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6: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宗能
研究生(外文):Tsung-Neng Chen
論文名稱:台中市警力配置與治安關係之政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 Deployment of Police Force And Social Security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楊志誠楊志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人力規劃人事制度人力進用人力資源管理警力
外文關鍵詞:Police Force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The Employment of ManpowerThe Organization of ManpowerPersonnel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有目的地從事人力資源管理項目與政策事務的決定,它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機構實現組織自身使命的能力,在一個價值衝突的環境,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與技能,來調整因應之策略,是以主政者要有策略性的思維與規劃。本研究緣於台中市近幾年來重大刑案頻傳,全國治安滿意度屢陪末座,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爰思維是否人力資源管理層面發生障礙,致使組織功能未能有效發揮,乃以人力規劃與犯罪學理論為基礎,藉由分析台中市治安狀況,人口 、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因素,採用質性研究,以文獻分析、資料分析、焦點團體訪談及個人深度訪談等方法,相互為用,期能回應理論與文獻,並以實務訪談驗證現行實務機關作法,使之相互連結,再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上的建議,俾為未來人力規劃政策上的參考。
本研究歸納提出幾點建議如下:
一、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現階段警察機關不只要選用人才,更重要的是設法運用人力。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使人員、工作、組織、環境之間達到最佳的協調與整合,使組織功能的發揮極大化,主政者應當要有策略性的思維與規劃。
三、警力的配置基準非一層不變,尤其面處複雜多元的社會,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趨勢之下,配置警力標準,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四、警力計畫與用人標準是員額配置的主要依據應加以善用,尤其從「職位」至「用人」這兩項應對警察組織總體的考量,亦應對員警個人發展的安排。
五、研採定員管理制度,依機關性質別及業務的質與量配置合理而必要的警察人員。並隨社會經濟等內外治安情勢變化予以合理的調適,使警察人員個體能有效的達成警察任務的一種過程。
六、建立培育及升遷制度之模型,為健全各級警察機關人事管理,使基層績優具有發展潛力,得以循序逐級升遷,藉以充實基層警力,提高警力素質。
七、靈活人事交流,人力統合運用,以充分利用警察機關人力資源。
八、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使事的得失與人的功過能相配合,使獎當其功,懲當其過,不以其他因素為衡量,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並應將獎金與獎勵互為運用,畢竟獎金在實質面仍有其激勵功能。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an organization attempting to arrange human resources and to determine policies purposely and systematically. Its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imbedded in a conflicting environment to exercise its power. Motivated by the surge of crimes in Taichung, I manage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rimes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riminality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 draw upon interviews of current executive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reveal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Based on the study, I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police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following are suggestions which are made grounded on the study:
1、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ocuses on recruiting elites. Currently, making proper use of manpower is top priority however.
2、 The basic targe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o reach the best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members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manager should hav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xcellent ability to organize plans.
3、 The deployment of police forces varies with social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es, the arrangement of police forces should be modified.
4、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plan of police forces and standard of employment which are the bases of the prescribed number of members. Taking “ position” and “ employment ”into consider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personal fulfillment.
5、 Perhaps we are able to adopt the system of maximum number of police in the future. The system should be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field. It should be modifi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nges as well. The system targets on achieving the mission assigned to the police.
6、 To make the personnel employment and promotion reasonable and sound, merits and credits of subordinates are the basic standards of promotion. The emphasis on merits and credit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ce forces.
7、 Establish a system of rewards and penalties. It is just to reward personnel who have merits and to punish personnel who ignore their duties and conduct wrongdoing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establish just and fair system with a view to encouraging the responsible personnel. Bonus is the substantial encourage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壹、研究動機 2
貳、研究問題 5
參、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壹、研究方法 7
貳、名詞界定 10
叁、研究流程 11
肆、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15
第一節 文獻回顧 15
壹、警察人力資源管理因素 16
貳、人力資源文獻探討 18
叁、犯罪文獻探討 21
第二節 理論探討 25
壹、人力資源與人力規劃 25
貳、人力規劃理論 28
叁、治安相關理論 32
第三章 台中市社會治安與警力分析 39
第一節 從治安狀況統計分析 40
第二節 人口經濟社會因素分析 49
第三節 台中市警力分析 65
第四章 台中市治安與警力問題訪談分析 7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問題 73
第二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6
壹、焦點團體訪問部分 76
貳、個人深度訪談部分 81
第五章 台中市警力與社會治安運用之關係 109
第一節 台中市警力配置之問題 110
第二節 警力配置問題分析 114
壹、人口配置警力之問題 115
貳、車輛數配置警力之問題 116
參、轄區面積配置警力之問題 116
肆、犯罪率配置警力之問題 116
第三節 台中市治安問題分析 118
第四節 警力與治安關係 122
第五節 台中市警力資源策略 127
壹、調整警力部署 128
貳、治安策略具體作為 129
第六節 警察人力資源規劃模式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1
第三節 結論 142
第四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5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47
附錄一 151
附錄二 153
附錄三 156
附錄四 157
附錄五 160
中文部分
王淑女(1990),〈犯罪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涂爾幹脫序理論的驗證〉,《第三屆中美犯罪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567-591。
古永嘉(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泰華書局。
余璦君(1998),《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以資訊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1),《學區、社區安全聯防的政策屬性與治理策略》,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九十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湧清(2002),〈警政新思維─修辭與現實〉,《警學叢刑》,第卅二卷五期,頁1-13。
杜建人(1997),《城市犯罪研究》,台北:五南書局出版社
阮國榮(1987),《企業人力規劃-台鐵人力規劃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維德(1998),〈都市社區犯罪與地點─一個犯罪預防措施的重要考量〉,《社區發展季刊》,第28期,第70-85頁。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之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第八期,頁27-63。
吳秉恩(1988),《人力資源發展研習班講義資料》,中華企管發展中心。
吳秉恩(1992),《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運作與實務》,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何永福、楊國安(1995),《人力資源管理》,再版,台北:三民書局。
林欽榮(1995),《人事管理》,台北:前程企管公司。
林文治(2002),《警察人力資源績效評估及台灣警察效能指標體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愫嫻(1997),《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
官政哲(1997),《人力資源策略性管理理論與實務研究-以我國警察機關為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崇文、周愫嫻(19980),〈青少年出入不良場所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3期,第153-173頁。
范瑟珍(1991),《勞動力規劃模式的設計與應用:產業關聯/線性規劃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薏美(1992),《人力資源規劃理論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建蓓(1985),《台北市的社會變遷與犯罪問題關聯之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
徐 昀(2001),《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木財(1996),《人力資源規劃應用於我國國際電信管理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政昇(1985),《警察人力規劃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昌(1991),《台灣地區教育發展、社會變遷與犯罪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水,〈犯罪狀況、趨勢與因應對策〉,《警光雜誌》,第398期,頁8-13。
陳明傳(1991),〈科學的人力規劃〉,《警學叢刊》,第22卷第2期。
陳德禹(2002),〈當前公務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政策取向〉,《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7輯,頁237-249。
陳瓊莉(1995),《人力規劃理論與政府組織員額精減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陳玉書與王佩玲(1990),〈暴力犯罪被害者個人特性與日常活動型態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章光明(1991),《我國警政發展策略芻議》,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九十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楊永年(1998),《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楊孝濚(1982),〈我國犯罪問題社會經濟因素的逐級迴歸分析〉,《社會變遷中的犯罪問題及其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頁311-330。
趙其文(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臺中州役所編 (1985),《臺中州概觀光(三)》,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俊章(1984),《臺北市警力擴增準則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田木(1995),〈犯罪行為社會經濟發展因素之分析─以台灣地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謝憲政(1999),《臺灣地區壽險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適用勞基法相關問題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82),〈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犯罪類型及其特徵改變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台北:政治大學,第47期,頁157-193。
蔣基萍(1995),〈犯罪與警力的探討〉,《警政學報》,第27卷。
英文部分
Bratingham,P.J., & Bratinghem.P.L(1984), Patterns in crime, New York: McMillan Publishing Co .
Clarke,R.V.(1997),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Successful Case Strdies, Albany,NY:Harrow and Heston
Cornish,D, & Clarke R.V.(1986), The reasoning criminal: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 New York: Spring-Verlag.
Crutchfield, R.D.,Geerken, M.R.& Gove, W.R.(1982), ‘‘Crime Rat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Criminology, Vol.20, pp.467-478.
Donald E. Klingner& John Nalbandian(1998), Public PersonnelManagement: Contexts and Strategies, 4th e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 pp.3.7-8)
Farley, J. E.(1987) , ‘‘Suburbanization and Central-City Crine Rates:New Evidence and a Reinterpre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93,pp.688-700.
Felson,M.(1998), Crime and Everyday Life:Insight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Thousand Oaks,CA:Pine Forge Press.
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 (1998), The New Effective PublicManager: Achieving Success in a Changing Government, 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asar,J.L.(1981),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ommercial burgla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11:49-56
Nkomo, Stell M.(1988),Strategic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s-Let’s Get Started, Long Range Planning, Vol.21, No.1, Feb,1988。
Pierce,G.L.,Spaar,S., & Briggs,L.R.(1986). The character of police work:Strategic and tactical implications, S., & Briggs,L.R.(1986), Tge character of police wor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implications, Boston, MA:Center for Applied Social Research,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rman,L.,Gartin,P., & Buerger,M.(1989), Got spots and predatory crime:Routine activities and the criminology of place, Criminology,27:27-55
Sherman,L.(1995), Hot spots of.crime and criminal careers of places in crime and place, Eck,J.E., & Weisburd,D.(eds),Washington,DC:Police Executive Research Fourm,P.36.
spelman,W.(1992), Abandoned vuildings:Magents for crime?austin, TX:Lyndon Johnson School ofPubilc Affairs(March).
Taylor,R.B. & Harrell,A.V.(2000),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R.W.Glensor,M.E.Correia & K.J.Peak(Eds.), Policing Community:Understanding Crime and Solving Problems, Los Angeles,CA: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Wether,Willian B.& Davis ,Jr.Keith(1989),Human Resources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3th ed,McGraw-Hill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