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學位論文
1.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與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黃麗安,1990,壽險業展業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魏子雲,1993,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知覺及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蔡美賢,1994,銷售人員訓練方式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企業文化為干擾變數,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張艷玲,1995,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及其績效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6.張慈恆,1996,我國壽險業之教育訓練型態與績效之關係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 呂純櫻,1996,壽險業辦理教育訓練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8.陸瑞瑾,2000,台灣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學習型態與自評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蕭文瑞,2000,教育訓練與壽險業經營發展關係 之探討-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0.胡雯雯,2002,臺、日、英、德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李耀宗,2002,教育訓練與業務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地區壽險從業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鄭志凱,2002,人壽保險業務人員績效與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年6月。13.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以壽險外勤人員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鐘友健,2003,壽險業務人員行銷績效及其教育訓練相關性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劉盛光,2004,壽險業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績效影響之相關性研究-以南山人壽保險公司中部地區為例。
(二)期刊
1.賴英照,1993,我國保險業的回顧與展望,保險專刊第31期,頁11。2.楊濱燦,1998,銷售人員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壽險服務業為例,亞太管理評論第三卷第一期,頁73-81。3.曾真真、陳聰賢,1999,論壽險外勤教育訓練制度,壽險季刊第113期,頁69-82。4.謝耀龍、楊凌玉、陳怡賓,2001,台灣壽險業務員教育訓練現況剖析,壽險季刊第120期,頁6-36。5.歐偉、楊濟時,2006,壽險營銷增員難現象透視,中國金融。
(三)書籍
1. 林欽榮,1990,人事管理,前程企業管理公司,初版。
2. 陳國嘉,1991,如何做好員工教育訓練—企業人手冊9,初版,台北:
遠流出版社。
3. 黃英忠,1993,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4. 郭文德,1994,壽險行銷管理,雅登出版社。
5.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台北:五南書局。
6.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7. 林重文,1996,菁英團隊—壽險行銷管理的藝術與實務,遠流。
8.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初版,台北:華泰書局。
9. 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
10.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初版,台北:五南書局。
11.吳萬益、林清河,2002,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初版。
12.簡貞玉譯,2002,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初版,台北:五南書局。
13.陳沁怡,2003,訓練與發展,初版,台北:雙葉書廊。
14.林建煌,2006,管理學,新陸書局。
15.謝文雀譯,1999,Philip Kotler著,行銷管理-亞洲實例,台北:華泰,第二版。
二、英文部份
1.Nalder L., 1970,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Gulf Publishing Co, Huston TX。
2.Goldstein, I. L., 1974,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 A.: Wadsworth。
3.Erickson, R. C. & Wentling, T. L., 1976, “Measuring Student Growth”, Griffon Press。
4.Churchill, Gillbert A., 1979,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XVI, pp.64-73。
5.Watson, C. E. , 1979,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
6.Goldstein, I. L., 1980,“Training in Work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in Psychology, P.31。
7.Robbins, Stephen P. , 1982,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8.Eichel, 1984, “Performance appraisal: Current practice and techniques”, Personnel, p 57。
9.Miller, V., A., 1987, The History of Training in R. L. Craig(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3rd, New York: Macmillan。
10.Buckley, R. & Caple, J., 199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AZ: University Associates。
11.Lawire, J., 1990,“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Personal Journal, 69, p.44。
12.Borman, W. C., & Motowidlo, S. J.,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pp. 71-98。
13.Weitz, Castleberry, Tanner ,1998, “Selling”, Building Partnerships,
3rd, New York: McGraw-Hill.
14.Decenzo A.D. & Robbins S.P.,1999,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ed, John Wiley & Sons, Inc.
15.Noe R. A., 1999,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McGraw-Hill ,Irwin。
16.Gary Dessler, 2005,“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tomorrow’s leaders”3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