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
金偉燦(W.Chan Kim)、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合著,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台北:天下逺見出版有限公司。
李如霞譯(2004),《犯罪學與犯罪心理學》,台中:士明出版社。
李瑞麟、段家鋒等編(1988),《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李允傑、丘昌泰合著(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朱浤源主編(2002),《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Earl Babbie著(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林茂榮、楊士隆(2006),《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胡幼慧(2000),〈焦點團體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許春金(2000),《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台北:三民書局。
許福生(2005),《刑事政策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家麟譯, K.Hoover and T.Donovan著(2001),《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編著(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楊士隆、何明洲(2004),《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楊士隆(2001),《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楊士隆(1997),《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 五南書局。
蔡德輝、楊士隆(2005),《犯罪學》,台北:五南書局。
羅清俊、陳志瑋譯,Thomas R.Dye著(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韓文正譯,朱利安尼著( Rudolph W. Giuliani ),(2002),《決策時刻》,台北:大塊文化。
謝綺蓉譯,Richard Koch 著,(1998),《80/20法則》台北:大塊文化。
二、期刊
刑事警察局(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刑事警察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刑事警察局(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刑事警察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刑事警察局(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刑事警察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刑事警察局。
李雪莉(2005),〈2005國情調查人民看不到未來〉,《天下雜誌》,第314期,頁72-80。周文生、陳惠堂(1999),〈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之成效分析〉,《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五期。許春金、宋睿祺(2000),〈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與機車竊案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七期。高金桂(1983),〈蘇哲蘭的犯罪社會理論〉,《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三期。
徐瑞明(2003),〈提高汽機車竊盜案件破獲率計畫〉,《警學叢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黃俊英、廖達琪、丘昌泰(1994),《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運用》,台北:行政院研究會。
楊士隆(1997),〈竊盜犯認知與決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一期。張平吾(1983),〈台灣地區近十年來竊盜犯罪趨勢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五期。三、學位論文
艾鵬(2005),《監視錄影系統在犯罪防制效果之研究-以警察人員鄰里長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淑媜(1993),《機車竊盜少年犯罪決策歷程與犯罪預防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俊宏(2004),《汽機車與侵入性職業竊盜集團之質化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金清(2001),《警察機關防制竊盜犯罪成效之評估-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敦浩(1985),《策略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四、公共文件
內政部(2005),《九十四年五月各市縣(市)民眾對治安滿意度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5),《九十四年八月各市縣(市)民眾對治安滿意度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6),《九十五年一月各市縣(市)民眾對治安滿意度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6)內授警字第0950870152號函,《全民拼治安行動方案專案評核及以整體治安滿意度平均百分比排序之績優單位敘獎事宜》。
內政部(2006),《各鄉鎮市區民眾對治安滿意度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法務部(2004),《93年法務統計重要指標分析》,台北: 法務部統計處。
五、英文部分(依字母次序)
Clarke, R. V. (1980),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136-147.
Cohen, Lawrence E. and Felson, Marcus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4:588-608.
Cornish, D.B. and Clarke, R. V. (1986) , The Reasoning
Criminal: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Jeffery, C.R. (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 Sage (2nd Edition).
Lynch, James P. (1987) , Routine Activity and Victimization
at Work,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Vol. 3,
No.4.
Newman, O. (1972) ,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Rossi, Peter H. & Freeman, Howard E. (1982)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
Siegel, Larry J. (1998) , Criminology, West / Wadworth
Publishing Co.
Skogan, Wesley G. (1977) , Dimensions of the Dark Figure of
Unreported Crime, Crime and Delinquency, January, p.41-
50.
Sullivan, Richard F (1973),The Economics of Crim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Crime and Delinquency 19
(2): 138-149.
Sherman, Lawrence (1990) , Police Crackdown, NJ Reports,
March/ April.
Taylor, Ralph B. and Stephen, Gottfredson (1986) ,
Environmental Design, Crime and Prevention: 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ty Dynamics.in Community and
Crime, edited by Albert J. Reiss, Jr. and Michael Ton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Den Haag, Ernest (1982) , The Criminal Law as a
Threat System,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Weiss, Carol H. (1992) ,「Purpose of Evaluation」, in
Shafritz, Jay M. & Hyde, Albert C.(eds.)Class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3rd.Edition, U.S.A. Wadsworth,
Inc., Austin Police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