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聰偉
研究生(外文):Tsung-wei Chang
論文名稱:雲林縣湖口地區之停養漁塭轉型為人工濕地以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在市場社會可行性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Soci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rtificial Wetlands Derived from the Abandoned Fishery Ponds at the Hukou Area in Yunlin County
指導教授:楊文燦楊文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tsann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生態旅遊人工濕地願付金額濕地條件評估法
外文關鍵詞:Willingness to pay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EcotourismArtificial wetlandWetl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7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是以雲林縣湖口地區之停養漁塭轉型為人工濕地,以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在市場社會可行性為探討的主軸,主要研究目的在探討受訪者屬性、參與生態旅遊之意願、願付金額、對生態旅遊認知、生態旅遊參與動機等變數之間的關係,做為驗證潛在市場社會可行性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利用條件評估法,以雲林縣湖口地區為生態旅遊之虛擬市場並以台中、彰化、雲林以及嘉義四個都會區的民眾為問卷調查對象。透過網際網路與實際訪談的方式取得樣本,抽樣日期從95年4月30日到95年5月28日,有效樣本611份。
研究結果顯示:
一、受訪者對於本研究所虛擬的五項生態旅遊活動,有八成以上的參與意願,且絕大部分均願意付費來參與。由此可見,湖口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在市場確實具有其社會可行性。
二、不同居住地之受訪者僅在住宿之參與意願有顯著差異,在生態旅遊活動及參與意願上則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居住地與平均月收入之受訪者在參與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上會有顯著不同。
三、對生態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參與動機之同意程度,有意願參與生態旅遊之受訪者普遍顯著高於無意願參與者。
四、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與生態旅遊認知之關連性不顯著;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與生態旅遊參與動機之關連性雖顯著但仍偏低。此點顯示強化參與動機比增強生態旅遊認知更能影響願付金額。
根據研究成果,本研究亦提出一些建議,供未來經規劃者與經營者做參考。
This study was primarily to explore the social feasibility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rtificial wetlands derived from the abandoned fishery ponds at Hukou area in Yunlin Count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study variables included: respondents’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ecotourism, ecotourism perception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tests of these relationships.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at the presumed ecotourism market at Hukou area. The respondents this study were the residents who live in Taichung city, Changhua city, Yunlin county and Chiayi cit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April 30 to May 28, 2006. There were 611 valid samples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by means of internet survey and on-site survey.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hown as followings:
1. For five presumed activities offered by this study, above 80% of respondents expresse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most of them were willing to pay certain amount of money for their trips. It has shown that the potential market existed in terms of the social feasibility analysis.
2. In terms of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only the residential area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stay overnight in the presumed ecotourism area. Besides, different residential areas and average monthly incom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ir ecotourism.
3. For those who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ecotourism had significant higher levels of agreement in perceptions of ecotourism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cotourism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ecotourism was not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ir ecotourism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was significant but relatively low. It may indicate that to reinforc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reinforce perception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ir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t Hukou area were presented for referenc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0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0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濕地與人工濕地相關文獻…………………………… 06
第二節 生態旅遊相關文獻 ……………………………………15
第三節 遊憩資源經濟效益 ……………………………………21
第四節 非市場估價法之「條件評估法」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基地選址…………………………………………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0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操作量測………………………………… 31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 35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資料基本描述性分析………………………………… 37
第二節 湖口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在市場社會可行性分析 41
第三節 假說驗證性分析………………………………………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 93
附錄一 濕地生態旅遊問卷 ……………………………………… 97
附錄二 濕地生態旅遊電子版問卷 ………………………………100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範圍及相關位置圖……………………………………………………03
圖1-2 研究流程圖…………………………………………………………………05
圖3-1 研究架構圖…………………………………………………………………31

表 目 錄
表2-1 濕地與人工濕地功能表……………………………………………………13
表2-2 國內外學者對資源經濟效益分類比較表…………………………………21
表2-3 遊憩資源效益分類表………………………………………………………23
表2-4 條件評估法之偏誤之解決方法表…………………………………………27
表3-1 生態旅遊活動項目及訂價原則表…………………………………………32
表3-2 問卷變項之測量尺度表……………………………………………………34
表4-1 受訪者基本資料總表………………………………………………………39
表4-2 受訪者對生態旅遊認知的認同程度分析表………………………………40
表4-3 受訪者對生態旅遊的參與動機之認同程度分析表………………………41
表4-4 參與生態旅遊活動意願分析表……………………………………………42
表4-5 參與「騎乘自行車體驗漁村風貌」之願付金額分析表…………………42
表4-6 參與「賞鳥解說活動」之願付金額分析表………………………………43
表4-7 參與「認識水生植物與解說活動」之願付金額分析表…………………44
表4-8 參與「認識中草藥與解說活動」之願付金額分析表……………………45
表4-9 「參與戶外生態教室解說導覽並製作紀念品」之願付金額分析表……46
表4-10 參與各項生態旅遊活動之平均願付金額分析表 ………………………47
表4-11 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套裝行程的意願及願付金額分析表 ……………47
表4-12 用餐意願及願付金額分析表 ……………………………………………48
表4-13 住宿意願及願付金額分析表 ……………………………………………48
表4-14 於人工湖島水域遊憩區遊玩之意願分析表 ……………………………49
表4-15 「活動1:騎乘自行車體驗漁村風貌」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50
表4-16 「活動2:賞鳥解說活動」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52
表4-17 「活動3:認識水生植物與解說活動」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53
表4-18 「活動4:認識中草藥與解說活動」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55
表4-19 「活動5:參與戶外生態教室解說導覽並製作紀念品」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56
表4-20 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套裝行程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 ……………58
表4-21 用餐需求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 ……………………………………59
表4-22 住宿需求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 ……………………………………61
表4-23 於人工湖島水域遊憩區遊玩之潛在客源屬性分析總表 ………………62
表4-24 個人屬性與生態旅遊之參與意願之卡方檢定總表 ……………………64
表4-25 性別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5
表4-26 年齡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6
表4-27 教育程度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7
表4-28 職業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7
表4-29 平均月收入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8
表4-30 有加入環保(生態保育)團體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69
表4-31 居住地在生態旅遊之願付金額之差異分析表 …………………………70
表4-32 對生態旅遊認知之因素分析表 …………………………………………71
表4-33 對生態旅遊認知之信度分析表 …………………………………………72
表4-34 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表 ……………………………………73表4-35 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之信度分析表 ……………………………………73
表4-36 「活動1」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4
表4-37 「活動2」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5
表4-38 「活動3」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5
表4-39 「活動4」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6
表4-40 「活動5」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6
表4-41 「生態旅遊活動之套裝行程」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7
表4-42 「用餐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7
表4-43 「住宿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8
表4-44 「於人工湖島水域遊憩區遊玩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8
表4-45 「活動1」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79
表4-46 「活動2」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0
表4-47 「活動3」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0
表4-48 「活動4」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1
表4-49 「活動5」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1
表4-50 「生態旅遊活動之套裝行程」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2
表4-51 「用餐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2
表4-52 「住宿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3
表4-53 「於人工湖島水域遊憩區遊玩需求」之參與意願在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差異分析表………………………………………………………84
表4-54 願付金額與生態旅遊認知因子之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表……………84
表4-55 願付金額與生態旅遊之參與動機因子之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表……85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毛冠貴(1999),西部沿海地層下陷養殖地區土地開發方式之探討,鄉村發展月刊,vol.2,頁71-8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7),自然保育通訊月刊,第十三期。
行政院新聞局(2002),2002.01.16 新聞稿。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建立人工濕地設置與操作作業程序及技術手冊。
交通部觀光局(2002), 生態旅遊年工作計畫,交通部觀光局網站,網址:http://www.tbroc.gov.tw。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簡介。
李展榮、方力行(1996),濕地的界定及其功能,台灣濕地12月號,第4期。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台北市:時英出版。(原著:Babbie, Earl R.)。
呂適仲(2000),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珮瑛(2000),國家公園資源經濟效益評估-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台灣綜合研究院,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委託研究計畫。
吳珮瑛、蘇明達(2001),六十億元的由來-墾丁國家公園資源經濟價值評估,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義鄉之巴庫拉斯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何政道(2001),關渡自然公園賞鳥活動經營管理之現況與對策,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巫惠玲(2003),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香玉(2004),達娜依谷自然生態公園遊憩資源效益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元興、劉文棚(1998),地下水資源價值之研究-條件評估法之應用,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三期(No.137),頁37。
林瑩峰(1999),「濕地對於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三:水產養殖廢水之人工濕地處理及循環再利用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21-Z-041-001),台北市。
邱文彥(1999),「濕地對於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七:海岸開發計畫中人工濕地及潟湖之規劃與管理:濕地保育政策與相關規範之研究(第一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永續會補助整合型研究計畫之一,NSC 88-2621-2-11--008。
邱文彥(2001),人工濕地應用規劃與法治課題,台灣濕地4月號,第23期。
沈宛霖、林玫君、陳婉玲、黃敬瑄、葉明珍、鄭楚恩(2005),雲林縣沿海停養漁塭及廢耕農地轉型人工濕地並發展生態產業之社會調查,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未出版學士論文。
亞太旅遊協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pata.org/。
洪慎憶(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灣大學園藝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05),沿海低地排水區減洪措施與生態產業整合之研究(第一年)工作計劃書,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05),沿海低地排水區減洪措施與生態產業整合之研究-期中報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05),沿海低地排水區減洪措施與生態產業整合之研究-期末報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曹正偉(1995),遊憩對景觀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恭鋑(1994),關渡沼澤區的保護效益評估-假設性市場評估法之應用,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凱俐(1997),自然資源評估之經濟效益-以宜蘭縣蘭陽溪口為例,臺灣銀行季刊,第48卷第4期。
陳博雅(1997),農地釋出區位與產業用地選擇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市政學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研究案。
陳冠融(2000),以使用者付費意願評估自然遊憩資源之效益,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錦煌(2001),「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成立大會專題演講資料。
莊玉珍、王惠芳(2001),台灣的濕地,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土資訊系統,網址:http://ngis.moi.gov.tw。
黃宗煌(1990),台灣地區國家公園之保育效益評估,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43卷第3期。
黃口珈(2002),花蓮市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資源整體效益之評估,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文燦、洪玎螢(2004),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在市場分析-以南投縣信義鄉巴庫拉斯原住民保留地為例,國家公園學報,14(1),95頁。
楊文燦(2005),永續性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與推動策略 -子計畫五「遊客對生態旅遊的認知與發展永續性旅遊推廣教育關係之研究(I)(1/2)」。
農業易遊網,網址:ezgo.coa.gov.tw。
農委會林務局(2004),台灣的濕地。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網址:http://ngis.zo.ntu.edu.tw/new/wetland/index.htm。
鄭蕙燕、闕雅文,1997,鰲鼓海岸濕地遊憩經濟價值評估,戶外遊憩研究,10 (4) : 7-18。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濕地保護工作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4),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網站。網址:http://www.bird.org.tw/wbft/。
蕭代基(2002),「成本效益分析」上課教材,台北大學資源管理所,台北。
英文部分
Bergstrom, J. C., J. R. Stoll, J. P. Titre, & Wright ,V. L. (1990).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s-Based Recre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2,129-147.Grenier, D.,B. C.
Ciriacy-Wantrup. (1942). Resource Conservation:〝Economics and Polic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nnells, D. A., & Eagles, P.F.J. (1990). ”Tourism in Costa Rica: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8(1),spring.
Grenier, D., Kase, B. C., Miller, M. L. & Mobley, R. W. (1993). Ecotouris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5,1-16.
Hammer, D. A. (1997). Creating Freshwater Wetlands. Boca Raton, FL: Lewis Publishers.
Kadlec, R. H. & Knight, R. L. (1996). Treatment Wetlands. CRC Press, FL.
Katy-Cypress Wetlands Mitigation Bank. (1999). Mitigation Bank.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kcwetlands.com/mitibank.htm.
Kutay, K. (1989). The New Ethic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worm,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 1(4),30-36.
Lant,C.l. & R.S.Robert W.Turner. (1995). ”A Testof The Equality of Closee-Ended and Open-Ended Contingent Valuation”,American Jouanal of Agriculture Exonomics,75,321-331。
Mitchell, R. C. & R.T. Carson. (1989).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hington, D. 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Mitsch, W. J. (1993). Ecological engineering-a cooperative role with the planetary life-support syste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7 (3), 438-455.
Nelson, J. L. (1994). The Spread of Ecotourism: Some Planning Implic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1(3):248-255.
Patrick J. J. (2005).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Patterns for Sustainable Rainwater Management. Confer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outhwest Coast Wetland.
Whitehead, J. C. & G.C Blomquist. (1990). Substitut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Existence Value.
Ziffer, K. A. (1989). Ecotourism : An Uneasy Alliance. Working Paper,1,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