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3:1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穎君
研究生(外文):
Ying-Chun Chen
論文名稱:
王充《論衡》所反映的東漢初期社會狀況
論文名稱(外文):
This is a thesis on Wang Chong`s LUN HENG in Easter-Han-Dynasty.
指導教授:
劉文起
指導教授(外文):
Wen-qi Li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東漢
、
《論衡》
、
王充
外文關鍵詞:
Easter-Han-Dynasty
、
Wang Chong
、
LUN HE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8
點閱:1030
評分:
下載:218
書目收藏:1
王充因出身微賤,家族世代任氣,加上仕途上的不得志,故他對豪門望族仗勢欺人及濫用特權上,特別有感觸,能勇於直言不諱。而王充身處的背景又是個崇尚氣節、封建制度盛行、崇儒宗經和讖緯流行的時代,若要了解東漢初期的政經情況、學術風氣及社會風俗等,王充《論衡》反應出一定程度的事實可供學者們研究。王充《論衡》的歷史地位褒貶不一,學者們肯定王充於批評史上的貢獻,卻又因王充思想的自相矛盾而貶低他的地位,導致世人對其評價左右搖擺不定。筆者認為王充《論衡》的價值不應只建立在批評思想上,因此筆者希望藉由與歷史結合重新看《論衡》這本書,以給予王充思想公允的評價。
This is a thesis on politics , economy , social customs and academy in Easter-Han-Dynasty.
目次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5
第二章 王充其人與《論衡》其書…………………..……….7
第一節 王充的生平…….…….…………….…….…….………….7
第二節 王充的時代背景………...………………………………..11
第三節 王充的著述與《論衡》…………………………………..16
第三章 王充《論衡》所反映的東漢政經情況……………….23
第一節 揭示東漢帝國的盛世…………………………………….23
第二節 重文吏,輕儒生的官場現象…………………………….40
第四章 王充《論衡》所反映的東漢學術風氣……………….50
第一節 聖賢的崇拜……………………………………………….51
第二節 儒學的神秘化…………………………………………….67
第三節 文獻記載的失實………………………………………….78
第五章 王充《論衡》所反映的東漢社會習俗……………..92
第一節 迷信禁忌繁多…………………………………………….92
一、 食、衣…………………………………………………93
二、 住……………………………………………………...94
(一) 宅不西益……………………………………………..95
(二) 諱姓名與門向………………………………………...96
(三) 起宅蓋屋必擇日以避太歲…………………………...97
(四) 沐浴洗髮擇日……………………………………..100
三、 育…………………………………………………….101
(一) 忌諱撫養正月、五月出生之子…………………….101
(二) 制定姓名、字以求吉……………………………….101
(三) 學書和禮樂之諱…………………………………….102
(四) 諱婦人乳子………………………………………….103
第二節 厚葬淫祀盛行…………………………………………..108
一、 厚葬之風盛行………………………………………..108
二、 淫祀之風盛行………………………………………..111
三、 儒墨之說與鬼神的迷信……………………………..112
四、 鬼神問題的釐清……………………………………..114
第三節 災異祥瑞充斥…………………………………………..124
一、 政治方面……………………………………………127
二、 救災方面……………………………………………130
(一) 祈禱救災……………………………………………130
(二) 雩祭徙市攻社等以協調陰陽……………………….132
(三) 仁德仁政以救災…………………………………….135
第六章 結論………………………………………………...141
參引書目…………………………………………………….149
參引書目
說明:1.典籍、專書是按照筆劃順序排列。
2.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是按照岀版年月日排列。
一、典籍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四版。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4年。
王先謙、劉武(撰),《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
王應麟,《困學紀聞》(輯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雜家類1142~1144》。),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北大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二版五刷。
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司馬遷(撰)、裴駰等(注),《史記三家注》,臺北市:七略出版社。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永瑢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共十六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出版日期不詳。
永瑢(清),紀昀(清)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皮錫瑞(撰),《經學歷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9年9月一版。
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8月4版。
李昉(宋)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
汪榮寶(著),《法言義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6月再版。
易中天(注譯),《新譯國語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吳怡(著),《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3版。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四版。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楚生集釋,(漢)王符撰,《潛夫論集釋》,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孫人和,《論衡舉正》,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4月初版。
徐天麟(撰),《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73年3月再版。
班固(撰),《白虎通‧風俗通》,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不詳。
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臺北市:台灣古籍,1997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二版。
高誘(註),《淮南子》,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初版。
陳子展(撰),《詩經直解》,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出版。
章太炎(著),《檢論》,臺北市:廣文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奇猷(撰),《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再版。
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11版。
陸賈撰(漢),《新語》,臺北市:世界書局出版,1989年。
董仲舒(撰),《春秋繁露》(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27),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5月臺2版。
黃忠業、陳思林(譯注),《論衡選譯》,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初版。
揚雄(著),《太玄經》,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出版日期不詳。
黃暉(撰),《論衡校釋》,共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1版3刷。
楊志玖,(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中國古代官制,《資治通鑑》,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4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九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2年2月4版。
楊家駱(主編),司馬遷(撰),《史記》,共三冊,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9月2版。
楊家駱主編,班固撰,《漢書》,共七冊,臺北市:鼎文書局,1974年10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杜預、孔穎達(注),《左傳注疏及補正》,共三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73年12月再版。
楊家駱(主編),范曄(撰),唐‧李賢等(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91年。
蔣祖怡(選注),《論衡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初版。
賈誼(漢)(撰),《新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臺北市:華士出版社,1977年9月新一版。
蔡鎮楚(注譯),《新譯論衡讀本》,共二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劉向,《戰國策》,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劉安(著),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再版。
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大陸:重慶出版社,1990年。
劉珍等(撰),《東觀漢紀》,臺北市:中華書局。
劉盼遂,《論衡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1976年4月。
劉寶楠(撰),《論語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蕭登福(譯注),《論衡》,臺北市:台灣古籍,2000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共二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1刷。
二、專書
(一)王充及《論衡》專著
王舉忠,《王充論》,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田鳳台(著),《王充思想析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李偉泰(著),《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
李鍌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四】─賈誼、董仲舒、劉安、劉向、揚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更新版1刷。
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2000年10月第一版。
周桂鈿,《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
周桂鈿(著),《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1版2刷。
林麗雪(著),《王充》,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林麗真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墨子、商鞅、莊子、孟子、荀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更新版2刷。
康保延(著),《王充天人思想研究》,出版地不詳:祥生出版社,1979年初版。
徐敏著,《王充哲學思想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8月1版1刷。
陳正雄,《王充思想評述》,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陳拱(著),《王充思想評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陳叔良(著),《王充思想體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初版。
陳麗桂(等),《中國歷代思想家(五)—王充、王符、鄭玄、荀悅、仲長統、何晏、阮籍、傅玄》,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黃國安著,《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2版。
黃國安(著),《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二版。
黃雲生著,《王充評傳》,高雄市:三信出版社,1975年6月初版。
黃雲生,《王充教育思想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蔣祖怡(編),《王充卷》,河南省:新奉書店,1983年10月1版1刷。
鄭文(著),《論衡析詁》,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月1版1刷。
謝旡量,《王充哲學》,共三冊,臺北市:文星書局,1962年1月初版。
謝朝清著,《王充治學方法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
鍾肇鵬、周桂鈿著,《桓譚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1刷。
(二)中國思想史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一刷。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1月初版二刷。
王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
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何兆武,《中國思想發展史》,臺北市:明文書局,1993年1月初版。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金春鋒(著),《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4月1版1刷。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2月。
林劍鳴(著),《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七次印刷。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一刷。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二版三刷。
胡適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3月臺2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市:學生書局,2000年9月六刷。
徐復觀著,《增訂兩漢思想史》,共三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再版。
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1970年2月出版。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初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市:藍燈出版社,1992年4月。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勞幹撰,《秦漢史》,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年1月。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6年11月。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3月。
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共二冊,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9月2版。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里仁書局,1995年2月28日增訂三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11月。
羅光著,《中國思想史(一)》,臺北縣:先知出版社,1975年8月出版。
(三)其他
王躍生,《中國人口的盛衰與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6月一版一刷。
石方,《中國人口遷移史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初版。
安井小太郎,《經學史》,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10月初版。
李增(著),《淮南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初版。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沈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著,《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8月初版。
杜正勝(撰),《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市:允晨文化。
呂思勉(撰),《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余英時(撰),《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英時(撰),《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宋稚青、林如豪(合著),《邏輯與科學方法》,臺北市: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1964年9月再版。
周振甫,《周易譯注》,臺北市:五南書局,1993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76年。
林聰舜(撰),《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88年。
荀悅(撰),《漢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臺北市:正中書局,1958年1月臺三版。
徐平章(撰),《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人生出版社,1964年3月初版。
馬勇著,《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探索》,西安市:陜西人民教育,,1998年第一版。
高敏(著),《秦漢史論稿》,臺北市:五南書局,2002年初版。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市:華正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臺北市:中華書局,1936年1月。
袁祖亮,《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徐復觀(撰),《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市:學生書局。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12刷。
陳大齊著,《實用理則學》,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4月出版。
陳久金、楊怡著,《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一版四刷。
許倬雲(撰),《西周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陳彩章,《中國歷代人口變遷之研究》,重慶:重慶商務印書館,194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章炳麟,《國故論衡》,臺北市:廣文書局,1967年。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1刷。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臺北市: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
張光甫,《教育哲學》,臺北市:雙葉書廊,2003年。
馮爾康等(編著),《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臺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臺一版。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年。
張捷夫,《喪葬史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年。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臺北市:帛書出版社,1985年。
葛榮晉著,《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4月初版1刷。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傅樂成(主編),秦漢史,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蔡欽仁(譯著),《中國政治制度與政府史》,臺北縣:稻禾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蔣星煜(撰),《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上海書店。
劉大杰,《增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市:華正書局,1975年8月。
劉文起(撰),《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初版。
劉克智、劉翠溶,《中國人口問題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出版。
劉稚、秦榕,《宗教與民俗》,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鄭均,《讖緯考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劉熙載(著),《藝概》,臺北市:金楓出版,久博總經銷,,1986年初版。
薛保綸著,《墨子的人生哲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年3月再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8月。
錢穆等,《中國學術史論集》,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63年。
魏元珪(撰),《荀子哲學思想》,臺北市:谷風出版社。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市:明文書局,1988年3月30日再版。
韓復智(撰),《漢史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鍾肇鵬,《孔子研究》,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薩孟武(撰),《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龔鵬程(編),《漢代思潮》,臺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出版。
三、期刊論文
牟宗三,〈王充的性命論〉上,《人生雜誌》,1961年4月,21卷10期,頁2~13。
牟宗三,〈王充的性命論〉下,《人生雜誌》,1961年4月,21卷11期,頁9~16。
徐道鄰,〈王充論〉,《東海學報》,第3卷,1961年6月,頁197~214。
任卓宣,〈王充的問孔刺孟述評〉,《銘傳學報》,1965年11月,第4期,頁39~45。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頁56-58,1967年2月。
黃國安,〈王充「疾虛妄」論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第1期,頁51~110,1973年。
陳麗桂,〈王充自然思想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頁167~224,1975年。
徐道鄰,〈王充論〉。載於:牟宗三等著:《中國哲學思想史論集》,頁147~177。臺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
李道顯,〈論王充之生平與作品〉,《台北師專學報》,第6期,頁85~95,1977年。
潘清芳,〈王充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2期,頁583~718,1978年。
陳麗桂,〈充滿批判精神的王充〉,《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1年5月出版,第13卷,第5期,頁52~59。
田鳳台,〈東漢思想家王充與論衡〉,《孔孟學報》,第43期,頁337~358,1982年。
李道顯,〈王充之批評理論及其影響〉,《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頁57~103,1983年。
周桂鈿,〈王充哲學與東漢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28-36,1986年第5期(總第137期)。
高懷民,〈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文史哲學報》,第35期,頁95~118,1987年。
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其影響〉,《教育學刊》,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第7期,頁320~350,1987年。
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影響〉,《教育學刊》,第7期,頁1~31,1987年。
董承文,〈荀子與王充教育思想比較提要〉,《教育學刊》,第8期,頁39~74,1989年。
王躍生,〈我國古代重農政策與歷史人口〉,《爭鳴》,第6期,1989年。
林惠勝,〈王充問孔研究-兼談儒學之現代化〉,《臺南師院學報》,第22期,頁283~299,1989年4月。
李震,〈王充與無神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80期,頁40~51,1989年5月。
周桂鈿,〈王充生平考辨〉—兼評徐復觀「王充論考」,《中國文化月刊》,第129期,頁29~50,1990年。
鄔昆如,〈性善性惡的反省與檢討—漢儒的人性論〉,載於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頁159~174。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王躍生,〈中國古代宗族人口探析〉,《齊魯學刊》,1990年。
傅堅,〈王充的效驗論證法試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38~43,1991年7月。
王躍生,〈中國封建社會民族人口遷移政策研究〉,《中國人口科學》,第4期,1994年。
曾漢塘,〈試觀王充論死〉,《哲學年刊》,第10期,頁203~216,1994年6月。
林俊宏,〈論衡的思想研究〉,《鵝湖月刊》,第20卷第5期,總號233,頁42~56,1994年11月。
詹哲裕,〈兩漢經學時期「儒學法家化」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54卷,頁131~161,1995年6月。
丁亞傑,〈文人與國家符驗─王充文論重詁〉,《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頁47~57,1995年6月。
戴杏林,〈王充《論衡.問孔篇》中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第33卷,第12期,頁34~40,1995年8月。
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期,頁117~135,1996年。
王全吉,〈王充的生平及時代背景〉,《中正學刊》,20期,頁49~70,1996年10月。
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卷,頁115~134,1996年12月。
劉見成,〈王充的形神論思想及其社會義涵〉,《中國文化月刊》,第204卷,頁38~45,1997年3月。
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
王全吉,〈王充的哲學思想〉,《中正學刊》,第21期,頁81~101,1997年10月。
陳章錫,〈王充的教育思想探究〉,《鵝湖》,第23卷第5期,頁20~28,1997年11月。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8卷,4期,1997年12月。
薛俊麟,〈王充命運觀探微-─以「論衡」之思想方法的角度試論〉,《史苑》,第58卷,頁1~16,1998年1月。
胡順萍,〈王充的形神論〉,《哲學雜誌》,第24卷,頁124~138,1998年5月。
盧文信,〈西漢天人思想於天文學中的體現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
傅錫任,〈《論衡》的神話觀解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頁1~22,1999年。
趙雅博,〈王充論衡之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頁1~38,1999年3月。
魏敏慧,〈王充文學主張探析〉,《新埔學報》,第17期,頁13-27,1999年10月。
陳必正,〈王充「論衡」之天人論述〉,《新埔學報》,第18期,頁231~237,2001年9月。
韓復智,〈王充的農學與醫學〉,《歷史月刊》,第165卷,頁80~84,1991年10月。
邵維慶,〈王充政治思想研究〉,《宜蘭技術學報》,第8期,頁115-128,2002年6月。
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的哲學性—以董仲舒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頁5~16,2003年。
鄭志明,〈禁忌文化的哲學省思〉。《鵝湖月刊》,第29卷第6期,頁12~22,2003年。
劉謹銘,〈從「問孔」「刺孟」論王充批判經典的原旨〉,《鵝湖》,第29卷第7期,頁39~45,2004年1月。
吳瑞銀,〈王充「論衡」所論及之人才問題析探〉,《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1期,頁1~20,2004年3月。
四、學位論文
田鳳台,《王充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轉變》,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翁麗雪,《東漢經術與士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劉翰平,《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邵維慶,《王充的基本思想與政論》,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連小萍,《王充生死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漢塘,《王充命定觀之淵源與內涵探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超群,《王充《論衡》之人性論研究─人性問題的重構與再評價》,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朱麗秀,《王充形神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馮曉馨,《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文村,《《論衡》神話批評運用析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葉淑茵,《王充命運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盧文信,《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珮瑜,《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康靜文,《王充認識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明昇,《王充《論衡》之教育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子杰,《西漢前期政權與知識階層》,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東漢士風及其轉變
2.
王充思想研究
3.
王充命定觀之淵源與內涵探微
4.
王充形神思想研究
5.
王充命運論研究
6.
王充認識論研究
7.
西漢前期政權與知識階層
8.
王充《論衡》之人性論研究─人性問題的重構與再評價
9.
東漢經術與士風
10.
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
11.
王充生死觀之研究
12.
王充的基本思想與政論
13.
王充《論衡》之教育思想
14.
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
15.
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
1.
董承文,〈荀子與王充教育思想比較提要〉,《教育學刊》,第8期,頁39~74,1989年。
2.
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影響〉,《教育學刊》,第7期,頁1~31,1987年。
3.
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其影響〉,《教育學刊》,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第7期,頁320~350,1987年。
4.
李道顯,〈王充之批評理論及其影響〉,《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頁57~103,1983年。
5.
田鳳台,〈東漢思想家王充與論衡〉,《孔孟學報》,第43期,頁337~358,1982年。
6.
陳麗桂,〈充滿批判精神的王充〉,《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1年5月出版,第13卷,第5期,頁52~59。
7.
任卓宣,〈王充的問孔刺孟述評〉,《銘傳學報》,1965年11月,第4期,頁39~45。
8.
徐道鄰,〈王充論〉,《東海學報》,第3卷,1961年6月,頁197~214。
9.
林惠勝,〈王充問孔研究-兼談儒學之現代化〉,《臺南師院學報》,第22期,頁283~299,1989年4月。
10.
李震,〈王充與無神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80期,頁40~51,1989年5月。
11.
周桂鈿,〈王充生平考辨〉—兼評徐復觀「王充論考」,《中國文化月刊》,第129期,頁29~50,1990年。
12.
曾漢塘,〈試觀王充論死〉,《哲學年刊》,第10期,頁203~216,1994年6月。
13.
林俊宏,〈論衡的思想研究〉,《鵝湖月刊》,第20卷第5期,總號233,頁42~56,1994年11月。
14.
詹哲裕,〈兩漢經學時期「儒學法家化」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54卷,頁131~161,1995年6月。
15.
丁亞傑,〈文人與國家符驗─王充文論重詁〉,《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頁47~57,1995年6月。
1.
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
2.
王充命論研究
3.
王充《論衡》的教育思想研究
4.
推人事鬼神,緣生事死─王充《論衡》中以人爲中心的葬與祭
5.
《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
6.
王充認識論研究
7.
王充性命論與孔、孟之關係
8.
王充《論衡》氣論思想研究
9.
失衡的邏輯——以「吏階層」為進路論王充「疾虛妄」之思想意涵
10.
陰陽五行對兩漢命論構成之研究 — 以董仲舒、王充為論
11.
王充《論衡》之知識體系與天人關係研究
12.
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
13.
王充人性論研究
14.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較研究
15.
董仲舒與王充教育思想比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