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6: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瑞興
研究生(外文):Jui-Hsing Lin
論文名稱:以ISO管理系統為基之製程改善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SO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process improvement: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李明賢李明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Hsien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1
中文關鍵詞:田口方法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ISO 管理系統
外文關鍵詞:ISO management systemFMEATaiguchi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液晶顯示器 (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應用已十分普及,其相關零組件也進入了非常競爭的狀況。而在LCD的關鍵零組件中,以背光模組的跨入門檻較低,但其佔LCD的成本比重卻非常高,因此吸引大批的廠商投入製造行列中。如何強化企業的競爭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是在導入環境管理系統時,結合既有的品質管理系統相關程序應進行對應的修改,以及新增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所要求的文件,然後再以ISO 14001節能減廢、持續改善的精神,導入戴爾製程能力改善模式,進行製程改善。由不良率管制圖找出關鍵製程為導光板印刷製程,再以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及田口方法進行製程改善,利用L18直交表(orthogonal array)針對刮刀角度、刮刀壓力、刮刀速度、油墨濃度、覆墨刀壓力及版間距等六個因子進行實驗。最後以最大化信號雜訊比找出最佳製程參數水準,使導光板印刷製程有明顯改善,且最佳條件組合不但使品質和製程能力提升,且製程更為穩定。
The applica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is growing rapidly that makes business in its related components very competitive. Among the key components of LCD is backlight module which has low entrance barrier. However, this component contributes a high percentage of LCD total cost that forces many companies investing in backlight module manufacturing. So, to strengthen the company competitiveness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ask.
This research combines an existing ISO 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newly established ISO 14001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is research, Dell manufacturing process improvement model based on basic rules in ISO 14001: including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and continual improvement, is implemented to impro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nsequently, the key manufacturing process, which is light guide plate 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identified using p-chart. Then, FMEA and Taguchi method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his process. Orthogonal array L18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ree controllable process factors; involving scraper pressure, scraper speed, and ink concentration. Finally, optimal factor levels are decided by those maximizing signal-to-Noise (S/N) ratios. In conclusions, adopting optimal factor levels for light guide plate manufacturing process improves significantly process capability, enhances quality level, and maintains process stability.
第一章 前言 VII
一、 引言 1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三、 研究架構與流程 2
四、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導入ISO 14001:2004版之個案研究 4
一、引言 4
二、推行組織與時程 4
(一)推行組織 4
(二)時程 7
三、ISO 14001導入文件制、修訂說明 7
(一)新增的文件 8
(二)修改的文件 10
四、ISO 14001條文其他要求說明 12
(一)4.5.1 監督與量測 12
(二)4.4.1資源、角色、責任及職權 12
五、效益與結論 13
第三章 ISO14001與ISO 9001文件管理之整合 14
一、引言 14
二、品質與環境管理系統的關係 14
三、品質管理系統文件對應的修改 16
四、整合效益分析與結論 18
第四章 戴爾製程能力改善模式簡介與六標準差之比較 19
一、前言 19
二、戴爾製程能力改善模式簡介 19
(一)找出整個製程的特徵: 19
(二)繪製關鍵製程的不良率管制圖並統計直通率: 20
(三)定義關鍵製程參數,並確認此參數對產品之影響: 21
(四)檢討規格值對關鍵品質特徵的規範: 21
(五)導入量測系統分析: 22
(六)利用 -R管制圖管制關鍵參數: 22
(七)待製程穩定後,計算Cp及Cpk: 22
(八)提出改善計畫期使製程平均值與規格中心相等。 22
(九)確認關鍵參數的改善是否對客戶有所影響。 22
(十)將此改善作業推廣至供應商。 23
三、戴爾製程能力改善模式與六標準差之比較 23
四、結論 25
第五章 運用FMEA進行背光模組製程改善 26
一、引言 26
二、簡介 26
三、個案分析 27
(一)背光模組製程簡介 27
(二)以FMEA分析關鍵製程 28
(三)針對關鍵製程進行改善: 34
(四)改善後的結果 35
四、結論 36
第六章 運用田口方法進行背光模組製程改善 37
一、前言 37
二、現況分析 37
(一)品質特性值之選定: 37
(二)改善前之品質水準: 37
三、實驗設計及改善 39
(一)決定控制因子與水準: 39
(二)實驗結果及分析 41
(三)確認實驗 44
(四)改善之效益: 45
四、結論 47
第七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48
一、結論 48
二、未來展望 48
參考文獻 50
1.經濟部標檢局,2004,ISO-14001:2004環境管理系統-附使用指引之要求事項。
2.經濟部標檢局,2004,ISO-14004:2004環境管理系統-原則、系統及支援技術之一般指導綱要。
3.經濟部標檢局,2000,CNS 12861(ISO-9001:2000)品質管理系統(要求)。
4.CISP網站:http://www.cisp.com.tw/index.htm
5.Chrysler, Ford, General motor company, (1993),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Reference Manual, First Edition.
6.Chrysler, Ford, General motor company, (1995),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Reference Manual, Second Edition.
7.Chrysler, Ford, General motor company, (2001),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Reference Manual, Third Edition.
8.Huang, G. Q., Shi, J., Mak, K. L., (2000),”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Over the WWW”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 16,pp.603-608.
9.Pillay, A., Wang, J., (2003),”Modified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using approximate reasoning”,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79:69–85.
10.Tan, C. M., (2003), “Customer-focused build-in reliability: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 20, No.3, pp.378-397.
11.李明賢、沈信亨,(2004),六標準差管理於製程改善之運用-以主機板製造為例,運籌研究集刊,第5 期,頁103-124。
12.田口玄一,(1991),開發設計階段的品質工程,第一集,中國生產力中心。
13.Ross, P. J.,(1996), Taguchi Techniques for Quality Engineer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瑞珍(1998)。科技新知親身體驗--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月刊,2 9(7), 5 4 6-5 5 0 。
2. 于瑞珍(2002)。科學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育教學資源之探討— 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6(6),4-1 7。
3.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於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461-497。
4.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
5. 施能木(1992)。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33(6),50-53。
6. 范賢娟(2002)。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與教師社群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 16(1),63-67 。
7.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之出探。教育研究資訊,9(4),66-82。
8. 張譽騰(1993)。科學博物館在社區的教育角色初探。博物館學季刊,7 (2),25-29。
9. 許民陽、王郁軒、梁添水、鄭紹龍(2001)。國小運用STS 教學模式—天象與時空概念教學模組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9(1),79-100 。
10. 陳明溥(1992):CAI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28,5-11。
11. 葉李華(2002)。科普書的啟示。科學月刊,33(8)698-699。
12.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13. 廖智倩、闕月清(2001)。淺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協同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4(4),113-128。
14. 鄭湧涇、周美雪(1990)。職前生物科教師科學態度的研究。師大學報,
15. 劉幸真(1997)。學校到博物館參觀教學之探討----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星象教學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1(3),3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