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兆鵬(2001),《路檢、盤查與人權》,台北。
林山田(1988),《刑法通論》,台北。
林山田(1997),《刑事法論叢》(二),台北。
林騰鷂(1999),《行政法總論》,台北。
林克昌(1989),《飆車問題之成因及防制途徑專案研究綜合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出版。
林紀東(1987),《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
汪宗仁(1999),〈行政程序法論〉,台北。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第八版,台北:時英。
李震山(1988),《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震山(1999),《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震山(1993),《警察任務法論》增定三版,台北:登文書局。
李惠宗(2000),《行政法要義》,台北。
洪文玲(2001),《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書局。
洪家殷(2000),《行政秩序罰論》,台北。
洪家殷(1998),《行政秩序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庚(2000),《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吳耀宗(1993),《武器管制法之研究》,台北。
陳立中(1987),《警察行政法》修訂版,台北。
陳新民(2002),《憲法人民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敏(1999),(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煥生、徐世賢(1995),《刑事特別法實用》,台北:月旦出版社。
梁添盛(1999),《警察權限法》,台北:三民書局。許慶雄(1997),《憲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
梅可望(1987),《警察學原理》第四版,台北。
梅可望(1999),《警察學原理》,台北:警察大學。
葉百修(2000),〈國家賠償法〉,收錄於翁岳生編之《行政法》下冊,台北。
張盛舒(2004),《紫微的工作智慧─閱人無數》,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黃默夫(1999),《行政法新體系與問題研析》,台北。
羅傳賢(1993),《行政程序法基礎理論》,台北。
蔡震榮(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台北:元照出版社。
曾隆義(2000),《修正民法債編總論》,台北。
蘇嘉宏、洪榮彬(1999),《行政法概要》,台北:永然文化出版。
(二)期刊
丁維新(1987),〈臨檢勤務的合法性之探討〉,《警光雜誌》第367期,頁3。王正嘉(1997),《司法警察偵查活動之法規制初探》,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名晰(1994),〈由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之差異評證交法之刑責問題〉,《證券管理雜誌》第12卷之4,頁17-27。
林山田(1990),〈使用刑罰或秩序罰之立法考量〉,《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1期,頁1。林山田(1976),〈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刑事法雜誌》第20卷2期,頁39-40。林明鏘(2003),〈警察臨檢與國家責任〉,《警察法學》第2期,頁129以下。林明鏘(1993),〈論行政委託人〉,《憲政時代》第19卷2期,頁5。
林誠二(2001),〈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二八一九號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2期,頁41以下。林熏榮(1997),〈誠實信用原則的衍進及其檢討〉,《法令月刊》第48卷第3期,頁3。
李茂生(1999),〈刑法秘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頁91-114。李震山(2000),〈對提昇警察辦案能力之期待〉,《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三),頁3-9。
李震山(1999),〈警察職務執行法草案之研究〉,《警政署委託研究案》,頁12。
李震山(1999),〈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第105期,頁21-24。李震山(2003),〈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頁12。
李震山(1988),〈警察盤查權與人身自由權〉,《中國論壇》第317期,頁57。李震山(1993),〈論警察干預權─以警察依國家安全法執行安全檢查任務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學叢刊》第23卷4期,頁3-18。法治斌(1996),〈行政檢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頁13-14。
洪文玲(2000),〈論警察臨檢與營業檢查〉,《警察職權法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9以下。
洪文玲(1993),〈論經濟規制行政之調查權-以公平交易法之調查權為主〉,《警政學報》第23期,頁74。洪家殷(2003),〈行政院版行政罰法草案評析〉,《法學講座》第23期,頁25-33。邱華君(1996),〈行政指導之概念〉,《銓敘與公保月刊》第5卷第10期,頁15。邱基峻、邱銘堂(1997),〈論行政法上之平等原則〉,收錄《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頁121-122。
陳景發(1996),〈論行政調查之法的統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文集》創刊號,頁76-106。
陳瑞仁(2000),〈如何由法治面提升警察辦案品質〉,《月旦法學雜誌》第56期,頁52。
陳敏(1987),〈行政法院依法行政原則裁判之研究〉,載法治斌等著《行政法院裁判專題研究》,頁26。
陳清秀(2000),〈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行政法2000》(上冊),頁136。
陳清秀(2000),〈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翁岳生編《行政法2000》下冊,頁153以下。
陳國勝(2000),〈行政機關適用行政程序法之原則與例外〉,《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頁167-190。許文義(1999),〈從比較法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法〉,《警政學報》第25期,頁27-60。許文義(1989),〈警察臨檢勤務之研究─從法律觀點以論〉,《警學叢刊》第20卷第2期,頁25。黃桂興,〈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頁14-23。
姜悌文(1997),〈行政法上之明確性原則〉,收錄於《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頁436。
蔡中志、黃建樂(2002),〈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罰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頁197-224。蔡志方(1998),〈從人性尊嚴之具體化-論行政程序法及行政救濟法之應有取向〉,《中國法學會學報》第13卷,頁155-158。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頁100。蔡維音(1987),〈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頁39。蔡震榮(2003),〈交通執法與警察職權行使〉,《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3期,頁14
蔡震榮(2004),〈行政罰法草案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5期,頁197-211。鄭善印(2000),〈實定法上警察的臨檢行為與市民的權利〉,《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頁125。鄭善印(2000),〈日本警察盤查權限之研究〉,《警大法學論集》第5期,頁312。
湯宗德(2000),〈行政程序法〉,收錄於《行政法2000》(下冊),頁789-795。戴天岳(1991),〈拒絕受檢,該怎麼辦?〉,《警光雜誌》第424期,頁20-21。
翁岳生(1996),〈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頁12。羅建勛(1997),〈臨檢性質與搜索分野之研析〉,《嘉義律師會刊》第3期,頁12。謝世憲(1999),〈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收錄於《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頁120-125。
趙義德(1999),〈析論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收錄於《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頁223。
張國清(2001),〈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雜誌》,頁4-6。劉宗德(1994),〈日本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頁111。董保城(1995),〈德國行政檢查法制-以工商業為例並兼論我國工商業檢查〉,《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頁91。蔣基萍(2002),〈警察行政指導行為初探〉,《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9期,頁85-104。(三)學位論文
林重魁(1984),《從行政法學觀點論日本行政指導制度》,文化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李玉娜(1985),《刑事訴訟二個對立模式之研究──調和社會法安與保障人權之衝突》,政大法研碩士論文。李明昌(1992),《我國交通違規記點制度之研究》,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添盛(1999),《整建我國警察權限法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曹昌棋(1991),《從警察權之行使論個人資料保護》,中央警官學校碩士論文。顏榮泰(1999),《日本警察盤查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現行警察盤查法制之整建》,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藍應華(1998),《論交通裁罰之行政裁量》,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四)電子媒體
中時新聞網(2001),〈看人不順眼,飆車族砍騎士〉(高雄市三民區事件),http://cnews.chinatimes.com,2001╱04╱01。
聯合新聞網(2001),〈南市飆車族持刀滋事,殺傷三人〉,http://udnews.com,2001╱04╱09。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私隱問題小組委員會(2003),《侵犯私隱的民事問題諮詢文件》http://www.info.gov.hk/hkreform/chinese/reports/privacy-c.doc,2003/04/06。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Barry M. Hayer, The Rule of Law. A Lexicon for Policy Makers (Mannsfield Foundation, 1999),
L.K. Adamovich/B.-C. Funk, oesterreichisches Verfassungsrecht, 1980. S. 78f..
(二)期刊
Faber, Verwaltungsrecht, 2. Aufl., 1989, S. 87ff.
G. F. Fletcher, Basic Concepts of Legal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3.
David E. Steinberg, The drive toward wrantless auto search: suggestions from a back seat driver,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 2000, 80 B.U.L. Rev. 545, at 561∼563
Law Reform Commission of Australia,Privacy,vol 1, 21(1983)。
SIMONE FISCHER HUBNER,IT-SECURITY AND PRIVACY,p.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