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4: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吉民
研究生(外文):Chi-ming Wei
論文名稱: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與中高年齡就業之探討—以台中縣(市)中小型企業主之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Newly made laborer retirement pension rule and center discussion high age employment – by Taichung county(city)viewpoint of the middle and small scale business owner
指導教授:蕭子誼蕭子誼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勞工退休金條例勞工退休準備金中高年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勞工退休金制度之良窳,與勞工退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我國勞基法之勞工退休金制度自實施以來飽受抨擊,對大多數勞工而言,退休金制度惠而不實,形紙上牛排,勞工無法真正享受到應有之權益。且我國中小企業為數眾多,企業平均壽命不長,勞工流動率高,以致勞工能符合舊制退休條件者不多,且雇主給付退休金成本估算困難,常見以不當手段資遣、解僱勞工,致易衍生勞資爭議。面對國內整體大環境的變遷,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所引起的爭議,許多學者已有論述,對勞工退休金制度,除舊制之「確定給付制」備受爭議外,於民國94年7月1日施行的勞工退休金條例,在倉促立法下,亦存在諸多缺失。
勞工退休金條例自民國94年7月1日實施以來,將近一年的時間,本研究主要以雇主的觀點來分析勞退新制。經法令內容與文獻資料之回顧分析歸納,並透過我國新、舊制退休金之比較、文獻整理分析、國外退休金制度比較等方式,以雇主觀點來分析勞退新制的各項意涵的內容。最後對中小企業主進行以問卷調查為輔,實地訪談為主之非實驗性分析方法,對於勞退新制實施6個多月後,對中小企業所帶來之衝擊及企業主之看法作一歸納分析整理,得到其主要結論如下:
一、從「確定給付制」退休金制度到「確定提撥制」退休金制度
勞動基準法之退休金制度係採確定給付制之觀念,勞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金制度則是採確定提撥制之觀念。由於中小企業普遍壽命短於退休年資,加之員工流動率高,故在舊制退休金制度下,企業主較感受不到退休金提存之壓力,再加上政府主管機關未落實稽核,致企業真正有提存勞工退休準備金之比率不到10%。但在新制勞工退休金制度下,企業主則是立即感受到退休金提存之壓力,人事費用之二次給付成本立即增加6%。
二、從中小企業主(高階管理者)觀點看勞工退休金條例
(一)依照顧勞工之社會責任上觀之,該勞工退休金條例之立法是好的,勞工是該受到照顧。
(二)政府之稅收有大部份是來自於廣大之受薪勞工,在照顧勞工之責任上,政府應責無旁貸,而非將照顧勞工之責任全部轉嫁於企業身上。
(三)新、舊勞工退休金制度交互重疊並存,讓原本已人力精簡之中小型企業,更易違反法令規定,遭受處罰。
(四)除強制提繳之退休金外,鼓勵員工做相對提繳退休金部份,普遍對政府沒信心,擔心屆時領不到該筆退休金。
(五)規定年滿60歲始能提領退休金,未設置重大突發狀況之因應,普遍認為不方便性。
三、從中小企業主觀點看員工流動議題
勞工退休金制度改制後,因切斷退休金與年資之間的互存因子,瓦解了退休金與年資的依存關係,因此普遍認為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實施後,缺乏雇主維繫勞工忠誠度的工具,勞工的工作選擇彈性將會擴大,將必使員工流動率竄升。然而在實施6個多月後,經訪談受訪之中小企業,並未發覺員工流動的情形有特別明顯上升之跡象。
四、勞工退休金條例與中高年齡求職者議題
在退休金成本「等同化」的情形下,理論上雖可以適度地提升雇主以技術考量為前提面,並進而僱用中高齡勞工之意願。然而針對此議題,在受訪之中小企業中,卻是一致性的認為,公司在未來如需聘僱新進人員時,不會聘僱中高年齡之勞工。
五、鼓勵勞工自提退休金議題
勞工退休後之生活若僅依賴企業主所提繳的6%退休金,其所得替代率是嚴重不足。因此於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中明訂,勞工得於不超過每月工資6%範圍內自願相對提繳退休金,並針對相對提繳之部份,予以免稅。然而卻發現受訪談之企業的員工,均未參與此相對提繳退休金之動作。
經由本次研究的初步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的結果,除了得知進行本次設定的議題研究外,大體上企業從照顧員工的社會責任觀點來論斷勞工退休金條例的實施,均給予肯定的評價,咸認為對於勞工是一項利多的政策,甚至帶給未來社會老年經濟安全的保障。至於實施後可能帶來的企業二次給付成本增加、變相減薪、裁員或資遣勞工等問題,則認為因實施勞工退休金條例後所衍生之社會問題,不應全由企業主來承受,而應該是由政府、企業主及勞工三方面共同來面對。
目 錄
第壹章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7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限制 8
第貳章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中高年齡勞工 13
第二節 勞工退休金概念 15
第三節 勞工退休金的理論、功能及給付型態 19
第四節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演進 27
第五節 我國中高齡勞工失業之趨勢與成因及其特質與運用 36
第參章退休金制度之探討 41
第一節 國外退休金制度簡介 41
第二節 我國舊制勞工退休金制度簡介 48
第三節 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之解析 53
第四節 新、舊制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比較 57
第肆章國內中小型企業中高年齡就業之探討 68
第一節 中小型企業之定義及為何以其為標的 68
第二節 為何以中高年齡勞動者為標的 71
第三節 新制勞退條例施行前中高年齡在中小型企業就業現況73
第伍章研究設計與研究結果 7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77
第二節 問卷調查分析 77
第三節 深度實地訪談分析 86
第陸章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8


圖 目 錄
圖1-1-1 中華民國男女性平均餘命圖 3
圖1-1-2 老年人口老化指數圖 4
圖1-3-1 研究流程圖 10
圖2-1-1 退休金制度的三層保障圖 17
圖2-4-1 老人經濟安全保障體系圖 28
圖3-3-1 新舊制退休金制度之選擇期限 56
圖3-4-1 舊制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流程圖 60
圖3-4-2 新制勞工退休金提繳流程圖 61
圖3-4-3 舊制勞退基金操作模式 66
圖3-4-4 新制勞退基金操作模式 67
圖4-2-1 中高齡就業人數百分比 73
圖4-3-1 中高齡勞工失業人數百分比 75

表 目 錄
表1-1-1 中華民國男女性平均餘命表 2
表1-1-2 老人年口老化指數 4
表2-3-1 兩種退休金給付型態比較表 26
表 2-4-1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發展沿革簡表 35
表 3-1-1 德、美、日、新加坡之退休金制度整理 48
表3-2-1 勞工退休準備金提存率 51
表 3-2-2 勞工退休準備金提存戶數與受益勞工表 52
表3-4-1 勞工退休金新、舊制間之歷史背景、法源及主要內容差異 58
表3-4-2 新、舊制之退休金請領資格條件 59
表3-4-3 勞退新、舊制適用對象比較表 62
表3-4-4 勞退新、舊制退休金及勞保老年給付之計算方式 64
表3-4-5 勞退新、舊制資遣費計算標準 65
表4-1-1 中小企業之定義 69
表4-1-2 中小企業家數比重表 70
表4-1-3 勞工退休準備金提存概況 71
表4-1-4 各型企業之勞工退休金提撥比率 71
表4-2-1 我國老人人口老化指數 72
表4-2-2 台灣地區就業人數按年齡分 73
表4-3-1 台灣地區失業人數按年齡分 74
表4-3-2 廠商遇有短缺員工時僱用中高齡勞工之意願 76
表5-2-1 有效問卷之行業別分佈表 78
表5-2-2 適用勞動基準法與提撥退休準備金之家數表 78
表5-2-3 問卷樣本之中小企業僱用中高年齡之家數與比率表 79
表5-2-4 知道「勞工退休金條例」已正式施行之比率 80
表5-2-5 是否知道「勞工退休金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涵之比率 80
表5-2-6 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後企業是否會增加聘僱中高年齡勞工? 80
表5-2-7 不會聘僱中高年齡勞工的原因彙總表 81
表5-2-8 企業人事費用的二次給付成本 83
表5-2-9 會聘僱中高年齡勞工的原因彙總表 84
表5-2-10 新制勞工退休金的影響與因應 85
表5-2-11 是否認同提繳勞工退休金,為企業應盡之社會責任 86
表5-3-1 受訪對象一覽表 87
一、中文部份
1. 1998《中華民國86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
2. 1999《臺灣地區民國87年專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金條例Q&A」,台北:勞委會,民國93年。
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金條例立法說明」,台北:勞委會,民國93年。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新舊勞工退休制度比較」,台北:勞委會,民國93年。
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台北:勞委會,民國92年&91年兩版。
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華民國88年台灣地區中高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勞委會,民國89年。
8. 王德睦、陳政寬(1991),「台灣地區的勞動力老化」,論文收錄於賴澤涵與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的發展經驗》,頁261-274。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 王儷玲,「從美國企業退休金制度發展趨勢看台灣勞工退休金之改制」,保險實務與制度,第1期,民國91年,頁27~55。
10.成之約 (2003),《中高齡人力的運用》,收錄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1.林大鈞,「落實勞工退休所得保障制度」,中國勞工,第995期,民國88年,頁16~18。
12.林怡君,「新經濟體系下台灣女性勞動者經濟安全保障之研究─以退休金制度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7月。
13.林炫秋,「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14.邱駿彥,「勞工退休金新制研修」,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研討會,民國93年7月。
15.柯木興(2001),社會保險年金及退休金座談會實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6.柯木興,(2001)淺談社會保險與退休金的一些概念,退休金季刊。
17.柯木興、林建成,(2004)從社會安全的功能交替談可攜式年金的崛起。國家政策論談,春季號。
18.柯穎鑑(2004),從企業社會責任觀點論可攜式退休金年金制的實施,大葉大學碩士論文。
19.郝充仁,「退休金制度與企業發展」,勞工行政,第139期,民國88年,頁27~36。
20.陳玉豐 (2001),《中高齡勞工就業與失業情形》。
21.陳月霞、施博基,「台灣企業退休金概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第2期,民國85年,頁13~27。
22.郭玲惠,「論勞工退休金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民國86年,頁351~365。
23.黃雅如(2002),新制勞工退休金之投資模擬與探討,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24.陳璧瑜,年金保險,台北:華立圖書公司,第1 版,民國93年。
25.符寶玲(1997),退休基金制度與管理。華泰書局。
26.張文上(2005),論勞工退休金條例兼探討中高齡勞工認知與選擇,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27.曾敏傑 (2000),《中高齡勞工失業現象與變遷:1982年與1995年失業潮之比較》。
28.張熒真(2001),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29.詹火生、林慧芬 (2002)「失業率攀升中的挑戰與對策 」。
30.葉至誠(2003),職業年金。揚智文化事業(股)公司。
31.葉秀珍 (2001),《當前弱勢勞工與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之探討》。
32.劉建良,「中高齡受僱者退休後再就業意願的決定因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33.薛承泰 (2000),《當前中高齡就業困境與因應》,收錄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二、英文部份
1. Allen, E. T., Joseph, J. M., Jerry, S. R. and Jack, L. V., Pension Planning Pension :Profit Sharing and Other Deferred Compensation Plans, Homewood, Illinois:Dow Jones-Irwin., 1998.
2. Ginn, J. and Arber, S., “Gender, Age and Attitudes to Retirement in Mid-life,” Aging and Society, No. 16, 1996, pp. 27-55.
3. Kenneth Blank, JR. Harold D. Skipper, JR. Life & Health Insurance, 2000, P.393.
4. McGill, M. D., Fundamentals of Private Pensions, Ircrin, 1979.
5. 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Cri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婉甄,〈李道純三教合一思想之研究〉,《宗教哲學季刊》,第5卷 第4期 總號第20期(民國88年12月)。
2. 申喜萍,〈元代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特徵研究〉,《宗教哲學季刊》,第5卷 第4期 總號第20期(民國88年12月)。
3. 陳榮波,〈大慧宗杲看話禪之禪法-兼論與默照禪比較〉《東海學報》37卷(1996)。
4. 黃敏枝,〈宋元佛教的接待庵院〉,《清華學報》,新27卷 第2卷(民國86年6月)。
5. 楊白衣,〈看話禪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民國69年10月)。
6. 蔣義斌,〈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年)。
7. 蕭振邦,〈佛學研究一般方法論〉,《正觀》第24期(2003年3月)。
8. 魏道儒,〈明本禪師的禪學思想〉,《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1993年)。
9. 釋惠敏,〈戒律與禪定〉,《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民國82年7月)。
10. 9. 王儷玲,「從美國企業退休金制度發展趨勢看台灣勞工退休金之改制」,保險實務與制度,第1期,民國91年,頁27~55。
11. 11.林大鈞,「落實勞工退休所得保障制度」,中國勞工,第995期,民國88年,頁16~18。
12. 19.郝充仁,「退休金制度與企業發展」,勞工行政,第139期,民國88年,頁27~36。
13. 22.郭玲惠,「論勞工退休金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民國86年,頁35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