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一)經部
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主刻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 漢彰公傳、鄭玄箋 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 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 晉范寧注 唐楊士勛疏
《爾雅注疏》 晉郭樸注 宋刑昺疏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論語注疏》 魏何晏等注 宋刑昺疏
(二)史部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東漢)班固傳,(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晉)郭樸注:《山海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穆彰酋、潘錫恩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方詩銘、王修齡著:《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三)子部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1983年。
§(東漢)許慎著、(南唐)徐鉉校訂:《唐寫本、宋刊本說文解字》,華世出版社,1982年。
§(東漢)許慎著、(南唐)徐鉉校訂:《平津館校刊說文解字》,台北市,世界書局,1960年。
§(梁)顧野王:《玉篇零卷》,續修四庫全書收,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日本昭和八年京都東方文化學院編東方文化叢書本影印
§(宋)徐鍇:《說文繫傳》,台北,華文出版社,1971年。
§(宋)郭忠恕:《漢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據上海涵芬樓影,2002年。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據清光緒年間刊本影印,200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玉說文解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郝義行:《爾雅義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中華書局家刻足本校刋,1972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文字學之屬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台北,藝文印書館。
朱岐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余國慶,《說文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1999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容庚 編,《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徐文鏡,《古籀彙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高明、葛英會 編,《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頷編纂,《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新雄,《訓詁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雷漢卿著,《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臧克和、王平校訂,《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77年。
蔡信發,《說文答問》,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魯實先,《假借遡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魯實先,《殷契新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盧國屏,《爾雅語言文化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羅福頤主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歷史地理之屬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恢,《史記本紀地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阮明道,《中國歷史與地理論考》,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孟凡人,《樓蘭鄯善篤牘年代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邱克,《中國交通史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胡兆量等著,《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午,《大清一統志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張馭寰,《中國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代光,《中國歷史地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陳芳惠,《歷史地理學》,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7年。
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
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程寬正,《史記地名今釋》,台北,程寬正,1993年。
童書業著,《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華林甫,《中國地名學史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劍雄、華林甫編,《歷史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臧勵龢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趙榮,《中國古代地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劉司任,《中國地名大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
潘英 編著,《中國上古國名地名辭彙及索引》,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錢穆,《史記地名考》,香港,龍門書店,1968年。
譚其驤主編,《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杭州,浙江新華書局,1986年。
顧俊,《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顧祖禹,《歷代州域形勢》,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酈道元 著;汪士鐸 圖,《水經注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三)地圖相關之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標準地名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 ,2000年。
徐聖謨、姜道章、吳信政編著,《地圖學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
晉淑蘭、張武冰主編,《新編實用中國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年。
晉淑蘭主編,《湖北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陝西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河南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山西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山東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河北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江蘇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晉淑蘭主編,《四川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
崔恒昇,《中國古今地理通名匯釋》,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 上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全二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0年。
藩桂成,《地圖學原理》,台北,固地出版,1999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八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
(四)其他專著
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王素存,《姓錄》,台北,台灣書店,1960年。
王素存,《中華姓府》,台北,台灣書店,1969年。
任偉,《西周封國考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學勤 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杜正勝 編,《中國上古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97年。
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宋建華,《王筠說文學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李振興,《說文地理圖考》,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1972年。
林麗卿,《秦封泥地名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國碩士論文,2002年。馬舒怡,《說文解字列字次第之探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許舒絜,《說文解字文字分期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郭怡雯,《說文複舉字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于瑞桓:〈乾嘉樸學的緣起與啟蒙意義〉,《齊魯學刊》,2002年第4期。
卞仁海:〈十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王初慶〈形聲探微〉,《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主編,2004年12月18日。
王琳:〈從鄭韓故城出土陶文看先秦鄉遂制度〉,《考古與文學》,2003年第4期。
米海平:〈簡論唐代的鄯州〉,《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2002年4月。
吳儀鳳:〈論李陽冰刊定「說文」之是非--以大、小徐本中所見引者為對象〉,《輔大中文所學刊》第六期,1996年6月。
李冬梅:〈北魏鄯善鎮名稱探源〉,《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1期(總第33期)。
李志敏:〈鄯善縣名由來問題-兼校《通典》筆誤一則〉,《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1995年。
李新峰:〈試釋《漢書‧地理志》郡國排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
李曉暉:〈后羿形象探源〉,《福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0年7月。
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五期。
周振鶴:〈縣制起源三階段說〉,《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地理研究所,1997年,第三輯。
周書燦:〈春秋時期「縣」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態〉,《江海學刊》,2003年3月。
侯燦:〈樓蘭的發現及其正名〉,《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姚永銘:〈顧野王說文研究索隱〉,《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1期。
范三畏:〈崦嵫考(附石、昧谷)〉,《西北師大學報》,第35卷第4期,1998年7月。
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徐少華:〈「包山楚簡」地名數則考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總第231期)。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八則〉,《中國歷史地理論業》,1996年第4期。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五則〉,《江漢考古》,1996年第4期。
袁金書:〈段玉裁對文字學之貢獻〉,《東方雜誌》第10期,1977年4月。高明:〈說文解字傳本考〉,《東海學報》第16期,1975年6月。高明:〈說文解字傳本續考〉,《東海學報》第18期,1977年6月。張金光:〈秦鄉官制度及鄉、亭、里關係〉,《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
張建軍:〈鄯善小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02期。
張思恩:〈鄯善即樓蘭考〉,《唐都學刊》,1994年第3期。
張莉:〈西漢樓蘭道新考〉,《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張榮明:〈《周禮》國野、鄉遂組織模式探原〉,《史學月刊》,1998年第3期。
許錟輝:〈形聲字聲符表義釋例〉,《文字論叢》第二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許錟輝:〈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主編,2004年12月18日。
陳志信:〈論許慎作「說文解字」的意圖--一個思想史的解釋〉,《大陸雜誌》93期第4卷,1996年10月陳偉:〈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總第216期)。
陳新雄:〈說文解字之條例〉,《木鐸》第10期,1984年10月。曾昭聰:〈原本玉篇中的語源研究〉,《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斟查和發掘〉,《考古學報》1982年第3期、第4期。
黃宇鴻:〈近二十年來說文學的回顧與思考〉,欽洲高等師範學院院報,2001年第2期。
楊際平:〈漢代內郡的吏員構成與鄉、亭、里關係〉,《廈門大學學版哲社版》,1998年第4期。
裘錫圭:〈 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趙雨:〈《詩經》與國野制度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
劉玉堂、李安清:〈西周時期湖北地區的封國和方國〉,《襄樊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0年7月。
鄭小爐:〈試論徐和群舒的青銅器-兼論徐、舒與吳越的融合〉,《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鄭杰祥:〈二里頭二期文化與后羿代夏問題〉,《中原文物》,2001年1月。
鄭殿華:〈論春秋時期的楚縣與晉縣〉,《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第17卷。
鄭殿華:〈縣郡淵源考〉,《北京圖書館刊》1995年1/2期。
魯剛:〈論羿與后羿〉,《求是學刊》,第30卷第6期,2003年11月。
蕭愛鈴:〈《史記》「徐州」釋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29卷第2期。
羅振躍:〈試說早期水名漢字的聲符意義〉,《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3期。
嚴軍:〈《爾雅》地名訓詁學與中國地名語言學〉,《殷都學刊》2002年版。
嚴軍:〈中國地名文字學的開創性著作-評《說文解字》的地名研究成就〉,《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