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石流警戒基準值(200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編製。
2.王幼行(1994),『土石流發生機制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王如意、易任(1979),『應用水文學』,國立編譯館,上、下冊。
4.水土保持技術規範(200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編印。
5.吳奇錫(2003),『水力類土石流形成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3-23頁。6.周必凡等(1991),『泥石流防治指南』,科學出版社,第1-5~80-93頁。
7.林美聆、連惠邦、謝正倫(2003),『土石流潛勢溪流後續調查與演變趨勢觀測』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8.林柏壽(2000),『河岸邊坡土體崩滑形成土石流之流出特性』,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60-65頁。9.段錦浩等(1997),『陳有蘭溪治山防災整體治理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10.連惠邦(1994),『礫石型土石流流體性質與運動特性之相關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1.連惠邦(1996),『溪床堆積土體崩壞模式及其土石流化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第175-183頁。
12.連惠邦(1997),『土石流之定量判別指標』,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第129-136頁。13.連惠邦、吳奇錫(2003),『水力類土石流發生模式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四卷第四期,第369-379頁。14.連惠邦、李秉乾、周天穎,土石流防治工法之研究評估(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18-23頁。
15.連惠邦、趙世照(1996),『溪床堆積土體崩壞模式及其土石流化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第175-183頁。16.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2001),『桃芝颱風災區崩塌地調查分析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3-13~3-15頁。
17.陳樹群、連惠邦、陳紫娥(2002),『歷年重大土石流災例調查、分析及防災措施探討與研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16~96頁。
18.彭成邦(2004),『溪床坡度動態變化對土石流形成之影響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曾亦超(2004),『土石流發生降雨地文綜合警戒指標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0.鄭胥智(2003),『降雨及地文條件與土石流發生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1.蔡添成(2002),『花蓮縣鳳林鳳義坑土石流災害調查與分析』,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2.薛祖淇(2001),『溪床泥砂沖刷及其兩岸土石流崩落之土石流發生模式』,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p.31-42。23.劉漢雲(2001),『土石流發生之空間特性研究—以陳有蘭溪集水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游繁結、連惠邦,1999年8月土石流扇狀地危險區劃定之評述,地工技術第74期,pp57-66。25.蔡志隆、游繁結(2001),溪谷邊坡崩滑土體土石流化之初步探討,第十二屆水利工程研討會,J-38~J-45。
26.詹錢登、陳晉琪(1999),『土石流發生機率分析-以花蓮縣銅門村及東興部落為應用對象』,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卷,第一期。27.詹錢登、陳晉琪(1998),『以風險觀點分析泥石流發生之可能性』,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第一卷,第164~168頁。
28.王昭雯(2005),『山腹邊坡斜面土體崩壞及其土石流化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水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9.陳本康(2005) ,『石門水庫集水區崩塌特性及潛勢評估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0.Dai Fuchu, Lee C.F. and Wang Sijing(1999), “Analysis of Rainstorm-Induced Slide-Debris Flow on Natural Terrain of Lantau Island, Hong Kong”, Engineering Geology 51, pp.279-290.
31.Denys Brunsden and David B. Prior(1984), “Slope Instability”, New York.
32.E.N. Bromhead(1992),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London New York.
33.Hui-Pang Lien (1999), “Volumetric Sediment Concentrati on in Debris Fl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Vol. 14, No. 3, pp.23-31.
34.Lee W. Abramson, Thomas S. Lee, Sunil Sharma, Glenn M. Boyce(1996), “Slope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s”, New York.
35.Tamotsu Takahashi(1991), “Debris Flow”,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36. Th.W.J. Van Asch, J. Buma, L.P.H. Van Beek(1999), “A View on some hydrological triggering systems in landslides”, Geomorphology, Vol. 30, pp.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