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0: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雅博
研究生(外文):Ya-po Tsao
論文名稱:實施共乘計程車對旅運者行為之影響-以統聯中港轉運站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n Traveler''s Behavior Due to the Feeder of Taxipooling : A case of Chung-Kang Transfer Terminal of Ubus
指導教授:李克聰李克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er-tsu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交通工程與管理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共乘計程車羅吉特運具選擇敘述性偏好法
外文關鍵詞:stated preferenceLogitTaxipoolingMode choi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統聯客運於94年7月由朝馬轉運站遷移至中港轉運站,使其擁有較寬敞的基地面積、更多的月台數以及舒適的候車空間,以提升服務品質。然而,由於距離較遠與接駁不便的關係,使的整體旅運時間與成本增加,相對影響旅客搭乘統聯的意願。因此,本研究嘗試提出新的接駁運具—共乘接駁計程車,以期能增加旅運者選擇搭乘統聯的意願。本研究以敘述性偏好法,找出影響旅客選擇短程離站運具的因素,以擬定共乘計程車的營運策略。運具選擇模式中,則以多項羅吉特、巢式羅吉特進行校估。本研究分析結果將可了解乘客接駁需求,進而探討如果改變目前統聯客運接駁型態下之乘客接受程度。其次並透過政策分析,了解政策變動下離站運具市場重分配的情形,做為政府以及相關單位之規劃營運之參考。
Ubus moved it’s passenger terminal to the Chung-Kang from the Chao-Ma in July 2005, in order to have more wide station and more comfortable waiting space. But the traveler is decreased due to the more travel time and travel cost. This research try to develop a new feeder mode-taxipooling, adopts stated preference method to identify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veler’s choice. Furthermore, the analysis can suggest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the egress mode of taxipooling for the government and some related organiz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multinomial logit and nested logit models indicate that total travel time, total travel cost and income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gress mode of traveler’s choic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研究緣起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問題與範圍 2
1.4 研究方法 2
1.5 研究內容 3
1.6 研究流程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大眾運輸接駁運具選擇 5
2.2 共乘制度 9
2.2.1 車輛共乘之定義與分類 9
2.2.2 車輛共乘相關文獻 12
2.2.3 車輛共乘制度實例 13
2.3 敘述性偏好法 16
2.3.1 顯示性偏好法與敘述性偏好法 16
2.3.2 實驗設計概念 17
2.3.3 敘述性偏好法之衡量方式 19
2.4 統聯中港轉運站現況分析 20
2.4.1 中港轉運站位置及動線 20
2.4.2 中港轉運站簡介 21
2.4.3 規劃停靠中港轉運站路線 21
2.4.4 離站運具種類 23
2.5 小結 23
第三章 模式理論與架構 25
3.1 個體選擇模式 25
3.1.1 多項羅吉特 26
3.1.2 巢式羅吉特 27
3.2 模式校估與檢定方法 28
3.2.1 模式校估方法 28
3.2.2 模式檢定方法 29
3.2.3 模式彈性分析 31
3.3 離站運具選擇模式 33
3.3.1 顯示性偏好模式 33
3.3.2 敘述性偏好模式 35
第四章 問卷設計與資料分析 36
4.1 問卷設計 36
4.1.1 運具屬性 36
4.1.2 運具屬性水準值訂定 37
4.1.3 直交設計 41
4.2 問卷結構 45
4.2.1 運具選擇資料 45
4.2.2 運具偏好資料 45
4.2.3 個人基本資料 46
4.3 調查方法與過程 46
4.4 基本統計分析 48
4.4.1 顯示性偏好方案被選擇次數分析 48
4.4.2 敘述性偏好被選擇次數分析 49
4.4.3 旅次特性分析 51
4.4.4 受訪者社會經濟特性分析 57
第五章 模式校估結 67
5.1 變數說明 67
5.1.1 模式變數指定方式 67
5.1.2 模式選用變數說明 68
5.2 顯示性偏好資料之模式校估 68
5.3 敘述性偏好資料之模式校估 72
5.3.1 多項羅吉特模式 72
5.3.2 巢式羅吉特模式 75
5.4 總體彈性分析 77
5.5 情境模擬 79
5.6 共乘計程車接駁運具之規劃 8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2
6.1 結論 82
6.2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一 問卷調查表 88
【1】曾鵬廷,以旅運者行為探討中長程國道客運市場之行銷契機,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2】吳沛儒,任務型共乘接駁計程車之規劃與設計,私立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年。
【3】謝文淵,高鐵北高城際旅客旅次規劃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4】洪怡君,「高速鐵路接駁運具選擇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烏日站為例」,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20屆論文研討會,民94年11月。
【5】林卓漢,捷運到站運具選擇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6】張仲杰,以成對組合羅吉特模式探討城際間運具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
【7】唐富藏、張有恆,「都市大眾捷運系統之接運系統規劃設計」,運輸計畫季刊,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一年,頁467-482。
【8】丁迺龍,「捷運接駁小巴士之研究,都市交通,民國84年3月,頁29-42。
【9】陳榮輝、傅介棠、黃培原,「捷運系統旅客到站及離站個體運具選擇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中華技術,第二十八期,民國84年10月,頁17-30。
【10】姜榮新,捷運系統票價彈性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1】段良雄、劉慧燕,「敘述偏好模式之實驗設計與校估方法」,運輸計畫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民國85年,頁1-44。
【12】方仁鳳、曹慈容,「捷運車站旅客到站及離站運具選擇模式之建立」,捷運技術,民國84年3月,頁5-15。
【13】寇世傑,「以習慣性領域理論探討推動通勤者共乘行為之契機」,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4】張有恆,都市公共運輸,二版
【15】龍天立,「戶到戶公共運輸系統在台北市可行性之初步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五卷,第一期,民國65年1月,頁29~63。
【16】陶治中、洪嘉琪,”都會區車輛共乘系統供需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20屆研討會,民94年。
【17】許采蘋,「計程車共乘與撥召計程車可行條件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18】賴淑芬,「工業區實施車輛共成之可行性研究與規劃」,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19】何依栖,「都會區計程車共乘制度實施及管理之探討」,運輸計畫季刊,第18卷,第4期,民國75年,頁507-518。
【20】林明德,「供給導向之都會區最是運具組合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民國84年。
【21】郭瑜堅,「都市旅次成本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2】曾國雄,「合車共乘(carpool)在台灣地區之可行性」,能源季刊,12卷第三期,民國71年,頁13-19。
【23】曾國雄,「租車共乘(vanpool)在台灣地區之可行性」,能源季刊,12卷第三期,民國71年,頁20-29。
【24】Keijer, M.J.N. and Rietveld, P. (2000) “How Do People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utch Experienc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Vol. 23, pp.215-235.
【25】Psaraki, V. and Costas, A. (2002) “Access Mode Choice for Relocated Airports: the New Athens International Airport,”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Vol.8, No.2, pp.89-98.
【26】Korf, J. and Demetsky, M. (1981) “Analysis of Rapid Transit Access Mode Choi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817, pp.29-35.
【27】Kroes, E. and Sheldon, R. (1988) “State preference methods: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22, pp11-25.
【28】Fan, K., Eric, J. and Daniel, B. (2000) “Modeling Rail Access Mode and Station Coi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413, pp.49-59.
【29】Ben-Akiva, M.E. and Martin G. (1976)” Disaggregate Multimodal Model for Work Trips in the Netherland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569, pp107-123.
【30】Hensher, D. (1994)“State Preference Analysis of Travel Choice: the State of Practice,” Transportation 21, pp107-133.
【31】Krygsman, S. and Dijst, M. and Arentze, T.(2004)” Multimodal public transport: an analysis of travel time elements and the interconnectivity ratio” Transport Policy 11, Issue 3, pp. 265-275
【32】Jefferson, Colin. (1996)”Improving Access by Public Transpor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5, pp173-17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