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北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永樂大典》,台北:世界書局,1977。
《周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魏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二、專書
Jessica Rawson著 孫心飛等譯,《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Mary Boyce著,張小貴、殷小平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杏園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區隋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中華文明史編纂工作委員會編,《中華文明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中華文明史編纂工作委員會編,《中華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上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史為樂,《浮世繪—古代都市與都市生活》,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石雲濤,《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宁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中日原州聯合考古隊編,《原州古墓集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王自力、孫福喜編著,《唐金鄉縣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 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時期西北少數民族遷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李如森,《漢代喪葬禮俗》,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
李零,《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沈福偉,《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林悟殊,《中國三夷教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林悟殊,《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三聯書店,2000。
林梅村,《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邱孟冬等編輯,《唐三彩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芮傳明,《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施安昌,《火壇與祭司鳥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柏貴喜,《四—六世紀內遷胡人家族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原州聯合考古隊編,《唐史道洛墓》,東京:勉誠出版社,2000。
唐孟生,《東方神話傳說 第一卷 希伯來、波斯伊朗神話傳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商承祚,《長沙古物聞見記 續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6。
崔忠清主編,《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濟南:齊魯書社,2001。
張志堯,《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新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 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張星烺編注、朱杰勤校訂,《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許序雅,《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歷史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陳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陳垣,《援庵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頁109-132。
陳寅恪,《隋唐制度略論史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 :秦漢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雅諾什‧哈爾馬塔主編;B.N.普里、G.F.埃特馬迪副主編;徐文堪、芮傳明翻譯,《中亞文明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黃景略、吳夢麟、葉學明,《喪葬陵墓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
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 : 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蒲慕州,《鬼魅神魔 : 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 : 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齊東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潘偉斌,《魏晉南北朝隋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
鄭州市文物考古所,《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芝田晉唐墓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蕭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
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羅丰,《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羅宗真,《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羅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譚旦冏,《唐三彩》,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譯委員會,1980。
蘇慶彬,《兩漢迄五代入居中國之蕃人氏研究 :兩漢至五代蕃姓錄》,香港:新亞研究所,1967。
貟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三、期刊論文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896-910。原載於文物1972年9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西南郊北齊洞室墓〉,《文物》,2004年6期(北京,2004.06),頁35-4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7期(北京,2001.07),頁19-3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10期(北京,2003.10),頁4-4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942-965。原載於文物1983年10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971-982。原載於文物1990年1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隋斛律徹墓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056-1068。原載於文物1992年10期。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嘉祥英山一號隋墓清理簡報-隋代墓室壁畫的首次發現〉,《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2146-2152。原載於文物1981年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輯,《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隋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665-699。原載於考古學報1981年3期。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庫狄業墓〉,《文物》,2003年3期(北京,2003.03),頁26-36。
方孝廉、謝虎軍,〈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727-738。原載於文物1995年8期。
王子今,〈“鎮墓獸”原始〉,《尋根》,1999年6期(鄭州,1999.11),頁6-11。
王化昆,〈北朝至五代時期晉陽的歷史地位〉,《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3期(山西,2002.09),頁17-19。
王竹林,〈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589-603。原載於考古1993年5期。
王竹林,〈河南偃師南蔡庄北魏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586-588。原載於考古1991年9期。
王竹林,〈河南偃師縣隋唐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906-912。原載於考古1986年11期。
王秀生、丁志清,〈山西長治唐墓清理略記〉,《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106-1108。原載於考古1964年8期。
王炬、郭木森、廖子中、劉海旺,〈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33-845。原載於華夏考古1993年1期。
王敏之,〈黃驊縣北齊常文貴墓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54-256。原載於文物1984年9期。
王琳,〈也說楚墓出土的鳥架鼓鎮墓獸及其他〉,《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3年1期(西安,2003.03),頁41-43。
王進先,〈山西長治市北郊唐崔拏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134-1139。原載於文物1987年8期。
王瑞明,〈“鎮墓獸”考〉,《文物》,1979年6期(北京,1979.06),頁85-87。
左浩坤、杜坡,〈生命的執著與死亡的否定—從中國傳統葬俗看中國人的生死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0卷(成都,1999.10),頁239-241。
石家庄地區文化局文物組,〈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85-295。原載於考古1977年6期。
吉村苣子,〈楚鎮墓獸的產生與開展〉,《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7年3期(南京,1997.05),頁29-35。
吉村苣子,〈楚鎮墓獸的產生與開展(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7年4期(南京,1997.07),頁29、30。
安徽省展覽、博物館,〈合肥西郊隋墓〉,《考古》1976年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頁77、134-140。
朱岩石,〈“千秋萬歲”圖像源流淺識〉,《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 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頁131-143。
朱亮、李德方,〈洛陽孟津北陳村北魏壁畫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604-612。原載於文物1995年8期。
江達智,〈喪葬禁忌與東周時期楚地之「鎮墓獸」〉,《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二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1996.12),頁305-330。
池田溫,〈八世紀中葉敦煌的粟特人聚落〉,《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台北:中華書局出版,1993),頁140-220。
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652-660。原載於考古1959年10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唐康文通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17-30、61。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唐董僧利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1年4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91),頁96-105。
宋德熹,〈北魏姓族分定初探〉,《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國史釋論》(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43-54。
宋德熹,〈獨孤氏興衰史論-「關隴集團」政權中代北家族個案研究之一〉,《興大歷史學報》第二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1992),頁13-40。李秀蘭、盧桂蘭,〈唐裴氏小娘子墓出土文物〉,《文博》1993年1期,(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頁50、51、62。
李域錚、關雙喜,〈隋羅達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4年5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4),頁28-31、45。
李啟良、徐信仰,〈陜西安康長嶺南朝墓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西北卷 陜西省、寧夏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頁1683-1687。原載於考古與文物1986年3期。
杜彤華,〈新鄉市唐墓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999-1003。原載於文物資料叢刊第六輯。
沈振中,〈山西長治唐王休泰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094-1099。原載於考古1965年8期。
辛明傳、李振奇,〈河北南和唐代郭祥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476-482。原載於文物1993年6期。
辛明傳、李振奇,〈河北清河丘家那村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453-458。原載於文物1990年7期。
呼林貴、侯寧彬、李恭,〈西安東郊唐韋美美墓發掘記〉,《考古與文物》1992年5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92),頁58-63、82。
松崤權子,〈關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木俑與鎮墓俑〉,《文博》,1995年1期(西安,1995.01),頁20-31。
武家璧,〈虎座鳥架鼓辨正〉,《考古與文物》,1998年5期(西安,1997.09),頁57-6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平山縣博物館,〈河北平山縣西岳村隋唐崔氏墓〉,《考古》2001年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頁55-70。
河北省文管處,〈河北景縣北魏高氏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91-204。原載於文物1979年3期。
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河北獲鹿發現北魏東梁州刺使閻靜遷葬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86-190。原載於文物1986年5期。
河北省博物館文物管理處,〈河北曲陽發現北魏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頁182-185。原載於考古1972年5期。
河北省滄州地區文化館,〈河北省吳橋四座北朝墓葬〉,《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307-322。原載於文物1984年9期。
河南省文物管理研究所、安陽縣文管會,〈安陽北齊和紹隆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頁622-630。原載於中原文物1987年1期。
邱玉鼎、佟佩華,〈濟南市東八里洼北朝壁畫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2122-2133。原載於文物1989年4期。
邱東聯,〈“鎮墓獸”辨考〉,《江漢考古》,1994年2期(武漢,1994.04),頁54-59。
長武縣博物館,〈陜西長武郭村墓〉,《文物》2004年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40-53。
侯艮枝、朱曉芳,〈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119-1126。原載於文物1989年6期。
侯艮枝、朱曉芳,〈長治縣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婦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127-1133。原載於文物1989年6期。
咸陽市文管會、咸陽博物館,〈咸陽市胡家溝西魏侯義墓清理簡報〉,《文物》,1987年12期(北京,1987.12),頁57-68。
姜伯勤,〈唐安菩墓所出三彩駱駝所見“盛於皮袋”的祆神—兼論六胡州突厥人與粟特人之祆神崇拜〉,《唐研究 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55-70。
姜伯勤,〈高昌敦煌的薩寶制度與胡祆祠〉,《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226-263。
姜伯勤,〈敦煌白畫中的粟特神祇〉,《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179-195。
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貞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頁41-49。
昭陵博物館,〈唐昭陵長樂公主墓〉,《文博》1998年3期,(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頁10-30。
昭陵博物館,〈唐昭陵段蕳璧墓清理簡報〉,《文博》1989年6期,(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頁3-12。
昭陵博物館孫東位,〈昭陵發現陪葬宮人墓〉,《文物》1987年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頁83-95。
段振美、孟憲武,〈安陽市第二製藥廠唐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49-854。原載於中原文物1986年3期。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偃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偃師唐柳凱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930-943。原載於文物1992年12期。
洛陽行署文物處、偃師縣文管會,〈偃師唐李元璥夫婦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74-878。原載於中原文物1985年1期。
夏名采,〈山東高唐東魏房悅墓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2137-2142。原載於文物資料叢刊第2輯。
孫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頁168-170。
孫紅梅,〈中原地區鎮墓獸藝術造型探源〉,《華夏考古》,2002年3期(鄭州,2002.05),頁78-82。
孫紅梅、鄭學青,〈唐代天王藝術形象賞析〉,《中原文物》,1999年4期(鄭州,1999.07),頁79-82。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札記〉,《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台北:允晨文化,1995),頁277-314。(原載於《考古》1963年2期)
徐殿魁,〈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六座紀年唐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79-905。原載於考古1986年5期。
徐殿魁、劉忠伏,〈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兩座唐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61-873。原載於考古1984年10期。
耿志強,〈固原北周宇文猛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西北卷 陜西省、寧夏省 魏晉至隋唐(五)》(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頁3614-3622。原載於寧夏考古文集1994年。
郝紅星、張倩、李揚,〈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2000年4期(鄭州,2000.07),頁100-107。
馬得志、張正齡,〈西安郊區三個唐墓的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頁44-52。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任家口M229號北魏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2期(北京,1955.12),頁59-65。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羊頭鎮李爽墓的發掘〉,《文物》1959年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頁43-53。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清理簡報〉,《文物》1959年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頁4-7。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頁7-33。
陜西省文管會、昭陵文管所,〈唐臨川公主墓出土的墓志和詔書〉,《文物》1977年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頁50-59。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儉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3期(西安,2001.05),頁27-40。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陽市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97年2期(西安,1997.04),頁8-28。
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唐李壽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頁61、71-88。
陜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頁13-25。
陜西省博物館禮泉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鄭仁泰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頁33-43。
崔彥華,〈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與別都地位〉,《晉陽學刊》,2004年3期(山西,2004.03),頁21、22。
常一民,〈太原市神堂溝北齊賀婁悅墓整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019-1023。原載於文物季刊1992年3期。
張乃翥,〈中原出土文物與中古祆教之東浸〉,《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頁81-97。
張文霞、廖永民,〈隋唐時期的鎮墓神物〉,《中原文物》,2003年6期(鄭州,2003.11),頁64-70。
張正嶺,〈西安韓森寨唐墓清理記〉,《考古通訊》1957年5期,(北京,1957.05),頁57-62。
張新月,〈河南鞏義市文管所藏鎮墓獸〉,《考古與文物》,2001年4期(西安,2001.07),頁70-74。
張廣達,〈唐代祆教圖像再考〉,《唐研究 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1-17。
連邵名,〈馬王堆帛畫《太一避兵圖》與南方楚墓中的鎮墓神〉,《南方文物》,1997年2期(南昌,1997.04),頁109-110。
郭洪濤,〈河南偃師唐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947-960。原載於華夏考古1995年1期。
郭洪濤、樊有升,〈河南偃師縣四座唐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913-929。原載於考古1992年11期。
郭畫曉,〈淺析洛陽唐代鎮墓獸的藝術特色〉,《考古與文物》2002年 漢唐考古 增刊(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2002),頁257-261。
陳振裕,〈略論鎮墓獸的用途和名稱〉,《故宮文物月刊》,13:5總149期(台北,1995.04),頁126-137。陳振裕,〈談虎座鳥架鼓〉,《江漢考古》,1980年1期(武漢,1980.01),頁65-68。
陳華文,〈在生存與再生之間—論靈魂信仰與喪葬文化〉,《浙江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期(金華,1998.04),頁55-59。
陳躍均、院文清,〈“鎮墓獸”略考〉,《江漢考古》,1983年3期(武漢,1983.07),頁63-67。
陶正剛,〈山西祈縣白圭北齊韓裔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二)》(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1027-1035。原載於文物1975年4期。
彭浩,〈“鎮墓獸”新解〉,《江漢考古》,1988年2期(武漢,1988.04),頁66-68。
黃士斌,〈河南偃師唐崔沈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58-860。原載於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8期。
黃明蘭,〈洛陽北魏元邵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549-559。原載於考古1973年4期。
黃河水庫考古隊,〈一九五六年河南陜縣劉家渠漢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頁9-19。
楊怡,〈楚式鎮墓獸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解析秦漢靈魂觀的轉變〉,《考古與文物》,2004年1期(西安,2004.01),頁54-60
楊泓,〈北朝文化源流探討之一─司馬金龍墓出土遺物的再研究〉,《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頁914-919。原載於《北朝研究》1989年1期。
楊泓,〈北朝陶俑的源流、演變及其影響〉,《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268-276。
賈效孔、黃愛華,〈山東壽光北魏賈思伯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2080-2084。原載於文物1992年8期。
鄒芙都,〈楚器“鎮墓獸”形制內涵探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長沙,2003.01),頁24-26。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11期(北京,1985.11),頁1-20。
榮新江,〈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7),頁231-241。
漢中市博物館,〈漢中市崔家營西魏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1981年2期(西安,1981.03),頁21-24。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33-243。原載於考古1979年3期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陳村北齊堯峻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17-222。原載於文物1984年4期。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陳村東魏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96-304。原載於考古1977年6期。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258-270。原載於文物1984年4期。
磁縣文物保管所,〈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考古》,1997年3期(北京,1997.03),頁33-39、85。
趙春青,〈洛陽孟津晉墓、北魏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501-511。原載於文物1991年8期。
趙振華、朱亮,〈洛陽龍門唐安菩夫婦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06-817。原載於中原文物1982年3期。
趙超,〈試談北魏墓志的等級制度〉,《中原文物》2002年1期,(鄭州,2003.11),頁57-62。
劉俊喜,〈平城考古再現輝煌─雁北師院發現一批北魏墓葬〉,《文物世界》2001年1期(太原,2001.01),頁3-8。
劉海旺、王炬、郭木森、廖子中,〈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823-832。原載於文物1992年3期。
樊書海、張志中,〈河北臨城西瓷窯溝發現隋唐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魏晉至隋唐(一)》(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 頁490-494。原載於文物春秋1994年3期。
潘佳紅,〈小議“鎮墓獸”-與《“鎮墓獸”意義辨》一文商榷〉,《江漢考古》,1992年2期(武漢,1992.04),頁82-84。
蔣衛東,〈“鎮墓獸”意義辨〉,《江漢考古》,1991年2期(武漢,1991.04),頁22、40-44。
鄭曙斌,〈楚墓帛畫、鎮墓獸的魂魄觀念〉,《江漢考古》,1996年1期(武漢,1996.01),頁81-85、89。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遼寧朝陽北朝及唐代墓葬〉,《文物》1998年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4-26。
韓建武,〈鎮墓獸考〉,《華夏文化》,1999年3期(西安,1999.05),頁57-58。
蘇玉瓊、蔣英炬,〈臨淄北朝崔氏墓〉,《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河南省、山東省 魏晉至隋唐(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頁2092-2115。原載於考古學報1984年2期。
顧丞峰,〈鎮墓俑獸形制演變析〉,《文物天地》,1988年3期(北京,1988.03),頁41-43。
貟安志、王學理,〈唐司馬睿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1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5),頁44-49。