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利局(1968),防洪工程設計手冊,台灣省水利局叢書之七十三號。
【2】內政部營建署(2000a),台中站五聯外道路橋鑽探工程報告書,台北。
【3】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1972),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上冊),第六篇。
【4】王永珍(2003),「應用河川廊道水理與蜿蜒特性評估水生棲地復育適宜性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5】交通部公路局(2000),台一乙線集泉橋鑽探工程地質鑽探報告,台北。
【6】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6),台中市第一、二、三、四期擴大都市計畫區雨水下水道系統規劃報告,台北。
【7】汪靜明,「河川生態基流量設計及魚類棲地改善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No.35, pp.49-69, 1998。【8】吳健民、顏清連(1991),泥沙運移學,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9】易任(1976),渠道水力學,國立編譯館出版,台北。
【10】許時雄(2001),治河防洪與海岸防護,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1】姜子馬佳(1990),治河與防洪,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2】黃進坤、劉長齡(1997),「不同蜿蜒度對河床變動影響之試驗研究」,台灣水利,第45卷,第二期,第13-21頁。
【13】楊秋芳(1996),「台灣主要河川流路型態與河道坡降及床值粒度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楊朝平(2003),河川近自然工法論,中華大學土木系印製。
【15】楊勝崎、黃宏斌(2004),「砌石擋土牆之安定分析」,2004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941-953,桃園。
【16】趙紹錚、王程廣(2004),「疊石工法力學行為初步研究」,2004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1037-1049,桃園。
【17】曾晴賢,「臺灣河川魚類生態特色-臺灣河川生態保育工程的發展與問題」,水利工程人員溪流生態講習會講義,水利處水規劃試驗所,新竹,1999。
【18】經濟部水利處(1988),筏子溪治理規劃報告。
【19】經濟部水資源局(2000),永續河川空間規劃設計。
【20】經濟部水利處(2000),低水治理模型試驗報告(三)筏子溪水工模型試驗(八十五年度至八十七年度總報告),水利規劃試驗所執行。
【21】經濟部水利處(2001),筏子溪景觀規劃暨設計報告書,第三河川局執行。
【22】經濟部水利署(2005),烏溪水系支流筏子溪治理基本計畫,第三河川局執行。
【23】經濟部水利署(2006),烏溪水系支流筏子溪治理規劃檢討報告,第三河川局執行。
【24】蕭慶章(2003a),實用河川工程(上)河川工程規劃,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5】蕭慶章(2003b),實用河川工程(下)河川工程治理,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6】Das, B. M., (1998), 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WS Publishing, New York.
【27】Garavaglia, E., Gianni, A. and Molina, C., (2004), “Realiability of porous materials: two stochastic approaches,”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igneering, ASCE, Vol.16, No.5, pp.419-426.
【28】Parker G.(1990) , “Surface-based bedload transport relation for gravel river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 20(4):417~436.
【29】千田 禾念(1993),自然的河川計畫-改修における自然との調和と對策,理工圖書,東京。(日文)
【30】玉井信行、水野信彥、中村俊六(1997),河川生態環境工學,東京大學出 版社。
【31】高瀨信忠(1983),河川水文學,森北出版社,東京。(日文)
【32】國土開發技術研究センタ一(1999),護岸の力學設計法,山海堂出版社,東京。(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