 薪資所得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表                      59
表4-8 教育程度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表                      60
表4-9 職業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2
表4-10 年齡與職業交叉分析表            63
表4-11 參與保育活動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64
表4-12 居民居住地對永續發展認知態度t檢定分析表  65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摘要表              70
表5-2 研究假設驗證摘要表(續)            72
表5-3 研究假設驗證摘要表(續)            74
表5-4 研究假設驗證摘要表(續)            77
中文部分:
1、 王鑫。(2003)。關懷鄉土大地-生態維護與資源保育的永續發展。台北:幼獅。
2、 王聖文。(2004)。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之分析。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3、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4、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研究學報,第6期,頁73-98。
5、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6、 巫惠玲。(2003)。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 林展寬。(2004)。彰化縣福興鄉福寶社區生態旅遊與居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8、 林正陸。(2004)。運用國民信託從事鄉村自然環境之保存與管理-以福寶生態園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吳國光。(2005)。社區營造人員及社區居民對觀光認知之研究-以霧峰鄉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0、林淑芬。(2003)。奮起湖地區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
11、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12、周憲徵。(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溼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寶溼地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永軒、蔡嘉揚。(2001)。濱海農、漁、牧用地的野生動植物棲地復育及社區發展-漢寶濕地的另類保育經驗。打造海洋新故鄉研討會。雲林:台西。
14、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15、陳能敏。(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農資中心。
16、陳榮作。(1996)。保育用地取得原則-以黑面琵鷺保護區為例台灣濕地。85年12月號第4期。
17、陳耀茂。(2004)。類別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台北:鼎茂圖書。
18、黃世明。(2005)。南投縣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意識與社會參與之分析探討。環境教育研究,第三卷,第1期,37-73。
19、黃世明、蕭新煌、蔡慧敏、沈育鈴、李琮閔。(2003)。金門永續發展客觀因素分析建議。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20、黃桂珠。(2003)。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梅山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1、黃榮振。(2003)。建構以廢耕地為基礎之生態園區以福寶生態園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彭美鈴。(2001)。社區活動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楊瑪利。(1996)。「環境台灣」專輯六月號。台北:天下雜誌
24、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蔡克明。(2003)。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保育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以溼地保育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鄭啟仲、王亞男。(1998)。台灣沿海溼地之介紹及其面臨問題之探討。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2(3):p.213-p.221。
27、盧誌銘。(1998)。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與其演變。永續發展導論,9–28。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8、蕭新煌。(1984)。本省民眾對環境、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的認知。台灣經濟。94:12-40。
29、蕭新煌。(1999)。永續發展概念對台灣海島的啟示。中大社會文化學報,8,1-10。
30、韓乃鎮。(1998)。臺灣沿海濕地調查。臺北:民生報社出版。

英文部分:
1. Brandon, K. (1996). 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s. Global Environment Division. Environment Deparment. The World Bank.
2.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Guilford, NY.
3. Krejcie, R. 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88.
4. Lee, Y.-J. (1995). Envirom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aiwanese C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eenth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Reg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July 25-27, 1995. Taipei, Taiwan.
5. Malby, E., 1991, Wise Use and Conserv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Wetlands Management, 20(1-3), 12-23.
6. Matthew, B. E., & Riley, C. K. (1995).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outdoor ethics education programs. Vienna, VA: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1097)
7.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Environment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67.
8. Mitsch, W. J. and J. G. Gosselink, 1993, Wetland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443-460.
9. Oskamp, S., R. Williams, J. Unipan, N. Steers, T. Mainieri, & G. Kurland (1994). Psyc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Paper Recycling by Business. Enviroment and Behavior, 26(4), 477-503.
10. Richard, J. B. and A. P. Schettino (1979)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4), 35-39.
11. Robinson, J. G. (1993). The Limits to Caring:Sustinable Living an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iology, 7, 20-28.
12. Unger, D. G and Wandersman (1985) . Neighbor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0, 493-509.

網路資料:
1、李永展。(2005)。生態旅遊還是掠奪式旅遊。環境資訊中心專欄。http://e-info.org.tw/node/2339。
2、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ivy2.epa.gov.tw/nsdn。
3、彰化縣福興鄉戶政事務所。(2006)。http://www.fusing-house.gov.tw/。
4、國家圖書館華文知識入口網。http://search.ncl.edu.tw/。
5、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chcg.gov.tw/index.asp。
6、Google.Earth. http://earth.google.com/。
7、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3)。92年8月7日~8月27日尼加拉瓜差旅成果報告。http://site0.nyc.gov.tw/subsidy/e44327.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文奇、林偉仁(1998)。身心障礙學生之數學解題。國小特殊教育,24,30-37。
2. 張麗芬(1990)。兒童簡單加減法計算能力的發展。國教輔導,29(5),5-11。
3. 張美華、簡瑞良(2003)。自我教導策略在學習障礙學生的運用。教師之友,44(5),8-16。
4. 29、蕭新煌。(1999)。永續發展概念對台灣海島的啟示。中大社會文化學報,8,1-10。
5. 18、黃世明。(2005)。南投縣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意識與社會參與之分析探討。環境教育研究,第三卷,第1期,37-73。
6. 藍瑋琛(1991)。自我教導法在啟智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特教園丁,7(1),6-8。
7. 盧台華(1995)。身心障礙學生數學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25-50。
8. 鄭尚銘(1993)。自我教導策略改善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力之探討。教師之友,44(5),17-31。
9. 潘裕豐(1998)。直接教學法在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25,25-33。
10. 蔡文標(2000)。智能障礙者之學習策略。特教園丁,15(3),10-15。
11. 孫淑柔(2001)。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探討。國教世紀,197,27-32。
12. 胡雅各(1995)。自我教導訓練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國小特殊教育,18,16-26。
13. 洪榮照(1991)。以認知行為自我教導改變兒童內在語言。國教輔導,31(2),20-26。
14. 林千惠(2003)。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數學能力之教學與評量。特教園丁,18(4),17-26。
15. 林怡君、鈕文英(2001)。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