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2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雅琴
研究生(外文):Ya-Chin Huang
論文名稱:王起律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no
指導教授:簡宗梧簡宗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律賦王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6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唐代「律賦」既作為一種科舉考試文體,對於其形式規範自然相對的較為嚴格,強調聲調和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要求,使作者的思想情感受到束縛,而流於雕琢辭藻、追求聲律的僵化形式,故而後人多以此論斷賦亡於唐,甚至有「唐無賦」 的說法,此種全盤否定的說法,對後世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使得辭賦的研究多半局限於楚辭、漢賦及魏晉南北朝辭賦,對於唐及其以後的辭賦,則多略而不論。全唐賦近兩千篇,包含古賦、騷賦、俗賦、律賦等類,而律賦本身就有九百餘篇,幾佔唐賦之半,實可謂為唐賦之大宗。但「律賦」這一研究課題,在賦史或文學史上均偶見提及,專門研究少之又少。
律賦對於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及其後世如宋代、清代的人才選拔,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獨影響由唐迄清一千三百餘年之科舉制度與政治生態,目前確定最早與科舉相關且採行限韻的律賦,係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的李昂〈旗賦〉 ,實際上「律賦」創作的發展狀況,並不如唐詩般的為人所知,研究者也相較於唐詩、唐代小說、古文來得少,今存唐代的賦作數量不少,除了現存的唐人別集外,更多是藉由《文苑英華》、《唐文粹》得以保存,而律賦更是占著極重的份量,正如祝堯《古賦辯體‧卷七》中提及:「嘗觀唐人文集及《文苑英華》所載唐賦,無慮以千計,大抵律多而古少。」「詩、賦」兩者同為國家的考試方式,應當深深影響著當代文學的發展,為何為人所不重視,原因可能是有些學者不認為應試文體有什麼文學價值,再加上不曉得從何處著手研究,因此造成賦史上的空缺。
趙俊波在其《中晚唐賦分體研究》 一書的緒言當中提及,唐代賦體以中晚唐的創作最值得注意,認為此時律賦的創作開始走向鼎盛,這時的作品成為後世律賦創的楷模,並舉清人如王修玉在《歷代賦楷》談到的選賦原則,凸顯唐代律賦在後人心中的地位。今存中晚唐賦中,以中唐的王起六十五篇為最多,其中賦作雖有不少篇沒有標明限韻,但仔細考究其韻腳跟句式形式,會發現皆是律賦,其律賦數量之多,又頗為歷代賦家所看重,並與李程並稱中唐律賦「雅正」的風格的代表,希望藉由研究王起的律賦,了解賦家口中對於「雅正」的定義,並期望藉由單一作家的作品分析,觀察此時律賦在形式及內容上,呈現出怎樣的風貌,藉由此一研究課題,讓我們對「律賦」這種文類作品有更深一層了解,期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並對賦學理論有進一步的作品印證,吸引更多同好加入研究,補足律賦在賦史上闕漏,即是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相關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6
第貳章 時代背景 7
第一節 唐代律賦發展概況及後世評價 9
第二節 律賦釋名及賦格著作 12
(一)律賦釋名 12
(二)賦格著作 13
第三節 律賦與科舉考試的關係 15
(一)「進士」科 15
(二)「制舉」 17
第四節 唐人辭賦觀 18
(一)反對辭賦創作 18
(二)鼓勵創作律賦 19
第參章 王起生平及著述考 20
第一節 世系 20
第二節 王起行年表 26
第三節 王起的交遊 39
(一)座主與門生的關係 39
(二)同榜關係 40
(三)長官與部屬關係 42
(四)同僚關係 43
(五)提攜與被提攜關係 43
(六)其他關係 48
第四節 著述考 49
(一)史類 49
(二)集 50
(三)金石 51
(四)奏議 52
(五)詩文 52
第肆章 王起律賦的題材與內容 63
第一節 天文地理 63
(一)天象 63
(二)歲時 65
(三)典禮 68
(四)地理 70
第二節 禽蟲禎祥 73
(一)鳥獸 73
(二)鱗蟲 74
(三)寓言 75
(四)禎祥 76
第三節 文武治道 78
(一)文學 78
(二)武功 80
(三)治道(外王) 81
(四)性道(內聖) 83
第四節 日常器用 85
(一)服飾與玉帛 85
(二)器用與舟車 86
(三)音樂與諷諭 88
第伍章 王起律賦用韻研究 91
第一節 題下限韻闕漏 92
(一)、闕文 92
(二)、全文 92
第二節 題下限韻七韻以下 95
(一)、以題為韻,四篇 95
(二)、押五韻,兩篇 97
(三)、押六韻,六篇 97
(四)、押七韻,八篇 99
第三節 題下限韻八韻 104
(五)押八韻,有四十篇 104
第四節 韻部分析與用韻特色 119
(一)韻部分析 119
(二)用韻平仄 121
(三)用韻特色 123
第陸章 王起律賦的表現形式 127
第一節 句式與字數 127
(一)句式 127
(二)字數 130
第二節 疊字 134
(一)漫句 136
(二)對句 136
(三)每一篇疊字出現的情形 140
第三節 重出與重複 147
(一)重出 148
(二)「重複」 152
第四節 對句藝術 156
(一)卦辭對 157
(二)干支對 158
(三)數目對 159
(四)方位對 159
(五)顏色對 160
第柒章 結論 163
參考書目 165
附錄: 171
1、〈東郊迎春賦〉 以「立春之日備禮東郊」為韻 171
2、〈元日觀上公獻壽賦〉 以題為韻 172
3、〈振木鐸賦〉 以「孟春之月遒人徇路」為韻 173
4、〈取榆火賦〉 以「方春改火用榆鑽燧」為韻 174
5、〈鑽燧改火賦〉 以「順茲四時取彼衆木」為韻 175
6、〈蟄蟲始振賦〉 以「和氣初發幽蟄潛啟」為韻 176
7、〈開冰賦〉 以「君審時變臣徼疾愆」為韻 177
8、〈冰泮曲池賦〉以「春日風暖之候」為韻 178
9、〈北郊迎冬賦〉 以題為韻 179
10、〈律呂相生賦〉 以「予欲聞六律五聲」為韻 180
11、〈律呂相召賦〉 以「聲氣相叶如響之應」為韻 181
12、〈葭灰應律賦〉 以「四時運行應候不差」為韻 182
13、〈鍊石補天賦〉 以「鍊彼堅貞將補其闕」為韻 183
14、〈鄒子吹律賦〉 以「吹律洞微寒谷生黍」為韻 184
15、〈懸土炭賦〉 以「寒暑相參輕重可驗」為韻 185
16、〈寅月釁龜賦〉 以「擇茲上春虔俟明火」為韻 186
17、〈秋潭賦〉 以「秋氣清爽資彼澄徹」為韻 187
18、〈披霧見青天賦〉 以「瑩然可仰無不清心」為韻 188
19、〈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 以「海日生殘夜」為韻 189
20、〈書同文賦〉 以「王化大同書文混一」為韻 190
21、〈闢四門賦〉 以「來遠人致多士」為韻 191
22、〈下車泣罪人賦〉 以「萬方之過在予一人」為韻 192
23、〈木從繩賦〉 以「聖君順諫如木從繩」為韻 193
24、〈南蠻北狄同日朝見賦〉 以「渡瀘款塞咸造闕庭」為韻 194
25、〈諫鼓賦〉 以「聖帝之心渴於聞過」為韻 195
26、〈履霜堅冰至賦〉 以「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為韻 196
27、〈弋不射宿賦〉 以「君子仁及飛鳥」為韻 197
28、〈被褐懷玉賦〉 以「君子藏器待時」為韻 198
29、〈燕王市駿骨賦〉 以「求骨於好騏驥雲集」為韻 199
30、〈擲地金聲賦〉 以「辭賦高亮可振金聲」為韻 200
31、〈重寸陰於尺璧賦〉 以「□窺榆道,遲學非勗」為韻 201
32、〈瞽者告協風賦〉 以「審音靜專修職知候」為韻 202
33、〈雨不破塊賦〉 以「微雨流潤用表豐年」為韻 203
34、〈五色露賦〉 以「率土康樂之應」為韻 204
35、〈庭燎賦〉 以「早設王庭輝映羣辟」為韻 205
36、〈堯見姑射神人賦〉 以「聖德之崇窅然欽道」為韻 206
37、〈漢武帝遊昆明池見魚銜珠賦〉 以題為韻 207
38、〈白玉琯賦〉 以「神人來獻以和八音」為韻 208
39、〈墨池賦〉 以「臨池學書水變成墨」為韻 209
40、〈獺皮書袋賦〉 以「窮囊契時聚益」為韻 210
41、〈昆明池習水戰賦〉 以「將伐遠戎先修武事」為韻 211
42、〈轅門射戟枝賦〉 以「一箭解圍人中之俊」為韻 212
43、〈墨子迴車朝歌賦〉 以題為韻 213
44、〈雍畤舉爟火賦〉 以「享神之期候此為節」為韻 214
45、〈虔禋六宗賦〉 以「享神精潔四氣叶和」為韻 215
46、〈祠靈星賦〉 以「工奏雲漢祈彼嘉穀」為韻 216
47、〈延陵季子掛劍賦〉 以「冥會心許暗無我欺」為韻 217
48、〈斗間見劍氣賦〉 以「神物下潛精光上射」為韻 218
49、〈切玉劍賦〉 以「天之利刃切玉如泥」為韻 219
50、〈照寶鏡賦〉 以「殊寶潛翳照之必呈」為韻 220
51、〈蒲輪賦〉 以「安車禮賢者」為韻 221
52、〈洗乘石賦〉 以「王者順動有司先成」為韻 222
53、〈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 以「聖德千祀發於五音」為韻 223
54、〈冰蠶賦〉 以「凝冱之境成彼奇彩」為韻 224
55、〈浪井賦〉 以「王者清淨則出」為韻 225
56、〈結網求魚賦〉 以「臨川羡魚未若結網」為韻 226
57、〈烹小鮮賦〉 以「理大國如烹小鮮」為韻 227
58、〈蜃樓賦〉 以「海旁蜃氣象樓臺」為韻 228
59、〈黿鼉為梁賦〉 以「王師遠征水族冥感」為韻 229
60、〈羨魚賦〉 以「蓮出鱗始來」為韻 230
61、〈焦桐入聽賦〉 以「泠然雅音至聽方識」為韻 231
62、〈朔方獻千里馬賦〉 以題為韻 232
63、〈萬年縣試金馬式賦〉 以「漢朝鑄金為名馬式」為韻 233
64、〈彈冠賦〉 以「君子之交誠有所感」為韻 234
65、〈佩刀出飛泉賦〉 以「至誠所感靈泉為生」為韻 235
一、古籍(依朝代排列)
《十三經注疏》覆宋刊本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年
(漢)劉安《淮南子》台北:古今文化1963年
(唐)弘法大師著、王利器校注《文鏡祕府論校注》貫雅文化1991年
(唐)杜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後晉)劉煦《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 1959年
(宋)宋祁、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印書館新校本1979年
(宋)王若欽《冊府元龜》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宋)李昉 《文苑英華》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9年 
(宋)王溥 《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 1974年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3月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影印《宛委別藏》本
(元)祝堯《古賦辯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全書》本
(清)王修玉輯《歷朝賦楷》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陳元龍編纂《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清)徐松《登科記考》中文出版社1982年5月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4月
(清)陸葇編《歷朝賦格》台南;莊嚴出社1997年
(清)浦銑《歷代賦話》《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李調元著;詹杭倫、沈時容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1993年6月台一版。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3月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 2001年5月
王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年1月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4月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齊魯書社 2004年12月
王壽南著《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4年4月
任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3月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局 1982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年3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6月
李兆洛《駢體文鈔》國學整理社 1936年3月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7月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周慶華《詩話摘句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9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社 1999年12月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國際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唐嗣德、程國節主編《古典詩詞曲賦概說》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3月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7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7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4月
高光復《賦史述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7年3月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張秋升、王洪軍主編《中國儒學史研究》山東:齊魯書社 2004年12月
張國興編著《六朝賦》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8年1月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上海書局 1990年10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傅隸樸《中國韻文概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54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5月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北京:台灣書局 2002年2月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 2005年
鈴木虎雄撰《賦史大要》台北:中正 1970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灣:學生書局 1991年4月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年10月
趙超編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 2004年
霍松林等編《辭賦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5月
瞿兌之《駢文概論》海南出版社 1997年6月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灣書局 1998年10月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 1999年5月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8月

三、期刊論文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柏夷〈賦譜略述〉《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
洪順隆〈初唐賦的三教思想風貌〉《辭賦論叢》文津出版社2000年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1982年7月,第3期
高光復〈論四傑辭賦與唐初文風〉《文史哲》 1990年,第5期
高光復〈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高海夫〈柳宗元辭賦的思想評價〉《唐代文學論叢》 1983年4月
商偉〈論初唐詩歌的賦化現象〉《北京大學學報》 1986年第5期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7年1月,第1期
張嘯虎〈唐賦略論〉《貴州社會科學》 1986年,第8期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 1990年,第3期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 1994年,第4期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4年,第11期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1994年,第6期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年12月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 1996年,第1期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郭維森〈杜甫的賦〉《杜甫研究學刊》 1991年,第1期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 1998年5月,第218期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辭賦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 1992年,第3期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 1991年,第4期
程章燦〈劉勰的賦論--溯源與評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95年,第17輯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年12月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 1990年,第5期
萬光治〈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88年,第4期
葉幼明〈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期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 1990年,第3期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年,第7輯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賦苑卮言》敘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年12月
詹杭倫〈清代律賦平仄論--兼論律詩平仄譜式之定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年12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年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1991年4月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鄧國光〈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上)〉《故宮學術季刊》1994年,12卷第1期
鄧國光〈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下)〉《故宮學術季刊》1994年,12卷第2期
霍松林〈論唐人小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戴偉華〈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文學遺產》 1992年,第2期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7月31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初版,頁69~9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文津出版社 1993年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年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0年11月,第1期,頁1~16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 1991年第5期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 第13期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 1994年 第13期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85年5月,第17期,頁9~20
四、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
馬寶蓮 《唐代律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年
陳成文 《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8年
游適宏 《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0年
林振興 《清代賦話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2001年
碩士論文
謝妙青 《韓愈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5年
鄭色幸 《柳宗元辭賦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2002年
胡淑娟 《白居易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2004年
陳鈴美 《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200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