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GMT+8:2024/09/17 21:31
Font Size: Enlarge Font   Word-level reduced   Reset  
Back to format1 :::

Browse Content

Author my cdr record
 
twitterline
Author:鄭旭宏
Author (Eng.):Hsu-Hung Cheng
Title:《周易》,中國傳統環境空間的形上學論述—以〈大壯〉卦為主軸解構
Title (Eng.):Zhouyi,The Metaphysics Ex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Space in Chinese Tradition- Analysis Mainly Based on the Divination of Dajang
Advisor:林文賢林文賢 author reflink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逢甲大學
Department:建築所
Narrow Field: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Detailed Field:建築學類
Types of papers: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Publication Year:2006
Graduated Academic Year:94
language:Chinese
number of pages:167
keyword (chi):大壯陰陽生生周易
keyword (eng):Zhouyigets of virtuousYin-YangDajang
Ncl record status:
  • Cited Cited :0
  • HitsHits:616
  • ScoreScore: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
  • DownloadDownload: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Fav:2
《周易》在中國傳統環境空間的觀念,是以宇宙生命精神為中心,並以人文思想的無形價值觀轉化為環境空間的形式意義,使中國傳統環境構成一種嚴謹且自然的空間觀,也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地位與象徵意義。
本研究目的,透過〈大壯〉卦做《周易》整體性且系統性的解構,來詮釋中國傳統環境空間的哲學觀,以及中國傳統環境空間的設計思維,述說形而上的人文思想與中國傳統環境空間的關係。
透過《周易》複雜卻簡約、矛盾卻統一的形而上觀念,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道的環境空間觀、禮制的倫理秩序觀、生命變化的永續觀、陰陽合德的設計觀等五個中國傳統環境空間構成的思想與準則;並以大尺度北京紫禁城與小尺度北京四合院為案例驗證。
本研究結果如下: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周易》強調人與大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與現代生態環境保育思想是相通的。風水堪輿學、天壇與宇宙類比的概念,同樣象徵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觀。
2﹒中道的環境空間觀
中道包含了時中、中和與中正思想。例如中國傳統環境選址與空間佈局觀,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地位與象徵意義。
3﹒禮制的倫理秩序觀
《周易》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觀念,影響出中國特有的建築規制,例如屋頂的建築形式、規模以及建築環境配置……等,都體現《周易》禮制的倫理觀。
4﹒生命變化的永續觀
《周易》“生生”的觀念,造就中國數千年木構造系統建築史,將木構造物質與生命精神做有機的結合,體現中國人追求生命永續的價值觀。
5﹒陰陽合德的設計觀
《周易》陰陽思想影響中國傳統環境空間陰陽層次組合的藝術,使得中國傳統環境空間強化了形而上層次的曖昧、深度與神秘感。
"The Book of Change"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idea, is take the extraterrestrial life spirit as the center, and transforms take the humanities thought invisible values as the environment space form significance﹒Enable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to constitute one kind rigorous also natural spatial view, also fully has refl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social position an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goal, < Dajang > the ancient divination symbol to make "the Book of Change" the integrity also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comes the annotation China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philosophy view, as well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design thought, recounts the shape but on humanities thought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relations.
Penetrates "the Book of Change" the thought, proposed the nature and man unites as one , middle course environment space view, courtesy ethics order view, the life change continues forever view, Yin-Yang elements design view and so on fiv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constitution thought and the criterion; And take great criterion Beijing Forbidden City and small criterion Beijing central courtyard as case confirmation.
This findings as follows:
1 ﹒ The nature and man unites as one
"The Book of Change" emphasized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tercoordination, is interlinked with the mod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e thought. The geomancy, the Temple of Heaven and the universe analogy concept, has similarly symbolized the person and natural harmonious view.
2 ﹒ Middle courses environment space view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elected loc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view, has fully refl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social position an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3 ﹒ Courtesies ethics order view
For example roof construction form, scale as well as building disposition... ... And so on, all manifests "the Book of Change" courtesy ethics view.
4 ﹒ Lives changes continues forever view
The Chinese millennium wood construc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history, makes the wood construction matter and the life spirit the organic union, manifests the Chinese to pursue the values which the life continues forever.
5 ﹒ Yin-Yang elements design view
The Yin and Yang elements thought has aff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elements level combination art, caus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environment space to strengthen the shape but on the level ambiguous, the depth and is mystical.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一 、研究方法 3
二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章節介紹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西方形上學文獻回顧 8
一 、存有的內在抽象性與外在具體性 9
二 、潛能與實現的探討 11
三 、本質與存在的相互關係 14
四 、物質與生命在空間的認知 17
第二節 周易形上學文獻回顧 18
一 、太極理論的探討 19
二 、陰陽的探討 27
三 、“變”與“不變”的易道 32
四 、中道的描述與涵義 39
五 、生生之謂易的價值觀 42
第三節 “道”與“器”的關係 46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解構〈大壯〉在傳統環境空間構成的思想與準則 51
第一節 〈大壯〉在觀象制器的探討 51
一 、大壯之象 51
二 、上棟下宇的解說 55
三 、天命思想的註解 57
第二節 〈大壯〉天人合一觀的探討 58
一 、〈大壯〉爻辭的敘事與詮釋 58
二 、自然環境的精神化 60
三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61
第三節 〈大壯〉中道環境觀的探討 64
一 、時中的環境思維 64
二 、致中和的中正思想 66
三 、環境空間的中道實踐 69
第四節 禮的符號性與倫理空間的探討 77
一 、“禮”的符號性統治 78
二 、倫理的空間觀 79
第五節 〈遯〉的環境生命觀探討 88
一 、〈遯〉爻辭的敘事與詮釋 89
二 、〈大壯〉與〈遯〉的相對關係 90
三 、生命變化,生生不息的環境永續 91
第六節 陰陽合德在環境空間的探討 94
第七節 小結 98
第四章 《周易》在中國傳統環境空間形而上理論的體現 100
第一節 以北京紫禁城為例 100
一 、宇宙方位的空間佈局與設計 100
二 、紫禁城中央軸線的空間序列 110
三 、禮制的整體佈局與建築設計 116
四 、祈年殿生生不息的生命思想 123
五 、陰陽概念的規劃設計 124
第二節 以北京四合院為例 128
一 、尊卑有序的空間倫理 128
二 、宅門的型制等級 130
三 、八卦方位的空間格局 137
四 、天井的自然生命 140
五 、陰陽協調的庭院佈局 142
第三節 小結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0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51
參考文獻 153
Aristotle/著,苗力田、李秋零/譯,《形而上學(TA META TA ΦYΣIKA)》,台北市:昭明,2003〔民92〕。
亢羽、亢亮,《風水與城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
王章陵,《周易思辯哲學 — 辯證的中道論》,台北縣土城市:項淵,民94。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12。
王鎮華,《中國建築備忘錄》,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73。
史作檉,《科學、哲學與幾何學之空間表達》,台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8。
行政院新聞局,《中國宮殿藝術》:書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79。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市:韜略,民92。
李志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張景岳醫學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李杏邨,《一原多重心物觀》,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民80。
李乾朗,《建築》,臺北市:幼獅,民75。
李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1。
李霖生,《周易神話與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91。
周春才,《漫畫易經》,台北市:先智,1999〔民88〕。
周桂鈿,《虛實之辨 — 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
周祖謨,《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
明.楊慎,《升庵經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漢.許慎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上冊,湖南:嶽麓書社,2001。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8.1。
姜亮夫,《文字樸識》:國立雲南大學文法學院叢書處,1946。
胡厚宣,《論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的起源》,《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書局。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2004。
茂木計一郎、稻次敏郎、片山和俊/著,汪平、井上聰/譯,《中國民居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9。
唐.陸德明,《周易音義》,《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孫全文、王銘鴻,《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臺北:明文書局,民76。
孫振青,《形而上學》,台北市:洪葉文化,2001〔民90〕
徐千里,《創造與評價的人文尺度 — 中國當代建築文化分析與批判》,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馬辛民等,《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冬官考工記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築》,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6。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禮記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市:五南,民8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市:五南,民86。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學生書局,1991。
張其成,《易經應用大百科全書》上集,台北:地景出版社,1996。
張惇惠,《古籍中禮制等級與住屋規制之研究》中壢市:私立中原大學,民88。
張善文、馬重奇,《周易漫談》,臺北市:頂淵,1998。
從希斌,《易經中的法律現象》,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4。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衙藏版,1975。
清.陳夢雷,《周易淺述》,北京:九州,2004。
清.惠棟撰,《易例二卷》,台北:臺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陳昭良,《易經占卜百科全書》,台北:武陵,1985。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釋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台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民78。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
程建軍,《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民86。
程建軍、孔尚朴,《風水與建築》, 南昌市: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
黑格爾/著,薛華/譯,《哲學科學全書綱要》,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2002〔民91〕。
楊慧潔,《天人關係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民83。
葛慕藺,《形上學》,台北縣新店鎮:先知出版社,民63。
鄔昆如,《形上學》,臺北市:五南,2004。
翟廷普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劉佳鑫,《陽宅形法中的幾個觀念》,台中市:國彰出版社,民87.2。
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築簡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90。
劉致平,《中國建築類型與結構》,永和市:尚林出版社,民73。
樓慶西,《中國宮殿建築》,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4.5。
盧瑞容,《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4。
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個字的思想史》,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蕭默,《中國建築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錦繡出版,《中國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謝玉明主編,《中國傳統建築細部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關華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
QRCODE
 
 
 
 
 
                                                                                                                                                                                                                                                                                                                                                                                                               
First Page Prev Page Next Page Last Page top
system icon system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