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部
《周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尚書》,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尚書》,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周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儀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春秋公羊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春秋穀梁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漢․許慎注、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 年11 月10日再版。
漢․戴德《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12 月湖北第4 次印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明嘉靖間(1522-1566)李元陽福建刊本。
梁․崔靈恩《三禮義宗》,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臺北:藝文出版社,1985 年。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3 月。
宋․朱申《周禮句解》,明刊本,收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 年第17 版。
宋․胡士行《尚書詳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宋․真德秀《三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3 月。
宋․黃度《尚書說》,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宋․陳大猷《書集傳或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宋․陳經《尚書詳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
宋․蔡沈輯錄、元․董鼎纂註《書集傳》,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宋․薛季宣《書古文訓》,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宋․鄭樵《禮經奧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3 月。
元․吳澄《三禮考註》,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元․吳澄《周禮考註》,明吳興董嗣茂刊本。
元․吳澄《書纂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元․吳澄《儀禮逸經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3 月。
元․陳友仁《周禮集說》,明成化甲午福建巡撫張瑄刊本。
元․陳師凱《書傳旁通》,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元․陳澔《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1967 年9 月。
元․陳櫟《書集傳纂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明․何喬新《周禮集註》,明嘉靖七年都下楮選刊本。
明․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明隆慶四年盧州知府張春宇刊本。
明․徐常吉《六經類雅》,明萬曆己丑刊本。
明․陳仁錫《周禮五官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3 月。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清․王與之《東巖周禮訂義》,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
清․王鳴盛《周禮軍賦說》,臺北:藝文出版社,1986 年6 月初版。
清․毛奇齡《經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年。
清․江永《禮書綱目》,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中文出版社聯合印行,1974 年10 月。
清․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9 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四部備要本》影印,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年。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書局,1992 年7 月。
清․金榜《禮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臺北:復興書局,1971 年11 月。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補遺》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 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7 月。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年8 月。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上海:中華書局,2000 年3 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清․夏炘《學禮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 年5 月。
清․曹元弼《禮經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年12 月。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清光緒14 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莊存與《周官記》,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楊椿《周禮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1982 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8 年4 月。
漢․劉向撰、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11 月臺一版。
漢․衛宏《漢舊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11 月臺一版。
漢․衛宏撰、清․孫星衍補遺《漢舊儀補遺,臺北:1965 年11 月臺一版。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5 月第9 次印刷。
三國‧韋昭《國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晉․郭璞《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臺六版,1988 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 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11 月。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 年5 月出版。
清․孫楷撰、徐復訂補《秦會要訂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11 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1974 年10 月初版。
三、子部
周․呂望《六韜》,《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年。
周․管子《管子》,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1 月臺一版,1965 年。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年。
春秋․孫武《孫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戰國․吳起《吳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戰國․尉繚子《尉繚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年初版。
戰國《墨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年2 月初版。
戰國․韓非《韓非子》,台北:廣文出版社,1964 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年11 月。
秦․商鞅撰、清․嚴萬里校《商君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11 月臺一版。
秦․黃石公《黃石公三略》,明嘉靖辛卯施恆齋刊本。
漢․公孫弘解《握機經》,明天啟七年刊配補影鈔本。
漢․孔鮒《孔叢子》,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7 年。
漢․班固《白虎通》,《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年。
漢․荀悅《申鑒》,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初版。
漢․劉向《說苑》,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唐․李靖《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臺北:藝文印書館。
隋․蕭吉《五行大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1937 年3 月再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
宋․吉天保《孫子十家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1 版。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1 月。
宋․胡宏《皇王大紀》明萬曆辛亥(1611)陳邦瞻閩中刊本。
明․劉寅《司馬法直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2 月第一次印刷。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10 月北京第4 次印刷。
四、集部
清․崔述《崔東璧先生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6 月。
清․黃季剛《黃侃論學雜著》,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年。
清․汪中《述學》,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清․姚鼐《音注姚姬傳文》,上海: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1923 年。
清․張澍《養素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3 月,。
清․龔自珍《定盦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同治間刊本,1929 年。
五、專書(依照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上海:大東書局,1926 年。
《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35 年。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年3 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 年。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廣文書局,1960 年。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版。
錢穆《中國文化叢談》,臺北:三民書局,1967 年。
金德建《古籍叢書考》,臺北:台灣中華出版社,1967 年臺一版。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臺北:廣文書局,1967 年。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70 年10 月初版。
程發軔《國學概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年11 月。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 年8 月。
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 年10 月初版。
赤塚忠《中國古代的宗教與文化 —殷王朝的祭禮》,日本:角川書店,1977 年。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証》,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年。
高明《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年10 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 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褚柏思《中國軍事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年8 月。
李曰剛等著《三禮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年1 月。
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周世輔、周文湘《周禮的政治思想》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 年7 月初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 年。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83 年。
杜迺松《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年。
李少一、劉旭《干戈春秋--中國古兵器科技文話》,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 年。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古代篇》,臺北:弘文館,1985 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王顯臣 許保林《中國古代兵書雜談》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年3 月第2 次印刷。
魏汝霖 劉仲平《中國軍事思想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年3 月修訂4 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劉旭《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6 年。
廖平《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 年8 月。
洪業《儀禮引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9 月。
金春峯《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版。
畢沅《釋名疏証》,廣文書局,1987 年。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7 年6 月。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7 月。
王曉衛 、劉昭祥《歷代兵制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 年12 月北京第2 次印刷。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
袁庭棟、劉澤模《中國古代戰爭》,四川: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8 年。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年。
《中國軍事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年8 月北京第1 次印刷。
田旭東《司馬法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年5 月北京第2 次印刷。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解放軍出版社,1990 年。
孟世凱《夏商史話》,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年。
許倬雲《西周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年。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年。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初版。
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金景芳《金景芳古史論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年7 月。
《歷史文獻研究》北京:中國歷史文獻委員會,1991 年8 月第1 次印刷。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史出版社,1991 年10 月第1 次印刷。
王貴元、葉桂剛、曾胡《中國古兵書名著精華》,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 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武國卿、葛中岳《中國戰爭史》,金城出版社,1992 年。
張云勛《中國古代軍事哲學發展史簡編》臺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1 版1 刷。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年6 月第1 版1 刷。
黃懷信《逸周書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中華書局《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年。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版),聯經出版社,1993 年。
錢玄同、錢興奇編《三禮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10 月。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1993 年11 月。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年。
謝國良、袁德金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年5月第1 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初版社,1994 年10 月初版第4 刷。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陳平《燕史記事編年會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劉雲伯《中國兵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3 月第2 次印刷。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禮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9 月初版。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錢玄同《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王曉衛、赫治清《中國兵制史》,文津出版社,1997 年。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陳高華、錢海皓《中國軍事制度史》,臺北:大象出版社,1997 年。
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証》,岳麓書社,1997 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4 月第2 次印刷。
杜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周何《說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 年。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海:上海書店,1998 年。
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年。
孟世傑《先秦文化史》,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98 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 年1 月。
褚良才《中國古代軍語研究導論》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1 月第1 次
印刷。
傅葉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9 月第1 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99 年11 月第1 次印刷。
《馬王堆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第1 版。
褚斌杰《儒家經典與中國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袁閭琨主編《中國兵書十大名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 年1 月初版。
陳烈《中國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12 月1 版1 刷。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12 月2 刷。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年6 月初版第12 次印刷。
顧德融 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1 年6 月第1 次印刷。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7 月第1 版。
徐勇、喬國華、余新忠《兵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1 年9 月第2次印刷。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湖南:湖南省教育出版社,2002 年2 月2 版第2 次印刷。
徐勇主編《先秦兵書佚文輯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1 月第1 版。
蔣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9 月第1次印刷。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11 月。
王曉衛 劉昭祥《軍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元月初版。
五、期刊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一) 期刊
丁大同〈戰國「角力」小考〉,《考古與文物》第4 期,1988 年。
王少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特色〉,《武警工程學院學報》第18 卷第3 期,2002年6 月。
王煒民〈秦蕙田與《五禮通考》〉,《陽山學刊》,第12 卷第1 期,1999 年3 月。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考古學報》第4 期,1988 年。
余宗發〈《周禮》一書成書於秦地之蠡測〉,《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7 期,1999 年7 月。
呂友仁〈《周禮》概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 卷第1 期,2001 年。
吳九龍〈略說先秦戰爭觀念的演進〉,《濟南大學學報》第11 卷第1 期,2001 年。
吳忠匡〈《漢軍法》輯補〉,《中華文史論叢》第1 期,1981 年。
金景芳〈經書淺談‧《周禮》〉,《天津社會科學學報》第2 期,1984 年。
徐勇、黃樸民〈略述《司馬法》的軍事思想和歷史地位〉,《學術研究叢刊》,第5 期,1998 年。
許金枝〈周禮中有關軍事問題之研究〉,《中正領學術研究集刊》第13 集。
許清雲:〈儀禮概述〉,《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 月。
曾宪通〈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第9 期,1974 年。
黃樸民〈先秦軍事思想發展的的概況及其特色〉,《濟南大學學報》第10 卷第4期,2000 年。
黃樸民、徐勇〈《司馬法》考論〉,《管子學刊》第4 期,1992 年。
鈕國平〈讀《司馬法》札記〉,《濟南大學學報》第2 期11 卷,2001 年。
張國安〈《周禮》成書年代研究方法論及其推論〉,《浙江社會科學學報》第2 期,2003 年3 月。
張曉軍〈《武經七書》軍事情報思想初探〉,《軍事歷史研究》第1 期,2002 年。
楊天宇〈略述《周禮》的成書時代與真偽〉,《鄭州大學學報》第33 卷第4 期,2000 年7 月。
楊伯峻〈孫臏和《孫臏兵法》雜考〉,《文物》第2 期,1975 年。
劉向陽〈《司馬法》的軍事法治思想〉,《政法論叢叢刊》第6 期,1999 年12 月。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禮」〉,《燕京學報》第3 期,1997 年。
劉篤才〈中國古代的誓盟與成文法的關係〉,《遼寧大學學報》第6 期,1994 年。
郭洪紀〈從《武經七書》看儒家對傳統兵學的整合〉,《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4 期,1994 年。
陳相靈〈論《武經七書》的歷史淵源及時代價值〉,《軍事歷史研究》第3 期,2003年。
陳遠〈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述略〉,《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 期,1995 年。
韓偉〈關於秦人族屬及文化淵源管見〉,《文物》第4 期,1986 年。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見《文史》第6 輯,中華書局出版,1979 年。
(二)論文
白崢勇〈先秦儒墨法軍事思想探究〉,台灣大學大中文研究所,2000 年5 月。杜京德〈春秋時代兵學思想的承襲與創新〉,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6 月。吳安安〈五禮名義考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孫建華〈《孫子兵法》與《吳子兵法》比較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張雙英〈《周禮》所表現之社會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年。陳高志〈西周金文所見軍禮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