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義雄
研究生(外文):Yi-hsiung Hsu
論文名稱:多孔型竹炭∕聚乙烯醇纖維
論文名稱(外文):Porosity Bamboo Charcoal/Polyvinyl Alcohol Fiber
指導教授:林清安林清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紡織工程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紡織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聚乙烯醇竹炭
外文關鍵詞:Polyvinyl AlcoholBamboo Charco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係將竹炭與化工澱粉摻合聚乙烯醇,並調配成不同比例之紡絲原液,經濕式紡絲法製成纖維,再經水洗後製成多孔型竹炭/聚乙烯醇纖維。
由黏度結果得知:紡絲原液黏度隨著竹炭添加比例增加而增加,隨著化工澱粉添加比例增加而下降。由溶出率結果顯示:化工澱粉/聚乙烯醇(60/40)摻合纖維溶出率最高。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結果得知:摻合纖維經縮醛、水洗溶出處理後,纖維表面變粗糙並增加不規則孔洞。由遠紅外線放射率測試得知:竹炭/聚乙烯醇纖維在波長8 μm ~ 14 μm間之放射率達90%。由蓄熱保溫性測試得知:竹炭/聚乙烯醇纖維之表面溫度隨著竹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加。由消臭性能測試得知:竹炭/聚乙烯醇纖維與多孔型竹炭/聚乙烯醇纖維對氨氣消臭率達100%。由甲基藍吸附性測試分析得知:多孔型竹炭/聚乙烯醇纖維具有最高之吸附容量。
In this study, the bamboo charcoal and modified starch were blended into poly (vinyl alcohol) in various proportions, the blended fiber was produced by the wet spinning method. Through the water washing process, the porous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was prepared.
It showed that the viscosity of spinning solution increased with the content of bamboo charcoal increased, but decreased with the content of modified starch increased. The dissolved ratio of modified starch / PVA (60 / 40) blend fiber was highest among all samples. The SEM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 of blend fiber became coarser and generated lots of irregular holes after dissolving the modified starch. The spectrum of far infrared ray revealed that the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exhibited a high emission property (90%) between 8~14 micro-meter wavelengths. From the heat preservation test,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increased with the content of bamboo charcoal increased. The result of deodo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deodorizing rates of the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and the porous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both reached 100%.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porous bamboo charcoal / PVA fiber possesse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performanc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II
圖 目 錄 IX
表 目 錄 XIII
第1章 前言 1
1-1環保性高分子簡介 2
1-1-1環保性紡織品 2
1-1-2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材料 3
1-2聚乙烯醇纖維簡介 5
1-3機能性纖維簡介 7
1-3-1機能性纖維的製造方法 8
1-3-2微粒在機能性纖維上應用 9
1-4備長炭纖維簡介 10
1-4-1備長炭之製造 10
1-4-2 備長炭之種類與機能 11
1-5 竹炭纖維簡介 13
1-5-1竹炭的結構與特性 14
1-5-2竹炭的種類與規格 16
1-5-3竹炭纖維之製造 16
1-5-4竹炭之應用 16
1-6微多孔纖維簡介 19
1-6-1微多孔纖維的製造方法 19
1-7澱粉簡介 20
1-7-1澱粉的組成與特性 20
1-8研究動機 23
第2章 原理 24
2-1竹炭吸附機構與吸附原理 24
2-1-1竹炭吸附機構 24
2-1-2竹炭孔徑的大小與分佈 25
2-1-3竹炭吸附原理 26
2-2流體的流變性 28
2-2-1 牛頓流體 28
2-2-2非牛頓流體的剪切黏度 28
2-2-3流體的流動曲線 29
2-2-4黏度的意義及單位 30
2-2-5連續式流變儀的測定原理 31
2-3化工澱粉與聚乙烯醇掺混之型態 31
2-4遠紅外線放射原理 35
2-4-1紅外線輻射的發生 36
2-4-2遠紅外線加熱原理 37
2-5蓄熱保溫原理 39
2-5-1 有外在能量供給狀況的織物與人體蓄熱保溫 39
2-5-2 無外在能量供給狀況下織物與人體蓄熱保溫 40
第3章 實驗 41
3-1實驗流程 41
3-1-1竹炭/聚乙烯醇纖維之實驗流程 41
3-1-2微多孔竹炭/聚乙烯醇纖維之實驗流程 42
3-2實驗材料 43
3-3紡絲設備 44
3-4紡絲原液之製備 44
3-4-1 竹炭/聚乙烯醇紡絲原液製備 44
3-4-2 化工澱粉/聚乙烯醇之紡絲原液製備 45
3-4-3 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40/60)之紡絲原液製備 46
3-5纖維之製備 47
3-5-1竹炭/聚乙烯醇纖維之製備 47
3-5-2多孔型聚乙烯醇纖維之製備 47
3-5-3多孔型竹炭/聚乙烯醇纖維之製備 48
3-5-4紡絲條件 49
3-5-5熱延伸 50
3-5-6熱處理 50
3-5-7縮醛化處理 50
3-6化工澱粉溶除率測試 50
3-7測試儀器 51
3-7-1連續式流變儀測試 51
3-7-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 51
3-7-3紅外光譜分析(FTIR) 52
3-8機能性測試 52
3-8-1遠紅外線放射率測試 52
3-8-2蓄熱保溫性測試 52
3-8-3消臭性能測試(Deodorizing) 53
3-8-4甲基藍吸附測試 54
3-8-4-1甲基藍水溶液之最大吸收波長測試 54
3-8-4-2聚乙烯醇纖維、竹炭/聚乙烯醇纖維、微多孔型竹炭/聚
乙烯醇纖維的甲基藍吸附測試 55
第4章 結果與討論 56
4-1紡絲原液黏度分析 56
4-1-1不同比例竹炭/聚乙烯醇紡絲原液表觀剪切黏度與剪切
速率關係之探討 56
4-1-2不同比例之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紡絲原液表觀剪切黏度
與剪切速率關係之探討 58
4-1-3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40/60)紡絲原液
表觀剪切黏度與剪切速率關係之探討 60
4-1-4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紡絲原液剪切應力
與剪切速率關係之探討 61
4-2化工澱粉溶除率測試分析 64
4-3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之觀察 65
4-3-1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纖維未經縮醛化
且未經水洗溶出處理之纖維側面觀察 65
4-3-2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纖維未縮醛化
且未經水洗溶出處理之纖維橫截面觀察 68
4-3-3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纖維經縮醛化
且經水洗溶出處理之纖維側面觀察 70
4-3-4不同比例之竹炭/化工澱粉/聚乙烯醇纖維經縮醛化
且經水洗溶出處理之纖維橫截面觀察 72
4-4傅立葉紅外線光譜測定分析(FTIR) 74
4-5 遠紅外放射率(Emissivity)分析 77
4-6蓄熱保溫性分析 78
4-7消臭性能測試分析 80
4-8甲基藍吸附性分析 82
4-8-1甲基藍溶液之最大吸收波長 82
4-8-2甲基藍吸附性分析 84
第5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8
參考文獻
1.林清安,生物可分解性環保纖維的製造與應用,台馬應用生物科技於化學工業之展望研討會,台灣台中,2004。
2.W.O.Herrmann, W.Haehnel, Ber. ,Vol.60,p1685,1927.
3.紀震,趙耀明,陳雪英著,合成纖維生產工藝學,p490,中國紡織出版社,1981。
4. http://www.dfmg.com.tw/member/pass/new1.asp
5.黃玲、梁雅卿,機能性紡織品,p15-p20,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2005。
6.黃玲、梁雅卿,機能性紡織品,p21-p26,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2005。
7.陳俞君,養生黑鑽—竹炭,p10-p30,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8.黃國雄、余欣怡、鳥羽曙,土窯炭化溫度對桂竹竹炭真密度與電阻係數之影響,台灣林業科學,19(3):237-45,2004。
9.吳文演著,高科技新功能性纖維材料與應用, p110-p114,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
10.王育文、林清安,以聚乙烯醇/化工澱粉摻合體紡製微多孔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1.董紀震、趙耀明、陳雪英、曾憲珉等編,合成纖維生產工藝學,第二版上冊,P317,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
12.大島敬治著,賴耿陽譯,塑膠大全,P245,復文書局,1975。
13.王育文、林清安,以聚乙烯醇/化工澱粉摻合體紡製微多孔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4.賀福、王茂章著,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p114,科學出版社,1995。
15.賀福、王茂章著,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科學出版社,1995。
16.Sakada Y, Inoue, Y, Hayashi, S, Namba, T, Kasaoka S. 1993. Gas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ized chars and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from bamboo and coconut shell. Bamboo J 11:63-70.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7.Takashi Asada, Shigehisa Ishihara, Takeshi Yamane, Akemi Toba, Akifumi Yamada, and Kikuo Oikawa . Science of Bamboo Charcoal:Study on Carbonizing Temperature of Bamboo Charcoal and Removal Capability of Harmful Gases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48,p.473-479,2002.
18.顧惕人,表面化學, P234~P236,科學出版社,1999。
19.顧惕人,表面化學, P260~P261,科學出版社,1999。
20. 李育德,高分子導論,P274-276,國興出版社,1985。
21. Maron & Lando ‘Fundamental physical chemistry”,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6.
22.古德興,熱可塑性聚乙烯醇之製備及掺合紡絲之研究,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10,1998 。
23.吳培熙、張留成,聚合物共混改性,p4-p6,中國輕工業出版,2004。
24.吳培熙、張留成,聚合物共混改性,p1-p2,中國輕工業出版,2004。
25.吳培熙、張留成,聚合物共混改性,p36-p46,中國輕工業出版,2004。
26.臧昆、臧己編,紡絲流變學基礎,p276-p277,紡織工業出版社,1993。
27.蔡筱蘄、林清安,中空微多孔性對奈米二氧化鈦聚丙烯纖維之光觸媒效能的影響,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8.許天飛,遠紅外線的效用及其評估法,染化雜誌,第150期,p59,1997。
29.吳文演編著,高科技紡織品之研發企劃與產品設計,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p80-p81,1999。
30.蕭清松,遠紅外線陶磁輻射體的製作,p21-p22,陶業,1995。
31.紡織中心期刊 第八卷 第一期, p100,1998。
32.紡織中心期刊 第八卷 第一期, p100,1998。
33.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p.6,中華民國91年6月。
34.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p.7,中華民國91年6月。
35.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9,中華民國91年6月。
36.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10,中華民國91年6月。
37.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17,中華民國91年6月。
38.張鴻安,以乾濕式紡絲法製備纖維素纖維及纖維素掺合聚乙烯醇其紡絲之研究,逢甲大學紡絲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39.Bill George,Peter Mclntyre原著,翁瑞裕編譯,曹君曼校訂,紅外線光譜分析法,高立圖書有限公司,p140,1991。
40.寧永成編著,有機化合物結構鑑定與有機波譜學,p405-406,1992。
41.邱垂豪,遠紅外線功能之聚乙烯醇纖維,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19,中華民國91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