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do Rossi,(施植明譯),2000,《城市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
2.Anthony Giddens (許家豪譯),2002,《第三條路及其批判》,台北市:聯經。
3.Anthony Giddens,(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更新》,台北市:聯經。
4.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 譯),2004,《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市時報文化。
5.David Hesmondhakgh,(蔡佩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6.Edund R.Gray&Larry R.Smeltzer,(劉明德譯),1993,《管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7.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2004,《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8.Gerard Monnier,(陳麗如譯),2004《法國文化政策 : 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出版。
9.Halbwachs,2003,《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10.J. M. Meskill (王淑琤譯),1986,《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台北市:文鏡。
11.Jean-Pierre Warier,(吳錫德譯),2005,《文化全球化》,台北市:麥田。
12.John R. Freeman (陳生軍譯),1995,《民主與市場:混合經濟政治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13.Klaus Kunzmann,2003,<文化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今藝術》,pp.162-167。
14.Soja, Edward W.(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
15.Werner Heinrichs&Armin Klein(吳佳真,于禮苯譯),2004,《文化管理A-Z》,台北市:五觀藝術出版。
16.大衛.索羅斯比,(張維倫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雜誌社。
17.王鴻楷,1989,《台灣霧峯林家建築圖集下厝篇》,台北:自立晚報。
18.王鴻楷,1989,《台灣霧峯林家建築圖集顶厝篇》,台北:自立晚報。
19.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2,《九二一霧峰林宅清理及文物搶救保存工作紀錄與研究-期末報告》,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
20.石計生,2000,《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
21.朱敬一、林全,2002,《經濟學的視野》,台北市:聯經。
22.江明修編,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
23.行政院文化委員建設會,2003,《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 國外案例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委員建設會。
2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閑置空間•新造化》,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2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閑置空間•新契機》,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2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經營管理•新思維》,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2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9.西村幸夫,(王惠君譯),2004a,《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市:遠流。
30.吳英明,2000,<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31.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台北:遠足文化。
32.李乾朗,1996,《台灣傳統建築》,台北市:台北東華。
33.李乾朗,2001,《遊園戲夢-林本源園邸賞園手冊》,台北市:香港商雅凱 台灣分公司。
34.李乾朗,2004,《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台北市:藝術家。
35.李乾朗,2005,《19世紀台灣建築》,台北市:玉山社。
36.李清全,1995,<老屋就是賠錢貨嗎?>,《建築師》,第245期:82-94。
37.李鵬,2003,《一次讀完25本經濟學經典》,台北市:靈活文化。
38.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 1895-1945》,台北市:田園城市。
39.沈哲州編,2002,《萊園寫真》,台中縣霧峰鄉:林垂益出版。
40.林吉郎,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與整合-理論與實踐》,嘉義市: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
41.林金城、林文賢,2005,<古蹟再利用與經營管理之研究-以霧峰林宅為>,中華民國營建工程學會:第三屆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
42.林金城,2006,<經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影響-高雄打狗領事館個案研究>,《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研究所通訊》,第二期:54-62。
43.林徽音,2000,《林徽音建築文集》,台北市:藝術家。
44.林徽因,2005,《林徽因的另面人生-泛論古建築之美》,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45.邱如華等,1992,<聚落保存實質規劃>,《空間》,第36期:57-68。
46.范世平,2004,<從國家行銷角度分析中國大陸入境旅遊產業之競爭優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五卷第二期》,P.69-104。47.范家驤,高天虹,1996,《西方經濟學主要學派》,台北市:五南書局。
48.夏鑄九,1995,<台灣的古蹟保存>,《空間雜誌》,第74期:63-75頁。
49.夏鑄九 (2003) 在網路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51-83。50.孫全文,2004,《當代建築思潮與評論》,台北市:田園城市。
51.張運宗,2004,《台灣的園林宅第》,台北:遠足文化。
52.莊芳榮,1983,《古蹟管理與維護》,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53.許雪姬計畫主持,賴志彰總編輯,˙1992,《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田野調查總報告書》,台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
54.逢甲大學城鄉中心,2006,《霧峰林宅全區再利用計畫》,台中縣:台中縣文化中心。
55.陳以超,1986,《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6.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市:田園城市。
57.陳志華,2003,《古蹟保存文獻與規章》,台北市:建築情報。
58.陳芳瑜,陳重義,陳其發,2005,《清明園林遊》,台北市:台北東華。
59.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臺北市 :天下雜誌。
60.鹿港民俗文物館編輯委員會,《中華民俗文物》,彰化:彰化縣私立財團法人鹿港民俗文物館。
61.黃孟藩,趙苹,王奉彬,1995,《管理概論》,台北市:五南。
62.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台北:自立晚報。
63.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北:自立晚報。
64.葛蘭.艾波琳,(劉藍玉譯),2005,《文化遺產》,台北:五觀藝術出版。
65.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市:田園城市。
66.劉永毅,2003,《霧峰林家等待明天》,台北市:新新聞。
67.劉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的述評》,台北:麥田出版。
68.鄭美華,2004,《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台北市:洪葉。
69.錢永祥,2005,<歷史的公共用途:認同與批判的殊途抉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七期:235-240。
70.薛琴,2004,《彰化縣第二級古蹟馬興陳宅再利用規劃設計》,彰化縣:文化局。
71.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回顧>,《地理學報》,第42期:1-24。72.顏亮一,許肇源,林金城,2005a,<文化產業與空間重構:鶯歌陶瓷文化的形成>,中華民國營建工程學會:第三屆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
73.藤島亥治郎 (詹慧玲編校),1999,《台灣的建築》,台北市:吳是總經銷。
74.蘇碩斌,2005,<晚清帝國的台北社會:論「社會與國家」關係下的秩序運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八期:33-84。
中文論文:
75.朱淑惠,2004,《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台北縣: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76.林孟章,1993,《臺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東海大學建築工程學系。
77.林芬,1996,《戰後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6)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78.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台北縣:淡江大學碩士論文。79.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80.黃彩雲,2001,《國內公立博物館公辦民營個案之檢討與分析》,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型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榮芳杰,1999,《古蹟經營管理-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83.劉福麟,1994,《古蹟維護管理之研究-以台南市第三級古蹟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84.潘玉芳,2003,《臺北市古蹟保存歷程的回顧與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85.錢柏青,2005,《台灣日治時期穀倉建築修復之研究-以台中縣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為例》,逢甲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86.簡文彥,1995,《私有古蹟保存與地方發展的難題-台中縣霧峰鄉霧峰林宅二級古保存過程研究》,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87.簡莉莎,2004,《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88.藍汀山,1996,《古蹟保存評估方法之發展》,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外文文獻:
89.Barthel, Diane. (1989)”Historic Preserv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Sociological Forum 4(1): pp.87-105.
90.Buell, F. (1994) “Nostalgic Nationalism in Japan.”,In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Global Symtem.,Batmore and 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91.Harvey, David. (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92.Haryey, David. (1996)Justice,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Oxford:Blackwell.
93.Foucault, Michel (1986)“Of Other Spaces.”,Diacritics 16: pp.22-7.
94.Johnson, M. (1994) Making time: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the space of nationality, Positions, 2(2): 177-249.
95.Knut Einar Larsen&Nils Marstein(2000),Conservation of Hisroric Timber Structures,Oxford:Professional.
96.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91.
97.Short, J. R. & Y. Kim(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City,New York: Longman。
98.Soja , Edward W.(1989)Post-modernity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
99.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00.Wen-Chen Lin(200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The challenge of restoring Taiwan’s famous Lin House with minimal 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Proceedings of ICOMOS 15th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Symposium (Vol.2) , Xi’an:World Publishing, pp.87-105.
101.西村幸夫,2004b,《都市保存計畫》,東京:東京大學。
網站:
英國National Trust
http://www.nationaltrust.org.uk/
美國National Trust
http://www.nationaltrust.org/
英國English Heritage
http://www.english-heritage.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